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城区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4月期中试卷
共 8 题 ; 31人浏览 ; 八年级下学期
2025-04-27
一、【站点一   慢积累,厚底蕴】(共3题,共20分)
三、【站点二   深阅读·提素养】(共3题,共49分)
5.  现代文阅读

(一)夜风送来槐花香

梁新会

①入夜;乘公交车回家。刚一下车,一股清甜之气扑鼻而来。槐花,是槐花开了!我一眼就瞅见三棵洋槐树,站在路边的冬青后面,显得卓尔不群。

②走近点,再近点,借着路灯的微光,细细打量,满树一嘟噜一嘟噜的槐花,闪耀着玉石般柔美的光泽,像一盏盏壁灯,隐约而幽静。香气愈发浓郁,我忍不住深吸了几口。一瞬间,我仿佛置身槐香的世界,不,应该是故乡漫山遍野的槐树林中。此香,彼香,分辨不清。在此之前,我一直固执地以为,唯有故乡的槐花才配叫槐花。

③而今夜,我站立在城市的街头,却分明嗅到了故乡的槐花香。

④故乡永寿地处偏远,气温回升慢,每到四月底五月初,县城附近的四十万亩槐花才开始绽放。其时,恰逢五一黄金周,槐花节盛大启幕,全国各地的游客相聚槐林,赏景采花,品槐花蜜,游览古县城,敲打战鼓,玩得不亦乐乎。

⑤老家离县城远,但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植有洋槐树,花开时节,香气冲天。槐树高大多刺,难以攀爬,不易采摘,需要全家齐上阵。老家人把采槐花叫捋槐花,捋槐花时,男人们拿着长长的挠钩,勾住低处的槐枝,女人和孩子们顺着叶脉轻轻地一根一根地捋,这样捋下来的槐花干净,也不会折断树枝。槐花开的那几天,家家都会蒸槐花麦饭,晾晒槐花。以前,槐花麦饭是人们度过饥馑荒年的主要饭食。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心灵手巧的媳妇们,变着花样吃槐花,大家也就学着样儿用槐花烙菜盒子,包饺子,炖肉了。

⑥夜色滤去了城市的繁嚣,也隐没了四周林立的高楼大厦,世界一下子变得很安静,静得只有几棵开花的洋槐树在风中窃窃私语。我身在花香最浓处,被纯粹的香气包围起来,鼻翼翕动,整个世界瞬间香甜如蜜。

⑦贪婪地深呼吸,想要这清甜之气带我回到故乡。那一刻,我喜悦而安详——我确信我在城市的街头闻到了故乡的气息。我曾经在想念母亲做的臊子面时,穿越城市的大街小巷,寻找最正宗的家乡风味;我曾经陪着在外地工作的亲友,按图索骥去网红店品尝记忆中的味道,结果每一次都是失望而归。每每如此,我便确信人生就是这样充满缺憾——离开故乡,在外打拼,得到的同时也就必须舍弃一些东西。

⑧一位朋友说他压力太大的时候,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只好驱车二三百里,回到故乡的老屋踏踏实实睡一觉。第二天满血复活,再杀回城市继续打拼。故乡的清风朗月是治疗失眠的良药。如今,他事业发展顺利,一双儿女乖巧可爱,他的失眠早已不治而愈。多年后,父母相继离世,他才从众人口中得知那些年他回老家睡安稳觉时,父母整宿整宿都不敢合眼,生怕他有什么闷失。好男儿志在四方,父母希望儿女不要忘记根本,但更希望儿女在外万事顺遂,随遇而安。此心安处即吾乡。朋友感叹着,为自己当年的鲁莽之举而自责。

⑨其实。今世之人,能够一辈子不离开家乡的少之又少。谁没有在陌生街头举目无亲、踽踽独行的悲凉和无助呢?好在住久了,时间会治愈一切。他乡也就有了故乡的气息。你看,满街的美食,来自天南地北,它们要想在城市里存在,就得既保持住故乡风味,又要考虑当地居民的喜好。人世一样,必得经历一番痛苦的蜕变才能逐渐适应。故而,人们常把工作久了的城市叫作第二故乡。

⑩夜晚的清风送来槐花香,我站在城市里闻见了故乡的味道。心生欢喜!

