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秦始皇奇遇UFO探秘

    ①中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度之一。古代中国在数学和天文学上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果说外星人和他们的“飞碟”真的曾经访问过我们这个星球,那么,古代的中国必然也是他们访问的对象之一。这样,古代的中国人必然也看到UFO或其蛛丝马迹。

    ②除我国古籍中原有记载的UFO和近代UFO事件外,难以解释的图饰文物和古岩画均有大量发现。如西安半坡氏族的“飞头”图饰文物之谜,内蒙狼山的奇特岩画之谜等。这些实物是否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外星人曾涉足中华大地呢?

    ③信安郡(今衢州市)石宝山上,有一个天然石洞,高、宽、长各20多米,天生石梁和游龙凌空。梁上有一条石缝,号称“一线天”,鬼斧神工,妙手天成。晋代时,有个名叫王质的人上山砍柴,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石室,看见两个童子正在洞中边下棋边唱歌,怡然自乐。王质大为惊异,想看个究竟,就站在一旁边听歌、边观棋。两个童子的棋路古怪精妙,王质看得津津有味,情不自禁地点评感叹起来。走了几局,童子忽然对王质说:“怎么还不回去?”王质这才记起误了砍柴,忙举起手中的斧头,谁知斧柄已经烂尽。他顾不得砍柴,急忙寻路下山,可来时的路再也找不到了。他好不容易才回到村里。但熟人一个也没见到,只凭自家屋旁的太白井方依稀辨认出自己的家。他问了许多老人,都说有个老祖宗进山砍柴,一去不复返。王质方知人间已换了好几个朝代,真可谓“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④其实这神奇的故事并非荒诞不经。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就曾做过这样的阐述:速度达到光速时,时间就会变慢。也就是说,如果有人乘坐速度达到光速的航天工具遨游世界,等他重返地球时,他的妻子早已变老,石宝山的故事就将重演。

    ⑤这个故事是否可以说明,早在13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与外星人接触过了呢?《拾遗记》卷四记载这样一件奇事:“有宛渠之民,乘螺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论波舟’。其国人长十丈,编鸟兽之毛以蔽形。始皇与之语及天地初开之时,了如亲睹。”而且此宛渠民能“日游万里”。他们还掌握着惊人的高效能源,若用于夜间照明,只需“状如栗”的一粒,便能“辉映一堂”,倘丢小河溪之中,则“沸沫流于数十里”。

    ⑥这件事倘若真有,使人顿生奇想,用外星来客的观点给予解释便顺理成章了:一群具有高度文明的外星人很早就来到了地球并建下了基地,称之为宛渠国,他们对地球进行详细的观察研究。这群外星人掌握着对现代地球人来说也是异常发达的科学技术,他们大多活动于占地球表面积2/3的海洋之中,他们的交通工具是被称为“论波舟”的潜水船,这船“形似螺”,与今天所讲的飞碟很相像。对于蛮荒时代的地球,他们“了如亲睹”。对于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和生产活动,比如“少典之子采首山之铜,铸为大鼎”之类事情,他们甚为关心。他们曾赶到现场考察,结果看见“三鼎已成”。他们对当时中国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生产的重大成果,也都“走而往视”。

    ⑦外星人在古代光临过地球的传说,中外都有。而《拾遗记》所记这件事的独特之处在于:这些外星人与当时称雄一方的秦始皇发生了十分友好的接触,并且谈古说今,介绍来历。那么这群外星人为什么不帮助地球人呢?看来,他们大约始终恪守着“不介入”的立场吧。当然,这仅是一种推测而已。

(选自《世界UFO未解之谜》有删改)

(1) 选出理解与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中两个“之一”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用语很有分寸。 B. 第③段叙述王质的故事,说明神话传说并非全是荒诞之言。 C. 近代UFO事件给科学家很多启发,由此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D. 从《拾遗记》记载秦始皇与外星人交住的事例来看,外星人也许光临过地球。
(2) 对下面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信安郡(今衢州市)石宝山上,有一个天然石洞,高、宽、长各20多米。(列数字) B. 《拾遗记》卷四记载这样一件奇事:“有宛渠之民……了如亲睹。”(引资料) C. 对于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和生产活动,比如“少典之子采首山之铜,铸为大鼎”之类事情,他们甚为关心。(举例子) D. 他们的交通工具是被称为“论波舟”的潜水船,这船“形似螺”,与今天所讲的飞碟很相像。(打比方)
(3) 下列诗句所用典故与选文中石宝山传说一致的是(    ) A.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B.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C.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D. 蓬山此云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考点】
把握说明对象; 概括说明内容; 举例子;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植物也“聊天”

