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阡陌交通

②便还家

③便向路

④处处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 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 “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 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4) 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

【链接材料】至治之极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

【注】①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②甘:美味,以为甜美。

【考点】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 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 文言文翻译; 通假字; 词类活用;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三峡》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 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①略无处(           )              ②夏水陵(            )               ③不以也(           )                ④属凄异  (            )

(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 B. 文中写山,突出了连绵不断、雄起险峻、遮天蔽日的特点。 C.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三峡水流的迅急。 D. 文章用“寒”“肃”“凄”“哀”数字,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4) 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为了更好地宣传三峡,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写一则广告词。(要求:体现三峡特点,朗朗上口,20字以内)

文言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选自《口技》
       【乙】扬州郭猫儿,善口技。庚申(清康熙19年),余在扬州,一友挟(邀请,偕同)猫儿同至寓。比(及至)唤酒酣,郭起请奏藻技(小技,客气说法)。于席右设围屏,不置灯烛,郭坐屏后,主客静听。
        久之,无声。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俄闻父呼其子曰:“天将明,可以牵猪矣。”其子起至猪圈中饲猪,则闻群猪争食声,吃食声;其父烧汤声,进火倾水声。其子遂缚一猪,猪被缚声,磨刀声,杀猪声,猪被杀声,出血声,燖(xún,用热水烫后去毛)剥声,历历不爽(清清楚楚,没有差错)也。父又谓子曰:“天已明,可卖矣。”闻肉上案声,即闻有买卖数钱声,有买猪首者,有买腹脏者,有买肉者。正在纷纷争闻不已,砉(huā 拟声词,哗的一声)然一声,四座俱寂。   

                                                                                                                                                                                                                 (节选自《虞初续志•郭猫儿》)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满寂然(               )                     ②闻父呼其子曰(       )

(2) 跟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A. 席右设围屏,不置灯烛,(《虞初续志•郭猫儿》) B.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C.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三峡》) D.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桓、灵也。(《出师表》)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②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

(4) 请用简明的话分别概括【甲】【乙】两文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甲】:                                                                   
【乙】:                                                                  

(5) 请比较【甲】【乙】两文在写法上的不同点
【甲】将                     相结合,从表演者和听众两个方面表现文章内容。
【乙】文则以            描写为主表现文章内容。

文言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也作“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解释下列加线字的意思。
①有仙则___________②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_③不不枝_____

(2) 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 甲、乙两文都采用了          的写法,甲文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乙文则通过          表达自己的节操,两文都写得较含蓄。

(4) 《爱莲说》中写“菊之爱”、“牡丹之爱”有哪些作用?

(5)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文言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