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分子育种技术让水稻更高产

①米饭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主食,但是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能吃饱饭,是在最近几十年才得以实现的。

②水稻增产与育种、水利、肥料、农药等诸多因素有关,而起到核心作用的是育种。据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介绍,育种对我国农业增产的贡献率约为40%。

③育种的目标,是希望获得各种特征都符合种植者与消费者需求的作物。作物具备的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特征,被称作农艺性状。而所有的农艺性状,归根结底都是由其遗传物质DNA上的特定碱基序列——基因决定的。

④认识到这一点后,育种学家开始有意识地运用诱变和杂交这两大武器来改造作物。诱变是通过运用物理或化学的办法来处理种子,提高作物基因改变的概率。将这些基因突变的种子种植下去后,再观察挑选其中的有益变异并逐步培育出新品种。而杂交则是将两个亲缘关系较远的品种进行人工授粉交配,再将其后代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并具备某种优良性状的植株挑选出来,经过多代自交,最终培育出性状优良、遗传性状稳定的新品种。

⑤尽管诱变和人工杂交技术让人们摆脱了对自然界中缓慢发生的变异和杂交的依赖,但无论是自然变异还是人工诱变,基因的变异都是随机发生的。而杂交育种则需要经过多代的筛选、会交和自交,耗费的时间常常要以十年计。显而易见,要想进一步提高育种的效率,精准改变基因是其关键。

⑥在育种学家看来,高效精准育种的第一步,就是需要找到调控关键农艺性状的基因。不过水稻有4万多个基因,几乎是人类基因数量的两倍,一个一个基因去研究费时费力。加之基因和性状不是一一对应,而是既存在多个基因调控同一个性状,也存在一个基因影响多个性状的情况,基因和性状之间构成复杂的调控网络。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李家洋团队与合作者在水稻中率先应用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方法。

⑦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是指:首先,记录大量不同品种植株的各种性状;随后,对这些植株开展基因组测序;接下来,对比不同品种间的差异,寻找其中的规律。假如若干植株均具有株高较高这一特征,而它们的某个基因又有着相同的变化,这个基因的作用很可能就是调控株高。

⑧确定了控制性状的关键基因(对性状影响较大的基因,也称主效基因)后,下一步就是将这些基因按照育种学家的设计进行组合。传统的杂交技术不变,但是筛选不再是大海捞针,因为基因已经确定。当杂交的植株在实验室中刚出苗的时候,利用基因组测序或者利用对特定基因的标记追踪,就能很方便地找到具有理想组合的植株。通过对特定基因的分子标记追踪,能够获得将多种位于不同品种植株的优异基因集于一身的新品种,将传统育种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变为可能。这就是李家洋提出并首先实践的“分子设计育种”。

⑨那么,分子设计育种如何提高产量呢?这需要先确定哪种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密切,然后寻找控制这种农艺性状的基因。

⑩育种学家认为,与产量关系最为密切的农艺性状是水稻的株型。具体而言,就是水稻的茎秆基部分枝(称为分蘖)的数目和角度、植株的高度、叶片和穗的形态等。

⑪意识到了株型对产量的意义后,育种学家提出来水稻“理想株型”或“新株型”的概念。即认为育种的目标之一是让作物具有最合适的株型,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增加经济产量。李家洋解释道:“理想株型应当具备株高1.2米左右,4~7个分蘖,具有一定的分蘖角度、茎秆粗壮倒伏、根系发达、穗大粒重等特征。”

⑫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李家洋团队接连发现了多个与分蘖相关的基因。其中,于2010年发现的IPAI最为关键。李家洋表示:“通过调控IPAI的表达量,不但能够让水稻具有合适的分蘖,还让茎秆粗壮、根系发达。它甚至还能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影响穗和粒的形态。”

⑬李家洋团队很快将IPAI用于分子设计育种。通过杂交将具有IPAI优异变异的基因导入其他水稻中,可以让水稻获得理想株型状态,使产量提高约20%。基于这一进展,IPAI被誉为“新一代绿色革命基因”。

⑭“农业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基因组时代,育种科学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李家洋院士说。

(选自2021年第11期《科学世界》,有删改)