①遇到家族亲属,会亲切地打个招呼,还会协调关系避免“窝里斗”;遇到竞争对手,就迅速地威胁警告,并释放毒素抑制对方生长。

②你能想象吗?做出这些反应的是平时看上去仿佛很安静的植物。在看不见的地下,植物也“聊天”,它们的世界很“热闹”。

③研究发现,相邻植物可以通过释放化学物质,进行对外交流。这种由化学物质主导的对外交流,可以改变植物生长的微环境,调节养分供给,甚至影响产量。以中国南方经常相邻种植的花生和木薯为例,我们来看它们是怎么交流的。

④木薯先从根部向土壤中放出氰化物,近的花生接收到这信号后,就释放相应的乙烯。在乙烯的影响下,花生会主动缩减植株的繁茂程度,优先保证果实的养分供应。同时,乙烯还能聚集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到花生根部,提高花生对氮、磷等有效养分的吸收率,进而提高花生果实的饱满程度和产量。

⑤此外,植物还可以对外发送物理信号(声信号、电信号等)进行交流。澳大利亚生物学家的实验证明,将罗勒栽种到胡椒附近,胡椒的长势就会变得更好。即使用塑料布把二者隔开,胡椒依然能保持这种变化,这是植物的声信号在发生作用。

⑥不同植物甚至可以在第三方的帮助下进行交流。“菟丝子”就是一个热情的“送信使者”,比如当昆虫侵害某植物的时候,该植物就发出抗虫信号,通过菟丝子将信号传输给其他植物,提醒它们戒备,增强抗虫力。

⑦除了进行交流,植物还能通过感知邻居发出的信号来决定是战是和。如小麦一旦感知到相邻的不同植物达到一定的密度,威胁自己的水分和养分吸收,它就会开始大量分泌一种物质抑制其生长,就像是拿起武器发动战争。反之,则和。对水稻的研究进一步证实,有亲缘关系的水稻种植在一起,根系会尽量小心翼翼地避开彼此,最大程度减少竞争;非亲非故的水稻种植在一起则相反,它们的根会扎得更深,极力侵入和挤压对方的生存空间,抑制对方生长。科学家用确凿的证据表明,植物也有亲疏观念并具备相应的辨识能力,对内相互协调,对外扩张领土。

⑧科学家通过关注植物的聊天,破译植物语言,将适宜合种的植物相邻种植,抑制病虫害,增加植物产量,促进农业生产。

(1) 本文③~⑥段说明的内容是:

(2)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④段写到花生通过释放氰化物和乙烯与其他植物交流。 B. 第⑦段写到不同品种的水稻种植在一起时可以提高产量。 C. 标题交代了说明对象,并用拟人手法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D. 文章的结尾指明了未来对“植物聊天”全新的研究方向。
(3) 第⑤段还需要加入下面的例子,请说明理由。

英国研究人员发现,花朵能发出微弱的电信号,表示已经被采过蜜了。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 土得可爱” 的中国年画》回答 问 题。

“ 士得可爱” 的中国年画

    ①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民间美术形式,它以通俗的绘画语言表达了人们喜庆的审美情趣。年画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用来祈福消灾的。随着绘画技艺的不断普及和表现形式的不断丰富,年画逐渐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装饰品, 进而成为一种氏问绘画艺术。

    ②年画的内容从最初的门神扩展到人物、历史典故、风土氏俗、福娃、鲤鱼等多种题材,制作技艺也衍生出木版、水彩、扑灰、胶印等多种形式。每逢春节,张贴年画已成为我国大多数地区过年的习俗。

    ③在各地年画中,以江苏苏州桃花坞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路坊杨家埠年画和四川绵竹年画最负盛名, 被誉为 “中国年画四大家”。其中,潍坊杨家埠木板年画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④桃花坞木版年画有一版一色的特点,构图丰满,造型夸张,色彩鲜艳,线条流畅,不失清雅,富有装饰性和朴实感,具有强烈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

    ⑤杨柳青年画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取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等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 其中一大题材便是我们常见的胖娃娃。

    ⑥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内容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洋溢着浓厚而淳朴的乡土气息。它是真正的农民画,体现了我国北方农民粗狂、奔放、勤劳、幽默、爱憎分明的性格与高尚道德情操, 反映了他们在劳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与健康的审美情趣。

    ⑦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构图讲求对称,主次分明;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线条讲求刚柔结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而夸张、象征、寓意的造型,更具诙谐活泼的效果。

    ⑧年画不仅是春节时五彩缤纷的点级,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更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其中时事题材的年画还是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媒体。

