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期年揣摩成乃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扺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

(节选自《苏秦以连横说秦》)

【注】①简:选择。②扺(zhǐ)掌而谈:指谈得很融洽。扺掌,击掌。

(1) 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其筋骨

②发于声而后

容枯槁

④赵王大

(2)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期年揣摩/成乃说赵王/于华屋之下 B. 期年/揣摩成/乃说赵王于华屋之下 C. 期年/揣摩成乃说/赵王于华屋之下 D. 期年揣摩成/乃说赵王/于华屋之下
(3) 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4) 【甲】、【乙】两文告诉人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请简要说说【甲】、【乙】两文各是怎样得出这一道理的?
【考点】
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翻译; 常用文言实词;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子张曰:“何谓五美?”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1) 解释下列加横线词的含义。

①不人之不己知                            ②内不疚

③夫子自                                ④不相为

(2) 请用“/”画出下列句子之间的停顿。(限划三处)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3)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②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4) 选出喜欢的一则,结合例子谈谈你的认识。
文言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山之叟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幕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宜。夫天下之荆棘蔾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主人不能答,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选自袁枚《小仓山房文集》)

(注释)①“赀”同“资”。

(1) 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

(2) 写出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思。

①主人惭其               ②子既取以为良

③花之怨以死也           ④请砚削牍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

②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

(4) 这是一篇讽喻性文章,结合你的理解,说说文章所阐释的道理。
文言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 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非/木柿 B. 盖/石性坚重 C. 一老河兵/闻之 D. 阅/十余岁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门于河(倒塌) B. 遂反溯流逆上矣(顺流) C. 沿河求(代石兽) D. 不可得(终了,最后)
(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几乎囊括了清代中期以前的经典文献。 B. 选文简洁之至,又很生动。第一段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考虑不周,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D. 选文情节波澜起伏,平而不板。作者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最后又引出老河兵的“又笑曰”,揭晓谜底。
(4) 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5) 联系选文内容,说说选文讲述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文言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