(1)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农艺性状是指作物具备的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特征,它是由基因决定的。 B. 农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基因组时代,诱变和杂交已经被新的育种科学技术淘汰。 C.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能够帮助育种学家确定控制性状的关键基因。 D. 分子设计育种提高产量既要确定与产量关系密切的农艺性状,还要寻找控制这种农艺性状的基因。
(2) 简析第⑤段的作用。
(3) 概括什么是分子设计育种。
(4) 简析第⑦段划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假如若干植株均具有株高较高这一特征,而它们的某个基因又有着相同的变化,这个基因的作用很可能就是调控株高。

(5) 简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理想株型应当具备株高1.2米左右,4~7个分蘖,具有一定的分蘖角度、茎秆粗壮不倒伏、根系发达、穗大粒重等特征。

【考点】
把握说明对象; 概括说明内容; 说明文语言分析; 文章过渡及其作用; 举例子; 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穿越到宋代如何旅游

①旅游活动自古有之,周穆王西游、秦始皇东巡等游胜之事一直延传至今。事实上,古人对于“旅游”二字是分开叙述的,《礼记·学记》认为“闲暇无事谓之游”,可以说“游”字与现代所说的“旅游”概念更为接近。迨至宋代,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发达,市民生活日趋丰富,再加上日臻兴盛的海外贸易,都促进了旅游事业的发展。

②宋代出门旅游的民众较前代更为普遍。以年龄论,上至耄耋之年,下至豆蔻少年,男女老少皆乐在其中。南宋时期,50岁的理学大师陆九渊就带着自己的儿子、侄子及乡邻等78人,组成了一个大型“旅游团”以遍览名山胜迹。这其中既不乏“苍颜皓髯,语高领深”的老者,也有“整襟肃容,视微听冲,莫不各适其适”的少年。 除了年龄和性别因素外,宋代参与旅游的阶层也颇为广泛,上至皇族贵戚,下至士农工商,都热衷于旅游活动。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描述了苏州农村老百姓在寒食节举行旅游活动的情况:“寒食花枝插满头,蒨裙青袂几扁舟。一年一度游山寺,不上灵岩即虎丘。”宋代是一个秉持高度开放和融合的时代,大批周边邻邦及外国使团纷纷来宋从商学习,并借此游览名山大川,了解宋人的风土人情,成为名副其实的“入境外国游客”。

③从流传于宋人的游记作品中可以看出,宋人所游项目颇为广泛,这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山水自然景观,这方面的游记有欧阳修的《浮槎山水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等;另一类是寺观园林、亭台楼阁的人文景观。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交相呼应,吸引着无数游人,举世闻名的“西湖十景”就是在宋代形成的。

④宋人旅游的交通工具种类众多,既有船、车、轿等人力交通,也有马、驴、骡等畜力交通。舟楫是宋代旅行者出游的必备首选,像以舟楫畅游西湖,是临安城百姓的时髦首选。陆地游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是车马。此外轿子也是常用工具之一。宋代的轿子种类很多,用途也各不相同,如肩舆、竹舆、山轿等。黄庭坚就曾乘坐竹舆游览永州的愚溪,“意行到愚溪,竹舆鸣担肩”。

⑤在外出游,住宿和饮食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宋代的旅馆业和餐饮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也日臻兴盛。

⑥宋代旅馆业的地域空间分布十分广泛。据史料记载 , 北宋都城汴梁和南宋都城临安就开设了数量众多的旅馆。除了都城之外,其他城市也广泛分布着各式各样的旅馆。北宋仁宗时,朝廷发兵近6万人屯驻定州,士兵们“皆寓居逆旅及民间”。这里的“逆旅”指的便是旅馆,由此观之,定州城内的旅馆数量十分庞大。宋代的旅馆分为官办和私营两类。官办旅馆规模较大,建筑及内部装饰华丽,私营旅馆则规模有大小之分。释文莹在《玉壶清话》中就记载了北宋初年东京城内的名店“十三间楼”,这处颇具规模的旅馆原为后周大将军周景威所建,到北宋末年仍在经营。此外,随着人们出游热情的高涨,很多名胜古迹附近也出现了旅馆。

⑦与旅馆住宿紧密相关的,便是各式餐饮店。宋代旅游胜地的餐饮店数量众多,提供的饭菜也可谓品类繁多。西湖是天下绝景,游人众多,为了满足游客的用餐需求,西湖周边的餐饮店数量也颇具规模,著名的有丰乐酒楼。此外,小的酒店茶肆也不少,而且每逢旅游旺季,“店舍经营,辐辏湖上,开张赶趁”。由此观之,宋代的旅馆业和餐饮业已与兼游业紧密结合,不仅日臻繁盛,而且已成为宋代旅游活动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1) 阅读全文,简要概括宋代旅游事业有怎样的发展。
(2) 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南宋时期,50岁的理学大师陆九渊就带着自己的儿子、侄子及乡邻等78人,组成了一个大型“旅游团”以遍览名山胜迹。

