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亲密有间恰恰好

王纯

    ①有个词叫“亲密无间”,很多人认为这是人与人之间的最佳境界:彼此亲昵,互相依赖,完全没有距离。其实,人与人之间还是应该保持一定距离的。

    ②对身边的任何人都要保持距离:领导、朋友、亲人,甚至包括爱人,都要留有适当的距离。人与人之间,并不是越近越好,近到一定程度反而会造成麻烦,徒增烦恼。很多事都是过犹不及,物极必反,这里面也有月满则亏的道理,把握其中的度很重要。

    ③《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学生子游说的一句话:“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数”是“屡次”的意思。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看起来很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

    ④如果你与领导亲密到一定程度,势必会心无戒备,甚至会由着自己的性子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对领导就会缺乏应有的尊重。但领导毕竟是领导,如果你“没大没小”,让他觉得自己少了威严,他自然会心生不快。

    ⑤朋友之间是平等的,但毕竟有一些利益关系在里面,如果太过亲密,很容易伤人伤己。我们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例子,曾经“桃园结义”,或者曾经为朋友两肋插刀,结果却因为一些小事,突然间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因为朋友之间太亲密了,就会说话做事无所顾忌,甚至把对方看成另一个自己,但两个人毕竟是两种思想,发生冲突时,很容易彼此怨恨。人还有一种心理:不会和不相干的陌生人计较,却更容易和最亲的人计较。所以,真正的好朋友也是亲密有间的。

    ⑥与亲人、爱人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大家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难免产生一些琐碎的摩擦。给对方留些空间,也给自己留一点余地。彼此依赖,但不要成为对方的羁绊,这样才会和谐美满。有很多夫妻,原来爱得如胶似漆,但情深不寿,因为太亲密,总想把对方牢牢地束缚在身边,结果却让对方产生了想逃脱的心理。夫妻之间也应该亲密有间,有自己的空间,才能有自己的个性,爱情才会长久。

    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很像烤火,一定的距离之内,能给人温暖;但离得太近,会被烧伤。

    ⑧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是一种智慧,太远了会让人感到冷淡缺乏温情,太近了没有距离会给人逼仄压抑之感。所以,与人交往除了付出真诚来拉近彼此的距离之外,更要懂得尊重对方,给别人,也给自己留一个空间。

    ⑨掌握好与别人的距离,不远不近,不浓不淡,彼此的关系就会和谐长久。

(摘自《思维与智慧》2019年第8期,选文略有改动。)

(1) 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 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每个横线只能填一种论证方法)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很像烤火,一定的距离之内,能给人温暖;但离得太近,会被烧伤。

(3) 从选文内容来看,作者认为我们应怎样做才能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尺度?
(4) 子游认为:“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结合文章内容,请简要回答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考点】
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 中心论点;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房间里的大象

刘瑜

    ①“房间里的大象”,在英文里,意指所有那些触目惊心地存在却被明目张胆地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实或者感受,就是那些“我们知道,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该知道”的事。

    ②有些时候,沉默也许是起源于善意和礼貌,比如和一个口吃的人聊天,我们假装注意不到他的口吃。有些时候,人们害怕权力,害怕高压,害怕失去眼前的利益,于是沉默成了一种自我保护。另一些时候,人们所恐惧的,甚至不是利益上的损失或者肉体上的暴力伤害,而是精神上被自己的同类群体孤立。出于对归属感的依恋,他们通过沉默来实现温暖的“合群”。

    ③拒绝发声并不奇怪,因为发声不但需要勇气,而且意味着承担。比如,谈论全球变暖意味着我们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意味着我们可能要选择不买车、少开暖气和空调、刻意节约用水。所以为了逃避责任和不安,还是不谈这些为好。但是大象并不会因为你不谈论而消失,全球还会继续变暖┄┄

    ④沉默的人越多,打破沉默就越难---因为当越来越多的人卷入沉默的漩涡,从这个漩涡中挣脱出来需要的力气就越大。面对第一个站出来大喊“屋子里有大象”的人,人们往往不会顺着他的手指去看有没有一只大象,而是怒斥他为什么吵醒了自己的好梦。房间里的大象就这样在“合群”的人们中越长越大。

