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①凡是因为技术进步产生的影响人类正常活动的现象都叫作高科技污染。高科技污染可分为无形和有形两类。无形污染指信息、声、光等非实体对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干扰。有形污染指高科技工业产生的新的垃圾(包括固、液、气三种形态)造成的污染,这种垃圾我们也叫作高科技垃圾。由于高科技大大拓展了人对自然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所以高科技垃圾的种类日益增多,分布领域也日趋广泛。从太空到海底,凡是人的高科技影响能到的领域,都存在高科技垃圾。
       ②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简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产品的折旧速度越来越快,大量的耐用产品很快被消费者淘汰,造成垃圾量激增。在发达国家,过时的汽车、家用电器甚至电脑部件等都成了无人要、无人处理的垃圾。这种垃圾填埋成本高,焚烧困难,堆置对环境有破坏。

③还有一些固体废弃物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远,危害却很大,如太空垃圾和核垃圾等。太空垃圾是指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遗弃了的航天飞行器及部件。现在,地球周围的太空垃圾已有3000吨左右。在近地轨道上高速环绕飞行的太空垃圾,对单位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各种卫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且直接事故概率越来越大。而由于核电的开发产生的大量核垃圾,一旦没有妥善处理,将大范围危害居民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这样的垃圾 , 依靠新技术处理难度较大,目前只能依靠全世界政府组织的力量,订立国际公约,才有可能首先避免数量上的进一步增长。
④高科技带来的气态污染物也直接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巨大的威胁。如制冷行业、塑料工业的重要原料――氟氯烃(tīng),对臭氧层已造成严重破坏。近十年来,地球上的臭氧空洞已增至5个之多,总面积近4000万平方公里,接近地球表面积的10分之一。所幸目前这些空洞均在南极、北极、西伯利亚等无人区,否则阳光中的紫外线会使人类和动物遭受灭顶之灾。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介绍了什么是高科技污染。 B. 第②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阐述了高科技垃圾激增的原因。 C. 第③段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核垃圾的巨大危害。 D. 第④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阐述了高科技垃圾对人类生存的巨大威胁。
(2)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

A. 高科技污染指高科技无形垃圾造成的污染。 B. 高科技垃圾全部分布于太空的各个角落。 C. 太空垃圾和核垃圾等虽然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危害很大。 D. 高科技垃圾填埋成本高,焚烧难度大,堆置影响环境,因此,人类对它束手无策。
(3) 本文的说明对象什么?其特点是什么?

【考点】
把握说明对象;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说明对象特征; 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PM2.5的京城游记

汪去

    我是一个PM2.5颗粒。我们家族的中文名字叫颗粒物,我还有个英文名字叫particulate matter.科学家曾经这样给我的家族命名:当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的直径大于2.5微米,等于或小于10微米时,名字叫做可吸入颗粒物,又称为PM10,他们是可以进入人的呼吸系统的颗粒物;直径小于和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被命名为总悬浮颗粒物,也称为PM100.和PM10与PM100两位老大哥比起来,我在家族中的个头是最小的,我的直径只有2.5微米以下,所以科学家们给我取了名字叫PM2.5。

    2.5微米有多大呢?举个例子来说,我的个头大约相当于人类的一根头发粗细的 ,所以人类的眼睛平时根本就看不到我。

    这些天来,我们乘坐免费的交通工具﹣﹣自然界的风,把整个北京城都逛了一遍。

    旅行途中,各种化学物质也开始学会了搭顺风车,像一些对人类有致癌效应的物质,如危害人类生殖系统的二英,还有一些重金属,不厌其烦地靠近我们家族的队伍,想吸附在我们身上和我们一起旅行。虽然很不情愿,但我们本身是热情好客的,又磨不过他们的纠缠,只好同意了。

    在环绕北京城的旅途中,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原来分散在各个城区的家族成员也加入进来,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化学物质和病毒。庞大的队伍管理起来是个很棘手的问题,没办法,就像人类说的,“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我们也鞭长莫及,只好随他们去了。

    旅行的这几天,北京城里能见度超低,接连的雾霾天气造成航班迟飞、道路拥堵,人类把这些罪过都归结到我们头上。我看到很多人又把非典时期买来的防病毒口罩拿了出来,戴了一层又一层,平常热闹的地坛公园最近也冷清了许多,据说是我们家族的旅行让他们产生了恐惧,大人和孩子都不敢出来散步了。

    家族里的有些兄弟姐妹,旅行累了,降落到街道和楼层间,人类一不小心就把小小的我们吸了进去。直径超过10微米的PM100,会被人类的鼻毛挡在鼻子的外面;直径在2.5微米~10微米之间的PM10可以进入人类的呼吸道。但随着吐痰、打喷嚏被部分排出体外;而我,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PM2.5,却能穿过人类用于防护的口罩,通过鼻腔,顺利进入下呼吸道,再之后。我就顺理成章地进入肺泡之中,然后通过气血的交换进入到人体的各个血管。

    我本身并不能对人类造成危害,但是一些粘附在我身上的化学物质,诸如二噁英、重金属,他们会对人类的身体器官造成伤害,让人类罹患各种各样的疾病。对此,我也是无能为力。

    据说,最近我们家族内部也在实行计划生育,一是因为队伍实在是太庞大,管理起来难度大;还有一个是来自人类的压力,他们认为我们PM2.5是导致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但是,平心而论,这又关我们什么事呢?如果人类可以少开一天车,少向空气中排放一些废气,也就没有了我们生存的土壤。如果说有罪的话,人类才是始作俑者。

(《知识窗》2012年第2期,有删改)

(1) 什么是PM2.5?

