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 , 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 ,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

【注释】①族;灭族。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③弃市:死刑。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上书谏寡人          诽谤 B. 诸吏人皆案堵如      公问其 C. 门庭市              烨然神人 D. 待诸侯至定约束耳   水落石出者
(2) 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 父 老 除 害 非 有 所 侵 暴 无 恐!

(4) 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5) 【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
【考点】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常用文言虚词;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翻译;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读《魏公叔痤病》一文,完成小题。
        魏公叔痤①病,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即不可讳②,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对曰:“痤有御庶子公孙鞅③,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④弗能听,勿使出竞⑤。”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⑥乎!”
        公叔痤死,公孙鞅闻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悖者之患,固⑦以不悖者为悖。
【注】①公叔痤(cu6):魏相。②即:如果。不可讳:意为不幸去世。③御庶子:家臣。公孙鞅:即商鞅。④为:如果。⑤竞:同“境”。⑥悖:糊涂、昏聩。⑦固:原来。

(1)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公叔痤曰         ②王以国事听之也
③秦果以强        ④悖者之  

(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出而谓左右曰

A.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八则》) B.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 ) C.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 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3)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此非公叔之悖也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
②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予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5)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文中的惠王之“悖”给了我们怎样的借鉴?

文言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行、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颇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

武七者,山东堂邑人也。三岁丧父,六岁后丧母,孑然一身,昼行乞,夜绩麻,得一钱,即存之。渐积至万余缗 , 自以孤贫,目不识丁,慨然欲创建义学。人劝之娶,执不可,曰:“吾兴学之念,未或一日忘也。”先在堂邑柳林集购置地亩,建造学舍,远近闻其义,咸助之。入学之日,武之学堂,先拜整师,遍拜诸生,具盛馔飨师。

(蒋维乔《武训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武七:即武训(1838-1896),原无名,排行第七。②缗:成串的铜钱,一千钱为一缗。③飨:宴请。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行天下之大           策之不以其 B. 未或日忘也           而或长烟 C. 往送门               武学堂 D. 丈夫之冠山           东堂邑人
(2)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B. 居/天下/之广居 C. 具/盛馔/飨师 D. 慨/然/欲创建/义学
(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景春用反问句提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的观点,表现了他对此论断的不确定。 B. 武七在入学之日先拜塾师、遍拜诸生的行为,表现了他对教育及知识的尊重。 C. 从表达方式来看,甲文为议论文;乙文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等表达方式。 D. 甲文中孟子指出不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与乙文中武七行乞建学的精神一致。
(4) 把选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②远近闻其义,咸助之。

(5) 类比论证是常用的论证方法,结合甲文说说孟子是如何运用类比论证的。
文言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选文,完成1~4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真是就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来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印度之人,随地称国,语其所美,谓之印度。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五印度之境,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画野区分,七十余国。时特暑热,地多泉湿。北乃山阜隐轸 , 丘陵舄卤东则川野沃润畴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西方土地硗确…。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选自《大唐西域记》,有删节)

【注释】①五印度.指当时印度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②山阜(fù)隐轸【zhěn]  很多高山。③丘陵舄(xì)卤丘陵地带是盐碱地。舄卤,盐碱地。④畴∶已耕作的田地。⑤硗(qiāo)确:指土地十分贫瘠,多形容沙石之地不适宜耕种。

(1)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印度人 马千里者(《马说》) B. 随地称  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 山阜臆轸 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 西土地硗确 今齐地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2)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北广南挟,形如半月。 

(3)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3)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东 则 川 野 沃 润 畴 陇 膏 腴 南 方 草 木 荣 茂

(4)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时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境界清新,《大唐西域记》是千多年前玄奘西行的情况记述,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请分别用【甲】【乙】两文中的四字短语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甲】 

【乙】 

文言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