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做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节选自马南邨《不求甚解》)

材料二:

如果把阅读分开来说,一般科学的教科书应该偏重于阅,语言文字的教科书应该偏重在读。一般科学的教科书虽也用了文字写着,但我们学习的目标并不在文字上,譬如说,我们学地理、学化学,所当注意的是地理、化学上所记着的事项本身,这些事项除图表外还用文字记着,但我们不必专从文字上记忆揣摩,只要从文字去求得内容就够了。至于语言文字的学科就不同,我们在国文教科书里读到一篇文章——假定是韩愈的《画记》,这时我们不但该知道韩愈这个人,理解这篇《画记》的内容,还该有别的目标,如文章的结构、句式的式样、描写表现的方法等,都得加以研究。如果读韩愈的《画记》,只知道当时曾有过这样的画,韩愈曾写过这样的一篇文章,那就等于不曾把这篇文章当作国文功课学习过。

(节选自夏丏尊《怎样阅读》)

材料三:

    根据不同的读书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例如,如果是为了与课内学习沟通衔接,就要关注与课内关联度较高的内容;如果是为了写读后感,就要关注感受最多、体会最深的内容;如果是为了质疑批判,就要关注你认为可以商讨、指瑕的内容。

    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读法:例如,实用文体可以采取“冷读”的方法,阅读时头脑冷静,心平气和,这样有利于把提概念,抓住要点,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则可以采取“热读”的方法,阅读时可以调动感情,鼓舞精神,一气贯注,达到感同身受或身临其境的效果,再如,理解、记忆性阅读,可以采取默读的方法;评价、探究性阅读,可以采取评点批注的方法;消遣、娱乐性阅读,可以采取浏览跳读的方法。

(节选自《读书方法指导》)

(1) 以上三则材料主要是围绕读书的哪些方面展开论述或说明的?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提倡学习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提出读书时要虚心,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B. 材料二中“我们不必专从文字上记忆揣摩,只要从文字去求得内容就够了”的“专”字去掉不改变原句意思。 C. 材料三第二段采取分类别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 D. 这三则材料在表达方式上是有所不同的,材料一属于论述性文字,材料二,三属于说明性文字。
(3) 以下是《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目录”与“单元导读”,请你结合材料二,三,谈谈学习本单元为什么“要重视朗读课文”?

【考点】
材料探究; 见解表述;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龙之梦”马拉松活动通告

一,赛事基本信息

(一)比赛日期及出发时间

2019年4月7日上午7:30。

(二)比赛项目

全程马拉松项目(42.195公里),半程马拉松项目(21.0975公里),迷你马拉松项目(5公里)。

二,报名资格

(一)年龄要求

①全程马拉松项目年龄限20周岁以上(1999年12月31日前出生)。

②半程马拉松项目年龄限18周岁以上(2001年12月31日前出生)。

③迷你马拉松项目年龄限3周岁以上(2016年12月31日前出生)。

注意事项: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报名参加比赛,须由监护人或法定代理人现场签署参赛免责声明,方可参加比赛;16周岁以下未成年人报名参加比赛须其监护人或法定代理人报名相同项目并全程陪同参赛,否则不能检录参赛。

(二)参赛选手身体状况要求

参赛者应身体健康。有以下身体状况者不宜参加:①先天性心脏病和风湿性心脏病;②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③心肌炎和其他心脏病;④冠状动脉病和严重心律不齐;⑤血糖过高或过低的糖尿病;⑥比赛日前两周以内患感冒;⑦妊娠;⑧其他不适合运动的疾病。

参赛选手赛前须到县级以上医院进行身体检查,检查结论为身体健康者方能参加比赛。否则,因个人身体及其他个人原因导致的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由参赛选手本人承担责任。

三,报名相关事项

(一)报名时间

2018年12月28日10:00—2019年3月18日17:00。

(二)报名办法

①马拉松项目限报3000人,半程马拉松项目限报5000人,报名人数超过限报名额实行候补退出机制;迷你马拉松项目限报7000人,报满即止,报名成功后不可退出。

②报名流程:登录官网(www.nxmls.com)填写报名资料→选择参赛项目→阅读参赛声明→填写参赛信息→支付报名费→获得参赛资格或获得候补资格。

四,参赛物品领取

(一)参赛物品领取时间、地点

时间:2019年4月5日13:00—20:00及2019年4月6日9:00—21:00。

地点:“龙之梦”文化中心广场。

(二)领物凭证

①中国大陆籍选手须持有效期内的居民身份证原件。

②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籍选手须持港澳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原件。

