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金同学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Ⅰ:称量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待反应结束后,将生成物全部收回再称量.

实验Ⅱ:将装有稀盐酸的小试管放入装有锌粒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盐酸与锌粒接触,过一会在称量。

实验Ⅲ:将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放入盛有硫酸铜的锥形瓶中,并在锥型瓶口塞上橡皮塞,称量,然后设法将两种溶液接触(有蓝色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生成)过一会再称量。数据见下表:

编号

实验I

实验II

实验III

反应前/g

4.8

112.6

118.4

反应后/g

8.0

112.4

118.4

(1) 在实验Ⅰ中,反应后的质量比反应前明显增加,请用质量守恒定律加以解释
(2) 实验Ⅲ的化学方程式是
(3) 实验Ⅰ、Ⅱ不能正确反映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选一例说明实验设计中的不当之处,并提出改进思路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实验探究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材料一:1673年,玻义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密闭的曲颈瓶中加热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冷却后打开容器,称量金属灰的质量,发现与原来金属相比质量增加了。

材料二:170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学说”,其主要观点有:

①    燃素是组成物体的一种成分,一般条件下被禁锢在可燃物中;

②燃素在可燃物燃烧时会分离出来,且燃素可穿透一切物质。

材料三:1756年,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他将金属铅装入容器后密封、称量。然后把容器放到火上加热,白色的金属变成了灰黄色,待容器冷却后再次称量,发现容器的总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罗蒙诺索夫对此的解释是:“容器里原来有一定量的空气,且容器中的空气质量减少多少,金属灰的质量就比金属增加多少,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后来,拉瓦锡等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定量实验,推翻了“燃素学说”,质量守恒定律得到公认。


(1) 由“燃素学说”可知,物质燃烧后质量应该减少。请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一个可以推翻“燃素学说”的事实:
(2) 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是基于金属加热后,增加的质量并非来自燃素而是来自的假设。
(3) 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三,玻义耳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4)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 A. 分析问题应该全面、严谨 B. 实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药品的选择 C. 定量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D. 科学研究既要尊重事实,也要勇于创新
实验探究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