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语通过网络搜寻找到了这篇文章,阅读完文章和同友评论后,决定推荐此文作为展板素材。

一个农民走在田埂上

芦苇泉

①他终于直起腰。这是一片无边的稻田。他那样弯着腰,向左右扩展、向前移动的姿势,已经持续很久了。他长长地舒了口气。他朝远处看,远处是震河黑色的树林,那片树林于太大,太茂盛,就像一片鼠夜。他的头发是湿的,大滴的汗顺着脸往下滴,一直淌造衣服的豆面。他的左手臂抱着大把的青草和拌子。他像忘了自己一样,仍是朝远方的那片树林着,就像盼望着一件事情的发生。比如一个人突然走出来,比如一踯鸟“哇”地--声飞起,又落下,比如里面传出一声沉闷的抢响。我们也许还不太了解他,不过是刚才的那条鱼,让他想起了一条大河。那条鱼打着他的左脚,快速地游走了,碰到稻子时弄出了“啪啪”的挣扎声。他没有去捉它,相反却站起了身。这条鱼显然是从河里和河水一起流进来的,只不过在刚进入这片稻田的时候,它比一条小蝌蚪也大不了多少。它几乎有两寸多长了,真是奇迹。好长时间,他的脑子里只有那片流水。他还听到了那种好听的流淌声。他还看见了一群鱼,像影子一样在水里一闪一闪的鱼。他想鱼的命运可真叫命运,如果不米到这片稻田,仍旧在河里,也许都见到海了。他重新弯下腰,向左向右向前移动……

②他今年54岁,不远处的村庄里,有他的一所房子,十一棵树,一个卖子,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他不喜欢城市,甚至可以说他敌视城市。他一共去过两次城里,两次都是去卖西瓜。他的西瓜那么好,可城里人就是有眼无珠,说这个不能,那个不甜,左北鼻子右挑眼,一大堆瓜一个也没卖上好价钱。每一个瓜都是他的好孩子,都是他一眼一眼地看着长大的,没有一个次的。后来,为了避免和城里人打交道,他就把瓜直接批给那盛瓜贩子,不再去城里受煎熬。城市是另一个世界,他在城里行走,要多么别扭有多么别扭,怎么走也走不好,走的总是和别人不一样。在城里,他是多余的,那种反差,和城里人的反差,让他生出了一种被迫逃的错觉。在城里,他是逃出来的。因到村庄,他沉思了很多天,自己就这么没有出息?但没有办法,他姑妹没有消除那种对城市的恐惧。他清楚地记得,,城里人目光的冷漠。他们把钱扔到地上抱走西瓜时的蛮横劲头。【甲】那时他浑身哆嗦,就像一棵草独自站在一片庄稼地里,那么孤独和耻辱。他做错了什么?他不知道。他只想逃走。

③一会儿,他就在一条田埂上走着了。田埂上长满草,一只草叶子般的蚂蚱飞起来。他赤着脚,卷上去的裤腿湿了的部分,溅上了几星泥。他把草集中起来。然后坐在上面,掏出他的旱烟袋,抽烟。他黑红色的脸上,放着一种光芒,眼睛里像有一个世界,身体里藏着的力量在等待着什么。他给我们的印象是,没有一点苍老的感觉,就像20岁的演员,扮演一位50岁的农民,那种老也是掩饰着的老,是装出来的。他那么自然,一点也不孤独,一会儿看看自己的脚,一会儿看看稻田,远处的村庄就像不存在一样。其实,此刻他正在想着村庄,想着等到秋天把这片稻子弄回去时的喜悦场面,想起了粮仓,想起了妻子的手,想起了孩子们的傻笑。他笑了,那种笑是从里面一点点地笑出来的,好像从昨天就开始在深处或远方笑了,今天才笑出来。【乙】他磕去烟锅里的灰烬,重新把烟袋别到腰上,那姿势像极了一位将军在别一支手枪,也有那番威武。尊严!我看到了他的尊严,这种尊严似乎是天生的,谁见了谁都会敬畏的。然而,在城里,他的尊严呢?他把尊严留在了村庄,留在了庄稼地里。这种尊严原来是带不走的,是只属于村庄和土地的。

④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他又在那片稻田里,用那种姿势移动了。那是一架机器,一点一点地向前,没有大的动作,也不会消失。在他站起身来的时候,又一堆草抱在了他身体的左边。他看到了那辆邮车。他竟能从邮车的速度上,看出了今天这辆车同往日的不同。他又躬下腰,但不多会,他就站直了,朝村庄看。他几乎不是在劳动了,也许他累了,或是饿了。但他仍能准确地把稗子从稻子中分辨出来,拔出来,一会又是一抱。村庄那边跑出一个人,像一只风筝,一晃一晃的,被风刮着。他早就认出来了,那是他的女儿,她考上大学了,肯定考上了。用一种优美的舞蹈跑在路上的人,一定是有了幸福装在心里的人。女儿告诉了他这个好消息。他只不过是笑了笑,并没有走出稻田。女儿站在田埂上扬了扬手中的信。他想,女儿有福了。继而又想到,女儿要走了,就要失去她了。女儿的快乐和他的快乐,有些是一样的,有些却不同。他自然地想到了城市。但他却没生出一点痛苦或去阻拦女儿的感觉。他在心里替女儿高兴。

⑤“爸爸,咱回家。”

⑥他却摆了摆手,说:  “干完这点,我就回去。”

⑦他又弯下腰,向前移动了。

⑧绿油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把他托起来,想让他飞,但他却紧紧地抓住那些草,抓住一棵,松开,再去抓另一棵,永远也不离开这片土地,永远也不飞起来。天黑了,那个移动着的影子,还在移动。接着,我们看到了大地上空的星星。

(1) 根据情境,结合具体内容,补充评论区留言。

评论区(999+)

小兔子:评论区大神,求助如何读懂这篇小说啊!