③中国台湾籍选手须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原件。

④非中国籍选手须持护照原件。

⑤无身份证的未成年选手,须由其监护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持监护人证件原件、户口簿原件,携选手本人办理领物手续。

无上述证件原件者,将拒绝为其发放参赛物品。

(三)领物及邮寄说明

①比赛日当天早晨不安排现场领物,选手须在指定时间内到达指定地点领取参赛物品。

②现场将会对选手与证件进行核对,如不匹配,组委会有权拒绝发放参赛物品。

③报名时不收集选手服装尺码,服装尺码会根据赛事发放情况和申请顺序发放,先到先得,尽可能满足选手需求,不保证每位都能获得想要的尺码。

④因故无法参加的选手,可在赛后通过赛事网站申请除号码布、芯片、赛事手环以外参赛物资的邮寄服务,由此产生的邮寄费用由选手自理,具体申领方式请在赛后关注官网公告。

⑤本次赛事不接受代领。

五,组委会联系方式

(一)客服电话:400—99—42195转1(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

(二)Email:kefu@ihuipao.com

“龙之梦”马拉松活动组委会

2018年12月8日

(1) 下列选项中符合上面活动通告内容的一项是(    ) A. 1982年出生的张明具备此次马拉松报名资格,他要报名只能参加“全程马拉松”项目。 B. 无身份证的未成年选手,在监护人陪同下可以在指定时间内凭必要证件领取参赛物品。 C. 具备此次马拉松报名资格的选手,只要在规定时间内按流程报名,就能成功报名参赛。 D. 因故无法参赛的选手,赛后可以通过赛事网站向组委会申请全部参赛物资的邮寄服务。
(2) 李华已报名成功,但最后却没有领到参赛物品,请你结合文本内容,推断相关原因。
(3) 2008年3月4日出生的赵立现场观看比赛后,决心参加明年举行的下一届“龙之梦”马拉松活动。他想顺利报名获取参赛资格,应注意哪些重要信息?请分点概述。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千年敦煌“活”起来

    当我们谈论敦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浓缩1650年,跨趋3100公里,正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展出的“觉色敦煌—1650敦煌大展”,邀观众步入“瀚海沙漠”和“洞窟”中,共赴一场瑰丽恢宏的敦煌艺术盛宴。

    公元366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苦行僧乐傅云游敦煌,突见鸣沙山金光万道。圣地奇景令乐傅顿悟,就此结茅,在大泉河谷凿下莫高第一个洞窟。自此,一个中国文化圣地开启了长达1650多年的兴起、废弃、重生的跌宕命运。

    此次展览由敦煌研究院精心挑选200余件敦煌艺术精华,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让净土世界“活”起来。

    现场构建了3000平米黄沙实景,空运来的逾万株沙地植物点缀其间。步入此境,张骞的勇气,班超的决绝,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的雄才,唐太宗置安西都护与龟兹、焉者、于阗、疏勒四军镇的大略,法显和玄奘度瀚海越葱岭西行求法的九死一生,高仙芝的又无反顾,张议潮的沉勇孤忠……仿佛在时空的叠加中一齐涌来。

    展览在“觉色敦煌”主题下,包含“时光”“如是”“世相”“人心”四大展区,从敦煌洞窟的建造历史、宗教内涵、社会文化、生活形态四个角度带领人们领略敦煌之美。壁画、彩塑、经书、洞窟,展品体系完整、内容丰富。首次系统展出的敦煌供养人系列与《放妻书》等26部敦煌遗书复制品,令观者驻足。

    首次结合高精度复制洞窟与多媒体投影技术的创意展陈形式,打破了以往敦煌壁画静态展览的常规,观者仿佛回到敦煌——走入“时先”,与供养人对话洞窟建造史;感悟“如是”,在壁画彩塑中领悟佛学智慧;品味“世相”,触摸敦煌建筑、服饰、妆容、歌舞;解读“人心”,从敦煌遗书中还原古人的世俗生活和细节片段。

    莫高窟最大的壁画——《五台山图》,高达3米,长达13米的巨幅画卷“活”了起来。徜徉于1:1高精度仿制的敦煌洞窟中,可以近距离细品精美绝伦的石窟壁画,更可以走出窟外欣赏斑斓多彩的沉浸式投影。

    “我们只是展开这一幅画卷,让你看见敦煌。”在策展人涂宇庆眼中,看见敦煌,也就看见了中国,看见了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今天,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敦煌必将再次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互鉴的重要枢纽,重现昔日荣光。

(选自2019年5月12日《光明日报》,有删节,作者颜维琦系该报记者)