(选自《西安晚报》,有删改)

(1) 【概括·忆槐花】阅读文章,完成思维导图。

(2) 【品析·赏槐花】请按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面句子。

①走近点,再近点,借着路灯的微光,细细打量,满树一嘟噜一嘟噜的槐花,闪耀着玉石般柔美的光泽,像一盏盏壁灯,隐约而幽静。(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②老家人把采槐花叫i捋槐花,捋槐花时,男人们拿着长长的挠钩,勾住低处的槐枝,女人和孩子们顺着咔藤轻轻地一根一根地捋,这样捋下来的槐花干净,也不会折断树枝。(从描写手法的角度)

(3) 【理解·思槐花】作者为何闻到槐花就“闻见了故乡的味道”?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以下资料概括回答。

资料:

①梁新会,陕西青年作家,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

②民俗有云:“门前种棵槐,财运自然来。”槐作为一种北方乡土树种,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土壤多么疨䕰,亦能傲然挺立,健康生长。在物质短缺的贫穷年代,尤其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槐花、槐叶还是救命的口粮,在欠收的年景,帮助人们度过饥荒,被百姓称为“救命树”。

(4) 【感悟·恋槐花】同样都是快乐,“我”在城市中闻到“槐花香”心生“欢喜”与课文《社戏》里“我”与小朋友看戏那晚的快乐,两者的原因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答。
现代文阅读 普通
6.  非连续性文本

以“诗”迎新,读懂“中国式浪漫”

【材料一】

正月初三(1月24日)晚,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在春节之际以“诗”迎新,陪伴观众走入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的烟火人间,从温柔敦厚的诗意和向史而新的传承中,汲取精神力量。

《典籍里的中国》发挥节目化文本艺术为视听享受的表达张力,带领观众回到丰富而质朴的历史场景,一举获得白玉兰最佳电视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是一次文化探源的旅程:诗意不在远方,它就深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底,以“诗”迎新,读懂“中国式浪漫”。

【材料二】

今天的中国已经快速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阅读的便利性、丰富性已经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然而,我们也要扪心自问:今天的中国,到底还有多少人在安安静静地阅读传统经典?又有多少人读得懂、读得进传统典籍?典籍的内容是抽象的,读者在阅读的时候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形象思维,力求使自己沉浸其中,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但是,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繁重的生活压力使人们无暇去将自己沉浸在典籍的海洋。

内容形式的创新是文化类节目频频成为爆款的利器。纵观近期几档文化类节目,不难发现,各代表性节目主创均在主题内容层面上融合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入当下流行的元素和风格。

典籍是国之瑰宝,不能只是“活”在藏书馆、“活”在学者的论著中,还应该“活”在年轻人心中。《典籍里的中国》就是典籍的传播者、转化人,通过电视这一传统媒体独具优势的语境转换,将戏剧、影视及访谈的舞台表现形式相结合,使《尚书》《论语》《史记》等艰涩难读的传统典籍变得生动易懂,实现了古今读书人的跨时空对话。

【材料三】

田沁鑫(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典籍里的中国》是面向过去的传承,是面向未来的开启。节目综合运用了环幕投屏、AR、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打造穿越历史时空的观感。前沿科技对舞美技术的加持,强化观众的沉浸式体验,打破时空界限、引发共鸣,这也是节目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蒙曼(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典籍里的中国》致敬传统、尊重观众,有风骨、有血肉、有方向,深挖传统精髓,向古人要智慧,把中国真正的精神呈现了出来。同时,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精准找到能让古代人和当代人内心贴近的共振点。