(2) PM2.5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请根据文意概况。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红外体温检测仪火了

    ①红外体温检测仪有着非接触、效率高、使用方便等特性,其测温原理是将物体发射的红外线所具有的辐射能转变成电信号,再根据转变电信号的大小确定物体的温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热成像。红外测温仪广泛应用于军事、医疗、工程建设、器械检修等诸多领域。其中,红外体温检测是红外测温仪在医疗领域最主要的应用,可在人流密集的各交通关口、医院、住宅小区、企事业单位广泛用于筛查发热人体。

    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护过程中,能够检测人体体温的设备主要包括两种:全自动红外体温检测仪和手持红外体温检测仪。由于手持红外体温检测仪比全自动红外体温检测仪的应用场景更灵活,价格更低廉,因此市场需求量也远大于全自动红外体温检测仪。

    ③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在这场全国总动员的疫情防卫战中,红外体温快速筛查仪器起“第一道防线”!基于热红外线测温的直观和不接触原则,成为当下的重要防疫物资。测温仪能在发热检测环节一定程度降低接触性传染的概率,对于疫情蔓延的阻挡和疾病的分析诊断有重要意义。

    ④人体红外测温仪是一种通过探测器测量被测对象(人体表面、耳腔等)的红外辐射量,经适当修正后,输出显示身体某部位温度的光电仪器。    △    

    ⑤而红外体温快速筛查仪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其不仅不需要与被测人员进行直接接触,还能在保持相当检测距离的情况下使检测结果不受影响。红外体温快速筛查仪之所以能够在防控新型肺炎时筑起第一道防线,是因为它具备“无接触式测温”“大规模人群实时体温测量”“自动抓取发热人群”这三个特点。红外体温快速筛查仪对人体红外辐射的探测则是实时进行的,通过算法得出体温数据更是以毫秒为单位,系统在工作时,根本不需要人群做任何停留,一旦人进入到设备监测范围后,便热成像,测得体温数据。热成像的另一大优势就是能够获取温度分布图像,也就是能够获得一个画面全部的温度数据,因此即便是大规模人群同时进入到系统的监测范围内,也可以同时测得所有人的体温数据。这一切都可以在悄无声息中完成,被测人完全没有任何感觉。

(1)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红外体温检测仪测温原理是将物体发射的红外线所具有的辐射能转变成电信号,再根据转变电信号确定物体的温度 B. 全自动红外体温检测仪和手持红外体温检测仪是能够检测人体体温最有效的两种设备。 C. 手持红外体温检测仪比全自动红外体温检测仪的市场需求量大是因其应用灵活,价格低廉。 D. 红外体温快速筛查仪在工作时,根本不需要人群做任何停留,只要人进入到设备监测范围后,便可立即测得体温数据。
(2) 下面四个句子是第④段横线处空缺的内容,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新冠肺炎作为一种传染病,其最大的防治难点在于近距离接触时的高传染性。

②主要分为红外额温计、红外耳温计、红外筛检仪三种。

③传统的水银温度计、额温枪、点温仪等测温工具都需要与被测人员进行直接或近距离接触,这就带来了极大的交叉感染风险。

④人体红外测温仪作为体温测量设备,广泛应用在机场、车站、医院等公共场所。

A. ①②④③ B. ①③②④ C. ②④①③ D. ④②①③
(3) 简述红外体温检测仪火了的原因。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桥之美》的节选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②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的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臵。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③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碰见桥。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高山峡谷间,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我画过西藏、西双版纳及四川等地不少索桥,人道索桥险,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1) 第②段列举了画家眼中的桥之美,下面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桥之美,美在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开阔疏朗的特别感受。 B. 桥之美,美在细弱的柳枝与坚硬的石桥创造出阴柔与阳刚不同的景致。 C. 桥之美,美在宽阔水面上的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 D. 桥之美,美在风雨桥与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的人们共同构成的和谐图景。
(2) 下面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往往”一词在选文中出现了五次之多,从这一点可以说本文具备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的特点。 B. 本文的语言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既有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又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 C. 选文先总说画家对桥欣赏的着重点,然后举例分说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形式作用,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D. 第③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具体介绍了各种不同的桥所具有的独特的美感。
(3)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作者一方面着力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另一方面又以画家的眼光,发掘桥在 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B. 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卧龙一般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就具有了生命。 C. 为了找到作画、拍摄的理想位置,画家和摄影师们有时在风景宜人的风雨桥上不顾激流飞瀑展开一番互不相让的争斗。 D. 正因为有山岩、树丛、急流、行人等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才使得原本孤立的桥具备了独特的生命力。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