    ⑨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则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问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 民国初年,画家郑曼陀将月历与年画相结合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⑩在收藏成为时尚的今天,年画也以其浓郁的装饰性和观赏性,成为收藏者们趋之若莺的热门藏品。在我国传统年画中,以下五类最值得收藏: 一为神像,以门神最为常见,还有财神、灶王、关王、八仙等;二为吉祥图案,如状元及第、吉庆有余、 连生贵子、群仙祝寿等;二为历史人物及故事,如桃园结义、文姬归汉、昭君出塞、穆桂英挂帅等;四为戏曲故事,如《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群英会,《西厢记》中的红娘传书、花园相会等;五为市井风俗,如春游图、赛龙舟、摇钱树、聚宝盆、老鼠娶亲、鲤鱼跃龙门等。这些年画题材丰富,画面或质朴可爱或精致生动,或粗矿豪放或雍容典雅,彰显着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者:采薇, 选自《学生天地》2019.02,有删改)

(1) 下列关于 “ 中国年画” 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年画始于门神画, 是用来祈福消灾、表达喜庆审美情趣的一种民间绘画艺术。 B. 年画的内容题材多样,每逢春节,张贴年画己成为我国所有地区过年的习俗。 C. “中国年画四大家”为桃花坞年画、 杨柳青年画、 杨家埠年画和绵竹年画。 D. 年画制作技艺包括木版、水彩、扑灰、胶印等, 四川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
(2) 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题目明确了说明对象,修饰语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 第③段至第⑦段为“总一分” 结构,先总说,再分说 “ 中国年画四大家”的特点。 C. 第⑨段中加点词语 “最早 ",限定了时间范围,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 第⑩段介绍热门藏品时,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
(3) 下列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桃花坞年画特点:一版一色,构图丰满,造型夸张,色彩鲜艳,富有装饰性和朴实感。 B. 年画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大众看图识字的读物,其中时事题材是百姓喜闻乐见的。 C. 民国时期,郑曼陀将月历与年画结合发展成挂历,其中《乾隆岁朝行乐图》风靡全国。 D. 最值得收藏的五类传统年画有神像、吉祥图案、历史入物故事、戏曲故事、市井风俗。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筵席分餐:古已有之的中华饮食文化

①疫情期间,复工的人们执行分餐制以防范交叉感染。说来奇妙,如今普遍采用分餐制的西方,在其文明发源中心罗马,一开始采用的是合餐,而今天喜欢共举箸的中国,却在西周时就成为筵席分餐文化的先行者。

②“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筵席”之上分坐分食,体现的是一种礼仪,坐在筵席上吃饭得有规矩。在西周燕飨国宾、册封、祭祀等重大场合,从入席退席的顺序、座次尊卑,到席间礼仪,处处都有严格的区分。如《礼记·礼器》里的“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又如《论语·乡党》里的“席不正,不坐。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说明中国早期的分餐制度从贵族的饮食礼仪出发,借助儒家道德教化的东风,自上而下传播成主流的饮食文化。

③筵和席实为同义词,都是一人一设铺置于地上的坐具,区别在于筵长席短,筵大席小,筵上加席。按照《周礼》的记载,“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之后“案、俎、几”等贵族使用的小餐桌也开始置于筵席之上,时间久了,“筵席”二字便合成一个词语。这样的坐具既适应先秦时代较为低矮的建筑空间,更适合长袍广袖、以“绔”为下装的坐姿礼仪。所以今天人们提到“大摆筵席”,很容易想到围坐一桌、觥筹交错的热闹,但西周时铺筵设席的景象却是贵族们正襟危坐、分坐分食。

④“筵席”只是西周以物器为礼仪教化的一个侧面,除了坐具,分餐的餐具也是构成礼制和阶层隔离的组成部分。

最典型的餐具莫过于鼎,这种由烹饪工具转变为专盛肉食的食具,因为等级分餐,顺势成为身份展现与权力象征。举杯饮酒时,周礼也依身份对饮具有严格区分:“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音zhì),卑者举角。”

《礼记·礼器》)

⑥至于食物,分餐制度更为身份区别提供了便利。西周时的酱料多由珍贵的鱼、肉制成,又被称为“醯醢(音xī hǎi)”,可以说是舌尖上的奢侈品。秦代《传食律》里就曾规定官员、使者及卒人等各色人等依据身份能配给多少种酱——而周天子每次正餐都要遵循制度,摆满六十个“醢”的品种。

⑦伴随着一次次的民族融合和阶级流动,中国的分餐制逐渐走向合餐制,以共食的形式建构出参与者“共同体认同感”的饮食文化功能。这样的转变并不是分裂,而是在“礼之用、和为贵”的儒家早期就埋下了伏笔。

(选自《北京日报》,作者慧文,有删改。)

(1) 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筵席分餐文化”。
(2) 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文章第⑤段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3) 阅读第⑦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伴随着一次次的民族融合和阶级流动,中国的分餐制逐渐走向合餐制。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