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下是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曾开展的实验:

①先用天平称取质量为m1的金属锡粉.

②将这些锡粉放在密闭容器里进行完全燃烧,生成了白色固体物质,称量容器的总质量为m2

③打开容器,听到了空气进入容器发出的“丝丝的声响”,称量所得白色物质的质量为m3

④把白色物质放回原容器里(容器中空气的组成恢复到初始状态),重新称量容器的总质量为m4

(1)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锡的燃烧是变化.

(2) 罗蒙诺索夫分析数据后发现,生成白色物质的质量m3=,于是提出了“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产物的总质量”的观点.

(3) 后经多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最终确立了质量守恒定律,请从微观角度解释该定律:

【考点】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实验探究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材料一:1673年,玻义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密闭的曲颈瓶中加热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冷却后打开容器,称量金属灰的质量,发现与原来金属相比质量增加了。

材料二:170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学说”,其主要观点有:

①    燃素是组成物体的一种成分,一般条件下被禁锢在可燃物中;

②燃素在可燃物燃烧时会分离出来,且燃素可穿透一切物质。

材料三:1756年,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他将金属铅装入容器后密封、称量。然后把容器放到火上加热,白色的金属变成了灰黄色,待容器冷却后再次称量,发现容器的总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罗蒙诺索夫对此的解释是:“容器里原来有一定量的空气,且容器中的空气质量减少多少,金属灰的质量就比金属增加多少,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后来,拉瓦锡等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定量实验,推翻了“燃素学说”,质量守恒定律得到公认。


(1) 由“燃素学说”可知,物质燃烧后质量应该减少。请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一个可以推翻“燃素学说”的事实:
(2) 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是基于金属加热后,增加的质量并非来自燃素而是来自的假设。
(3) 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三,玻义耳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4)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 A. 分析问题应该全面、严谨 B. 实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药品的选择 C. 定量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D. 科学研究既要尊重事实,也要勇于创新
实验探究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