988

远处的风:人物是这篇小说的精华所在。我们可以先梳理故事中人物的事件、所见所闻所感。我列了张思维导图,你可以参考。

999

自由的鸟:还可以关注写人的修辞手法。比如在《骆驼祥子》中,作者借助“树”这一相同喻体,表现出祥子从朝气到消沉的转变。我们可以通过赏析文中的两处划线句来读懂人物。④

888

天边的云:在不变中读出变化,农民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楼上的分析真精彩!再回头看,作者第一段通过⑤表现手法写出“一群鱼”与“那条鱼”的不同,将“那条鱼”与农民的命运做类比。

666

小兔子:原来文中景物也可以帮我们深入对人物的理解!感谢大神!这样看来我们还可以从文中多次出现的“向前移动”这一动作的作用深入理解人物。我的理解⑥

9552

(2) 在小语分享之后,大家同意将这篇文章作为展板素材,现向班级同学发布“配图征集令”,请你选择合适的配图,并结合人物形象和文本阐述推荐理由。

A.

B.

【考点】
记叙性散文;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感悟文章意境;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2. 阅读《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节选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⑧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⑨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⑩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⑪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⑫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⑬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⑭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⑮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⑯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⑰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⑱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⑲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望闻问切”是夸张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形容为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B.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不用“钻研”而用“钻探”,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闻一多先生的刻苦钻研精神。 C.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语句引用《论语》中的话,句式工整,富于感情,表达了对闻一多钻研精神的赞美之情。 D. “诗兴不作”中的“作”是写的意思,指闻一多先生为了救国救民的大业而从此不再进行诗歌等文学创作了。
(2) 下列对选文③~⑦段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③段引用杜甫的事例,赞美了闻一多生活简朴的特点。 B. 第④段画波浪线的句子突出了闻先生研究学问的目的在于救国。 C. 第⑦段是对③~⑥段的一个总结,其中加点的“仅”字又有着引起下文的作用。 D. 选文③~⑦段从“学者”和“诗人”两个方面写闻一多,既突出了闻一多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才能的研究者,又说明了闻一多是一个成就卓越的诗人。
(3) 对第⑳段画横线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该句写出了闻一多勇敢豪爽、敢作敢当、光明磊落、易怒冲动的特点。 B. 口的巨人:指闻一多说得观点明确,“鼓壮志、动人心,气冲斗牛”。 C. 行的高标:指闻一多敢于反对独裁者,具有大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 D. 该句高度评价和赞扬了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统一的美德。
(4) 下列对选文语言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动形象。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 B. 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了多种含义。 C. 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记叙和抒情截然分明。 D. 富于音乐美。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惯于使用对句形式。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老山界》一文的节选文字,完成问题。

老山界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了一碗就吃。

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这座山。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进。我们几个人又停下米,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忙了一会儿,再向前进。

    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的雷公岩,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很小心地过了这个石梯。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一路走,一路检查标语。我渐渐地掉了队,顺便做些鼓励工作。

这很陡的山爬完了。我以为三十里的山就是么一点;恰巧来了一个瑶民,同他谈谈,知道还差得远,还有二十多里很陡的山。

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一路上,看见以前送上去的标语用完了,就一写着标语贴。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

快要到山顶,我已经落得很远了。许多运输都走到前头去了,剩下来的是医务人员和掩护部队。医务人员真是辛苦,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忽然想: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我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儿。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1) 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打着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战士因寒冷浑身发抖的情形,由此可以想象出山中寒气

刺骨。

B. “抢”字形象地表现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C. “叹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无情嘲讽了国民党反动派在民族危亡之关头,不去抗日

却专门对付红军,违背广大人民的意愿。

D. “笨重”一词,表明翻越老山界的红军不是轻装行军,队伍里有伤员,病员及马匹、装

备等,由此更突出红军的坚强意志和英勇精神。

(2) 对“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写听觉时,注意运用对比——寂静与声响的对比,远与近的对比,大与小的对比。 B. 将听觉的感觉与前面视觉的感觉相贯通——星星“跟我们这样的极近”,这是“极远的

又是极近的”,山谷把四周的山“包围得象一井”,这是“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C. 以一组极富抒情性的比喻作结——前两个用动物设喻,后两个用流水设喻,句子短小而

又整齐,能够引发读者种种联想和想象。

D. 以静写动,作者用形象贴切的比喻来写耳朵里感觉到的声响,烘托午夜山上的寂静,使

读者犹如身临其境。

(3) 下列对《老山界》全文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老山界》是一篇典型的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的文章。 B. 《老山界》主要写了红军克服的困难主要三方面。一是老山界的高和险;二是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同时补给比较困难,休息条件也很恶劣;三是后有追兵,需要一边阻击敌人,一边急行军。 C. 《老山界》本文真实、生动地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反映了红军长征经历的艰难险阻,歌颂了红军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以及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D. 《老山界》以记叙和抒情为主体,又穿插着一些生动的描写。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