(3) 阅读第⑥段,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据史料记载 , 北宋都城汴梁和南宋都城临安就开设了数量众多的旅馆。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廊·亭·桥

陈从周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一千多年前的唐诗,就点出了廊在庭院中的妙用。我国古代建筑的单体与单体之间,必依靠廊来作联系,才能成为一个整体。在园林等风景区,则更是因地制宜,巧于安排,构筑了曲直、高低、爬山、临水等多种式样的廊。

    廊在园林中是游览线,又起着分隔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廊引人随,水石其间,移步换影,幅幅成图。像驰名中外的北京颐和园的长廊,漫步其间,得以饱览昆明湖的湖光景色。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扬州西园前的香影廊,未至其境,名已醉人。

    至于苏州沧浪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令人遐思无限。扬州园林主体建筑用楼,其廊亦作楼式,即复道廊,形成了多层的游览线,寄啸山庄是为佳例。

    廊之运用得当与否,有关全局,高下得宜,曲折有度,尤其在可有可无之间,益见功力。即竹廊三折,雅素无华,亦必婉转宜人。至于千步长廊,闿爽平直,则又为别调了。

    人们在旅途间,或在游览中,每见一亭,总想小憩片刻,借以恢复暂时的疲劳与观赏四周的景色,即“亭者,停也”。同时,因为它本身形式的丰富多彩,成为点缀风景的主要建筑小品之一。

    亭之美,除造型外,还在于所处之景与所对之景,水边亭、山际亭、林间亭、花畔亭、桥上亭、廊中亭,地位不同,景因而异。伫云亭、快雪亭、待霜亭、牡丹亭之类,又因时而殊。可见亭之构筑非孤立的一座建筑物。

    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月。北京的景山五亭,为城内的最高点,每到北京的人,常为它所吸引,必登高一快,以饱览首都景色。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亭名“与谁同坐轩”,小亭临流,静观自得。笠亭如盖,半枕山腰。而网师园之月到风来亭又正点出此亭观景之妙。

    至于亭的形式,真是变化多端,可分方、圆、多边、海棠、梅花等等多种。按材料的不同,又有饶多野趣的茅亭、雅洁玲珑的竹亭、庄严凝重的石亭与翚飞多姿的木构亭,它在园林建筑中展示了最美丽的一页。

    桥,古代称为“河梁”,是架在水上的行道,虽属解决交通问题的一项工程,但是聪敏的我国古代人民,总是设法把它和生活、感情、艺术结合起来,是那么富于诗情画意。“小桥流水”足以令人想望江南水乡景色,而风景区的“断桥残雪”、交通要道的“卢沟晓月”,又使人必与四周的风物人情联系在一起。而园林中的桥,正是建筑艺术中的精品。

    北京颐和园十七孔长桥卧波,陆水之间,平分秋色,为该园增添上几许光彩。晶莹如雪的玉带桥,一亭翼然的石桥,轻轻地划破了湖面的平整,淡淡地点醒了山影的静穆,又烘托了四时佳景。

    江南园林之桥,以雅洁精巧取胜。玲珑空透的拱桥,崛起空间,人桥倒影,更显得山高水阔,而水平线条的梁板石桥,则贴水而过,观赏游鳞莲蕖,益得情趣。苏州拙政园是以动观为主的园林,曲桥不但使水面分隔空间,更与曲廊一样起着“桥引人随”的作用,其分庭妙运,思致相同。网师园园小而精,以静观为主,廉泉桥小小一拱,横枕涧上,隐处园隅,安排得那么妥帖,游着至此,往往留步。

    美丽的中国园林桥梁,形式丰富多姿,有梁式桥、拱桥、浮桥、廊桥、亭桥等,在世界建筑艺术上放出一种独特光彩。

(略有改动)

(1) 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①园林等风景区中的廊、亭、桥各有怎样的作用?它们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②廊的运用有哪些原则?亭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2) 文章多处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请选一处具体分析其作用。
(3) 文中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试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秦始皇奇遇UFO探秘

    ①中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度之一。古代中国在数学和天文学上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果说外星人和他们的“飞碟”真的曾经访问过我们这个星球,那么,古代的中国必然也是他们访问的对象之一。这样,古代的中国人必然也看到UFO或其蛛丝马迹。

    ②除我国古籍中原有记载的UFO和近代UFO事件外,难以解释的图饰文物和古岩画均有大量发现。如西安半坡氏族的“飞头”图饰文物之谜,内蒙狼山的奇特岩画之谜等。这些实物是否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外星人曾涉足中华大地呢?

