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胜负之征,精神先见

    ①“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读唐代魏征所写《述怀》中的诗句,很难不被作者的格局与胸怀所感来。人生路没漫,能不能砥砺志气、激发意气,的确影响着个人的成长发展、精神境界。

    ②古人云:“胜负之征,精神先见。”做人做事,都应该有那么一股子气。

    ③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纵观历史长河,那些经得住岁月冲刷的,往往是“天地英雄气,千秋尚涤然”;那些能让后人启迪思维、浸润心灵的,大多是清正风气、嘉言懿行。从“三过家门而不入”到“鞠躬尽疼,死而后已”,从“药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吃别人嚼过的候没味道”“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抚今追昔,种种凛然意气、凌云志气、冲天豪气,长存于人们的记忆中,为一代代人确定了精神坐标。

    ④有什么样的精气神,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工作状态。意气风发还是颓靡消沉,局面肯定大为不同。一个人如果干事创业缺乏意气,就容易踟蹰不前、安于平庸。这样的人或是患了“守摊病”,工作力度递减,降低标准、坐吃老本:或是得了“不为病”,工作束手束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或是生了“畏难病”,缺乏直面困难、解决矛盾的担当和勇气,遇到问题绕道走、碰到难题就低头。在这些人身上,暮气沉沉、缺乏朝气,做工作自然难以迸发锐气。

    ⑤“气者,人之根本也”。葆有强大的意气、志气,才能摧不垮、压不倒,始终拥有往前冲的力量。风沙中,焦裕禄斩钉截铁,“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浪涛里,王继才意志如钢,“我一定把岛守好,直到守不动为止”。一首经典老歌有这样几句歌词:“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岭!”为什么革命人能永远年轻?就在于他们在拼搏中投入了情感的力量,在奋斗里保持了激情的状态,由此激荡起枕戈待旦的干劲,蓄积了舍我其谁的意气。

    ⑥“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为?”前进路途中,我们纵然会遭遇改革的“拦路虎”、发展的“绊脚石”,但即便千难万难,也要像“站立在海中的岩石”那般,经得起海浪的冲击。坚定意志、弘扬正气,不为利益所困、不为得失计较、不为私利左右,拒绝知难而退、患得患失,警惕固守陈规、疲沓飘浮,就不会被困难所扰,才能意气风发阔步向前。

    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就应该有雄心壮志。做改革开放过程中冲锋陷阵的“闯将”,当民族复兴进程中攻城拔寨的“尖兵”,尤其需要凛然意气、凌云志气、冲天豪气。意气常存,如朝阳始起;蹲厉风发,似蓓蕾初绽。唯如此 , 船到中流才能勇立潮头,人到半山才能愈战愈勇,凝聚起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

(《人民日报》2019年02月19日有改动)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指出下面两个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每个横线只填一种论证方法)

①风沙中,焦裕禄斩钉截铁,“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浪涛里,王继才意志如钢,“我一定把岛守好,直到守不动为止”。

②前进路途中,我们纵然会遭遇改革的“拦路虎”、发展的“绊脚石”,但即使千难万难,也要像“站立在海中的岩石”那般,经得起海浪的冲击。

(3) 文章第④段,列举了哪三种工作状态?
(4) 结尾一段中划线词“如此”指的是什么?
【考点】
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中心论点;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愿你披荆斩棘  磨砺成自己的榜样

    ①和父辈们普遍崇拜的战斗英雄、先进人物相比,如今的年轻人似乎不知道该向谁看齐,只被演艺和商业明星的光环晃得头晕目眩、不可自拔。榜样的背后,是价值的取向,难道我们年轻人,真的是沦为精神空虚、拜金主义、娱乐至无、幻想“一夜成名”的代名词了吗?

    ②我不服,我想你也不服,“偶像”这个词,本身就含有“虚幻”“盲日”的意义,容易误导人想到明星,而“榜样”则是指“值得学习的人或事物”,二者含义并不完全相同,怎能混为一谈?

    ③况且,当下中国玉少见枪林弹雨、血染山河,但有责任、有担当、愿奉献的青年人比比皆是。年轻的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张超,训练突遇飞机故障,生死边缘的4.4秒仍试图救飞机,重伤牺牲:29岁北大女博士娄滔不幸患渐冻症,她最后的愿望是将器官都捐出来,救命的部分尽管用!”:80后的余静两年前主动报名胜村扶贫,“大湾村一户不脱货,我就不撤岗!“:80后特警张为保护居民楼200多居民的安全,第一个冲进屋内,阻止歹徒引燃爆炸物,自己却被烧得“像个烂桃子”……他们恪守和实践着这些宝贵精神品质,成为社会中最温暖人心的力量。

    ④榜样找错了,人生就歪了。多元化并不意味着没有标准,这个时代,谁才能够成为我们的榜样?明星可以吗?如果他醉心艺术、孜孜以求,不是碰运气、靠脸蛋炒得大红大紫;如果他德艺双馨、言行一致,不是给粉丝一面、背地一面的“戏精”,当然值得扬。

    ⑤“失致者”可以吗?当柯洁以一己之力代表人类与人工智能对战,却负于阿尔法狗,谁又能说他的勇气和坚持不值得被称为“榜样”?失败不可怕,拼过就佳得!