(1) “千年敦煌‘活’起来”的“活”,在文中有哪几层意思?请作解释。
(2) 文章开头问:“当我们谈论敦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读完全文,你认为我们实际上在谈论什么?
(3) 报纸随文刊发了两幅展出的敦煌壁画图片。想一想,你可能会分别在哪两个展区看到这两幅图呢?请你结合文本内容及链接材料,作出推断。

展区:时光如是世相人心

甲:张骞出使西域图             乙:都督夫人礼佛图(复原临摹)

【链接材料】

【甲】张骞出使西域,连接起欧亚大陆的商道,这条商道被称为“丝绸之路”。魏晋以来,佛教徒为了传播佛教,将张骞出使西域的史迹加以附会演绎,《张骞出使西域图》据此绘制。

【乙】《都督夫人礼佛图》是莫高窟保存至今最为庞大宏丽的一幅绮罗人物像,为古代服饰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图中人物依据长幼尊卑,依次画了敦煌供养人都督夫人、她的两个女儿和九个身着男装的婢女。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答案在风中飘

【虚假消息】

【网民声音】

@土豆泥的故事2046;村上一直关注着这个事情的动态。

@焦仲卿:得不到的水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情无恐。

@张_XiAozhao;诺贝尔都不要,造诣要上天了。

@海特维拉X:村上哭晕在厕所。

@maslkwong边伦:真的要断了过去,让明天好好继续,你就不要再苦苦追问我的消息。

@satow;可能是电话没有按时实名注册。

@各大句话:迪伦先生!恭喜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请尽快与我联系领取百万美元奖金!

只需缴纳五万元人民币手续费即可!请把手续费打到我农行卡,卡号6228****

【学者反思】

    首先,迪伦是一个以反叛和行为难以预测著称的艺术家,我头脑里已经有了这个先入之见,他的拒奖理由与我头脑里的想法是一致的,所以我就“自然而然”地把这当作他拒奖的真实理由,在这个过程中起作用的是一种“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确认偏误又称肯证偏见或验证偏见,是认知偏误(cognitive bias)的一种,指的是,当我们主观上已经有某种看法或观点时,我们往往领向于寻我或直接接受那些能够支持原有看法的信息,而忽视那些可能橡翻原有看法的证据。这种偏误是普遍存在的,一个人在某一件事情上能觉察自己的偏误,不等于他在其他事情上也能觉察自己的偏误。

    其次,我也没有给这条消息太多的停留时间。我们只是对特别注意或在意的信息才会产生认真的怀疑,有了怀疑也才会去进一步核实,我们对每天接收到的许许多多信息会作一个快速的评估,一般会只关注自己认为是重要的信息。对信息的重视是对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必要条件,只有重视了才会细加思考。我对这条假消息觉得奇怪,但并没有将此转变为认真的怀疑,因此也就没有想到要核实它的真低。

【凤凰评论】

    人们热传这些炮制出来的假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许多人缺乏对信息的甄别、判断能力,或者没有养成核实、验证的习惯。这一方面与教育缺失有关——我们的教育往往不会鼓励学生质疑和批判。事实上,只要动一下鼠标,搜索一下相关信息,摆明了骗人的洋葱新闻就不会被那么多单纯的人“信以为真”了。

    还有一个原因,则是有些人在刷存在感与点击率。在我看来,这部分人在接受和传播这些洋葱新闻时,未必真“信”,他们可能无所谓真相如何,而更在乎在信息俗播链条中的“不可缺位”。因此,对于“拒奖”信息的传播者来说,他们完会可以不在乎信息的真伪、质量,他们只在乎新的噱头在热情的过程中,自己是否缺位,是否抢占了先机,从这个角度看,“谣传”也好,“传讹”也罢,参与传播者基于传播竞争的优势而先转发了再说,也就不难理解了。

(以上材料摘编自相关网站)

(1) 下列说法符合上述材料的一项是(    ) A. 偏误是普遍存在的,一个人在某一件事情上能觉察自己的偏误,他在其他事情上也能觉察自己的偏误。 B. 我们对每天接收到的信息会作一个快速的评估,只会关注自己认为是重要的信息。 C. 人们热传假新闻,与我们的教育不会鼓励学生质疑和批判有关。 D. 确认偏误是指当我们主观上已经有某种看法时,往往会忽视那些可能推翻原有看法的证据,倾向于寻找或直接接受那些能够支持原有看法的信息。
(2) “他们只在乎新的赚头在热传的过程中,自己是否缺位,是否抢占了先机。”你赞成【凤凰评论】中这样的判断吗?结合【网民声音】,说说你的看法。
(3) 人们为什么会轻信施勃·追伦拒奖的消息?结合【学者反思】环【凤凰评论】进行分析。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