    ③信安郡(今衢州市)石宝山上,有一个天然石洞,高、宽、长各20多米,天生石梁和游龙凌空。梁上有一条石缝,号称“一线天”,鬼斧神工,妙手天成。晋代时,有个名叫王质的人上山砍柴,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石室,看见两个童子正在洞中边下棋边唱歌,怡然自乐。王质大为惊异,想看个究竟,就站在一旁边听歌、边观棋。两个童子的棋路古怪精妙,王质看得津津有味,情不自禁地点评感叹起来。走了几局,童子忽然对王质说:“怎么还不回去?”王质这才记起误了砍柴,忙举起手中的斧头,谁知斧柄已经烂尽。他顾不得砍柴,急忙寻路下山,可来时的路再也找不到了。他好不容易才回到村里。但熟人一个也没见到,只凭自家屋旁的太白井方依稀辨认出自己的家。他问了许多老人,都说有个老祖宗进山砍柴,一去不复返。王质方知人间已换了好几个朝代,真可谓“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④其实这神奇的故事并非荒诞不经。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就曾做过这样的阐述:速度达到光速时,时间就会变慢。也就是说,如果有人乘坐速度达到光速的航天工具遨游世界,等他重返地球时,他的妻子早已变老,石宝山的故事就将重演。

    ⑤这个故事是否可以说明,早在13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与外星人接触过了呢?《拾遗记》卷四记载这样一件奇事:“有宛渠之民,乘螺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论波舟’。其国人长十丈,编鸟兽之毛以蔽形。始皇与之语及天地初开之时,了如亲睹。”而且此宛渠民能“日游万里”。他们还掌握着惊人的高效能源,若用于夜间照明,只需“状如栗”的一粒,便能“辉映一堂”,倘丢小河溪之中,则“沸沫流于数十里”。

    ⑥这件事倘若真有,使人顿生奇想,用外星来客的观点给予解释便顺理成章了:一群具有高度文明的外星人很早就来到了地球并建下了基地,称之为宛渠国,他们对地球进行详细的观察研究。这群外星人掌握着对现代地球人来说也是异常发达的科学技术,他们大多活动于占地球表面积2/3的海洋之中,他们的交通工具是被称为“论波舟”的潜水船,这船“形似螺”,与今天所讲的飞碟很相像。对于蛮荒时代的地球,他们“了如亲睹”。对于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和生产活动,比如“少典之子采首山之铜,铸为大鼎”之类事情,他们甚为关心。他们曾赶到现场考察,结果看见“三鼎已成”。他们对当时中国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生产的重大成果,也都“走而往视”。

    ⑦外星人在古代光临过地球的传说,中外都有。而《拾遗记》所记这件事的独特之处在于:这些外星人与当时称雄一方的秦始皇发生了十分友好的接触,并且谈古说今,介绍来历。那么这群外星人为什么不帮助地球人呢?看来,他们大约始终恪守着“不介入”的立场吧。当然,这仅是一种推测而已。

(选自《世界UFO未解之谜》有删改)

(1) 选出理解与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中两个“之一”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用语很有分寸。 B. 第③段叙述王质的故事,说明神话传说并非全是荒诞之言。 C. 近代UFO事件给科学家很多启发,由此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D. 从《拾遗记》记载秦始皇与外星人交住的事例来看,外星人也许光临过地球。
(2) 对下面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信安郡(今衢州市)石宝山上,有一个天然石洞,高、宽、长各20多米。(列数字) B. 《拾遗记》卷四记载这样一件奇事:“有宛渠之民……了如亲睹。”(引资料) C. 对于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和生产活动,比如“少典之子采首山之铜,铸为大鼎”之类事情,他们甚为关心。(举例子) D. 他们的交通工具是被称为“论波舟”的潜水船,这船“形似螺”,与今天所讲的飞碟很相像。(打比方)
(3) 下列诗句所用典故与选文中石宝山传说一致的是(    ) A.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B.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C.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D. 蓬山此云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