    ⑤随着大象越长越大,它被戳破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因为随着大象越来越大,掩盖这只大象所花费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并且,目击者的增多也意味着出现“叛徒”的可能性在增大。

    ⑥直视我们生活中的沉默,直视生活中不被阳光照耀的角落和我们自己的软弱。

(1) 将《房间里的大象》与《皇帝的新装》联系起来思考,回答问题。

①“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我自己。我决不能让人知道这件事。难道我不称职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老大臣”为什么有这种心态?在《房间里的大象》摘录一句话解答。

②“随着大象越长越大,它被戳破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 概括出《皇帝的新装》中能证明这句话的情节。

(2) 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联系本段内容简要说明这种方法的作用。
(3) 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0个字)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陈凌

    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a)_______________。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粱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远离书籍,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铟心灵;(b)_______________。

    ⑤(c)_______________。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晴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2018﹣04﹣23,有删改)

(1) 文章第②段有何作用?
(2) 请将下列语句分别放到文中最恰当的位置。

A.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让人生气象万千。

B.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

C.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

(a);(b);(c)

(3) 简要分析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知识的责任

罗家伦

①知识分子应该担负起一种特殊的责任——知识的责任。 所谓知识的责任,既指学术责任,更指社会责任。

②担负学术责任,他的前提是建立起负责任的思想。怎样才算负责任呢?它需要搜集大量的事实根据,再经过逻辑的审核,最后形成周密的体系。从这个标准来看,建立负责任的思想是很艰辛的,需要漫长的过程,有时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比如在实验室做实验,受伤的人不知有多少,有的甚至献出生命;再如去荒山、沙漠勘探,因为天灾人祸而死伤的人也不知有多少。他们不依赖空想和幻想,他们看重实验,这便是对思想负责任。

③担负学术责任,还要能对这种思想去负责。思想一旦建立之后,就应该去发表,去推进,去扩充。在发表以前,当然要斟酌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做出发表的决定之后,如果没有新的发现或修正,也没有为别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以大无畏的精神把它更有力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比如哥白尼最先发表地动学说,说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及其他行星都在他的周围运行,他因此受到教会的迫害。后来布鲁诺继续研究,认可了这个思想,并极力传播,结果惹怒了教会,被处以极刑。伽利略继起,凭借物理学的证明,发扬光大了这种学说,却为此锒铛入狱。他们虽受尽困辱,但科学思想因他们的负责而熠熠生辉。

④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还应为社会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做“社会的良心”。他们要用责任的思想照亮时代,用高尚的人格感染世人,否则如何对得起自己的天赋?如何对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又如何对得起历史先哲的伟大遗留?在中国,知识分子被称为“士”。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天降大任义不容辞的态度,去担当领导大众继往开来的责任。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抱负,他才被称为真正的知识分子。他的“胸中十万兵”,也是由此而来的。

⑤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知识分子?让我们互相勉励,勇敢地担负起知识的责任来,克服困难,振兴民族。

(节选自《历史的先见——罗家伦艺术随笔》,有删改)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A. 知识分子应担负起知识的责任。 B. 知识分子应担负起学术的责任。 C. 知识分子应担负起社会的责任。 D. 知识分子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 本文使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 A.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B.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C. 比喻论证举例论证 D. 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3) 作者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抱一种天降大任义不容辞的态度,去担当领导大众继往开来的责任”。下列材料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面对国势倾颓,文天祥苦苦支撑,领兵报国,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光耀青史。 B. 面对独裁统治,闻一多拍案而起,大声地“说了个痛快”,来唤醒民众追求民主。 C. 面对国家的衰微,南唐后主李煜消极守业,沉迷诗文声色,导致国家沦丧。 D. 面对麻木的国民,鲁迅毅然弃医从文,在茫茫的黑夜中呐喊,激励爱国者不断前行。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