(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类节目成为爆款的一大利器是把传统与当下流行的元素和风格相结合,并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融合的方式呈现出来。 B. 《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新媒体独特的语境进行传播、转化,让更多人爱上典籍。 C. 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抽象思维,使自己沉浸其中,读懂传统典籍。 D. 田沁鑫院长认为《典籍里的中国》成功的原因是使典籍里蕴含的思想精华,穿透数千年的历史时空,与当下观众形成了精神上的共振。
(2) 《典籍里的中国》开播以后,第二季豆瓣开分’9.0.网友们纷纷表示被如此特别的“中国式浪漫”暖到了。以下是网友们的评论。请结合材料,完成以下题目。

小番茄~~:这就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吧,看典籍,听诗经中的浪漫故事,满足了。

今天 19:45 来自 note9

转发 1 点赞 6 评论 5

小肥猫:听说《典籍里的中国》获得白玉兰最佳电视综艺节目,太棒了!我最喜欢这个节目了。

今天 20:13 来自 iPhone 客户端

转发 2 点赞8 评论6

我是一朵云:看了一集《典籍里的中国》后,我很喜欢这个节目。这个学期我们刚刚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想把《桃花源记》推荐给《典籍里的中国》,不知道合适不?

24 分钟前   来自 iPhone 客户端

转发 点赞 1 评论2

⑴《典籍里的中国》获得白玉兰最佳电视综艺节目,网友“小肥猫”很喜欢这个节目。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这个节目受人青睐的原因有哪些?

⑵针对网友“我是一朵云”的犹豫,网友“月亮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请你结合《桃花源记》的内容主题和材料中涉及的该节目特点,帮助“月亮船”补全推荐理由。

月亮船:我觉得可以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推荐给《典籍里的中国》,因

为:

5 分钟前   来自华为 Mate4

转发   点赞   评论

现代文阅读 普通
7.  古诗文阅读

【甲】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乙】

《小石潭记》节选

(唐)柳宗元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丙】

游青碧溪记

(明)李元阳

溪在点苍山马龙峰之南,予尝游焉。嘉靖丙辰,又同马公元冈、任公积斋,深穷其源。

源出山下石涧,涌沸为潭,深丈许,明莹不可藏针。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青绿白黑,丽于宝玉,错如霞绮。才有坠叶到潭面,鸟随衔去。潭三面石崖,其净如拭,纤尘不住。

观玩久之,乃侧上左崖石罅中,避雨而坐,俯瞰潭水,中潭深两丈许,以水明见底人多狎易之不知其叵测也。下潭水光深青色,中潭鸦碧色,上潭鹦绿色;水石相因,水光愈浮,石色愈丽。予每至溪上,榖纹壁影,印心染神,出溪虽涉人事,而幽光在目,屡月不能忘。

缘溪而出,水之所经,因地赋形,圆者如镜,曲者如初月,各有姿态,皆可亭以赏其趣。
【注释】①点苍山:位于云南大理。②沸:泉水涌出的样子。③石 (xià):石缝。④榖(gǔ)纹:绉纱的纹路。常比喻水的波纹。

(1) 甲诗前两句中“”和“”这两个字传神写出诗人由不舍到欣喜的心理变化过程。
(2)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以   水   明   见   底   人   多   狎   易   之   不   知   其   叵   测   也

(3) 请你根据表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

方法

联系内容

释义

成语推测法

水尽

其源

字典查阅法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①根据,按照;②从;③缘故,原因;④于是,就。

地赋形(填写序号)

课文迁移法

溪行,忘路之远近

溪而出

词类活用法

乃侧左崖石中:爬上。

皆可以赏其趣

(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出溪虽涉人事,而幽光在目,屡月不能忘。

(5) 画波浪线句子的景物描写极为精彩,请加以赏析。

源出山下石涧,涌沸为潭,深丈许,明莹不可藏针。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青绿白黑,丽于宝玉,错如霞绮。才有坠叶到潭面,鸟随衔去。(提示:可从修辞、色彩、写作手法等角度赏析)

(6) “潭”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寄托着作者的主观情思。请结合三则材料,以此探究“潭”的丰富意蕴。
文言文阅读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