    ⑥谁都可以成为“榜样”,关键是要学习他的是什么?是羡基他腰缠万贯、挥金如土,还是饮佩他的奋斗之路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是眼红他的前呼后棚、派头十足,还是崇拜他的废寝忘食、心无旁?这一点,你心里一定得有答案。心中有光,你才会发光。

    ⑦两个榜样胜过二十条教诲,一次行动胜过二十次感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千中变为现实。愿这个新时代,能唤醒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不管你是20岁、30岁,还是50岁、60岁,愿你拨荆斩棘、矢志不渝,磨砺成自己的榜样。

(选自《人民日报给青年的一封信》,有改)

(1)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指出了如今父聚们崇拜的榜样大多是战斗英雄、先进人物、演艺和商业明星以及“失败者”。 B. 当下中国有责任、有担当、愿奉献的青年人比比皆是,他们成为了社会中最温暖人心的力量。 C. “偶像”含有虚幻和盲目的意义: “榜样”是指值得学习的人或事物,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D. “两个榜样胜过二十条教诲,一次行动胜过二十次感动”,说明榜样和行动的力量是巨大的。
(2) “心中有光,你才会发光”,谈谈你对“心中之光”的理解。
(3)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行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 , 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乎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又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1) 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让人,让沈从文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 B. 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C. 让人,并不是懦弱。 D. 让人,乃众妙之门。
(2) 选文第②段中加线的“这种美德”具体指什么?
(3) 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任选其中一种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4) 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5) 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读书的习惯

钱歌川

    ①人类的知识大都是从眼睛输入的,用耳朵听来的东西,毕竟有限,所谓耳食流所得到的知识,不外乎是一些道听途说。学生治学,固然要听,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在读。英国大学里有些学生终年不去听讲,学校里也让他们如此,而且多认为他们是优秀学生,考试起来果然比每天去听讲的学生成绩还要好。因为勤读胜于勤听,名师讲授,同学共享,只有自修,才是一人独得。

    ②古今的大学者没有不勤读的,囊萤凿壁,比我们现在的一灯如豆,还要不方便得多,但学问就是这样得来。苏东坡说:“读破完万卷自通神”,可见学问并不难,只在多读,你如果手不释卷,必然会有成就,甚至偶然翻阅,也就开卷有益。

    ③可是先在很少有人手上那着书本。终日终夜,不离开牌桌的人,我曾见到过,废寝忘食,手不释卷的人,却尚未遇到。一般人买书,大都是拿来作装饰品的,永远陈列在书架上,很少拿到手中来读。这些书要他们去读,条件很多,第一得有明窗净几,其次得有清闲,再次得有心情;地方不好不能读书,时间不长不能读书,心情不定也不能读书。懒学生还有一首解嘲的打油诗: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很好眠,秋多蚊虫冬多雪,一心收拾到明年。

    ④阔公子有了明窗净几,又有的清闲;但还是不能读书,因为他没有那种心情;穷小子终日忙于做工糊口,也没有时间读书军人忙于打仗,商人忙于赚钱,政客忙于应酬,男子忙于做事,女子忙于说话,少年忙于寻乐,老人忙于怀旧,甚至闲人也忙于逛街,或坐茶馆,或凑热闹,似乎谁都不能读书。其实,他们并不是不能读书,而只杀不去读罢了。要读书谁都可以读,决不受任何限制,读书的条件,就在养成读书的习惯,其余皆不足道。

    ⑤我认为要读书决不可等待那种无尽悠闲的到来才开始,应该随时随地地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读,把那种读书的习惯,织入我们的生活中去,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的调剂品。那么,事也做了,书也读了,一点光阴也没有虚掷。

    ⑥利用余暇去读书是轻而易举的,大家之所以不这样做,仅是因为没有这种习惯而已。英国人在电车上读书的风气很盛,每天都要出外工作,起码有一个钟头在电车上,预备一本书专门在车上读,不过几天也就读完了,日积月累,一年读四五十本书,也不算稀奇。我们对于这种废时不去利用,实在未免可惜。

    ⑦英国人利用废时读书,不仅在有规律的电车上,既在饭馆菜馆中亦莫不为然。至于在休假日,夫妇约好同出游玩,丈夫至多取一根手杖就可以出门,太太则不免要去戴顶帽子。可是每当那丈夫在楼下等着太太戴帽子的时候,他照例翻开一本书来读,等他太太把帽子戴好姗姗地走下楼来,他手中的书,也就起码读完两章了。中国的丈夫却不晓得这样做,所以在楼下不仅独自等得心焦,而他太太一再地被他催促,也就老不耐烦,常常把一个快乐的计划,弄成不欢的结果。

    ⑧枕边有一本书,可以免得翻来覆去睡不着的苦,厕上有一本书,也就可以辟除恶臭,袋中有一本书,可以消除旅途的无聊。如果大家都有了这种读书的习惯,不仅国民的知识可以逐年提高,而且闲事也就不会有人管了。

(选自季羡林《百年美文》有删改)

(1) 请用在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观点。
(2) 文中那些不读书的人,他们为自己寻找的理由:

一是:;二是:;三是:

(3) 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4) 第⑤段中划线词语“织入”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