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
一件战袍
江子
①走进江西于都县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你肯定会与很多衣物相遇。
②纪念馆左边进门处,有一件羊皮袄。它做工十分考究,虽然,它已经很破了,特别是两边下摆满是漏洞,不仅棉质的外套破败,就连里面的羊皮也溃不成“衣”。但比起馆内大多数粗布衣衫,它仍显得特别扎眼,特别有派头,仿佛异类。
③毫无疑问,这是一件有故事的羊皮袄。
④事情得从1932年说起。那一年,为打破敌人“围剿”,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央苏区开展大规模“扩红”运动。于都县28岁的青年曾广华踊跃报名,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不久,他就参加了漳州战役。这场战役中,他不慎染上了恶性疟疾,但坚持不下火线,还在战斗中立下战功。战斗结束后,他住进了红军医院。一天,团首长来医院看望伤病员,见他全身抖得厉害,就命警卫员去司务长那里将战利品中的羊皮袄拿来,盖在曾广华身上。曾广华病好后,首长明确指示,曾广华在漳州战役中立了功,这件羊皮袄就奖给他!
⑤从此,这件羊皮袄就与曾广华结下了不解之缘。
⑥老实说,面对这件羊皮袄,曾广华最初是惶惑的。他是穷人家的孩子,红军中普通的战士,这么一件昂贵的衣服,他以前见都没见过。它在他眼里,就像一名俘虏。他占有它,其实就是负责看管它。他不穿它,但他走哪儿都带着它——那可是他的荣誉,也是军中领导关心战士的见证。
⑦1934年10月,漫漫长征路开始,曾广华带着这件羊皮袄,跟随中央红军从于都渡河出发。
⑧长征路上,寒风凛冽,积雪没腰,不时会有碗大的冰块混着泥土砸下,多少战士陷入积雪中壮烈牺牲!可曾广华靠着这件羊皮袄的温暖,顺利翻越了雪山,并最终抵达了延安。
⑨羊皮袄,已成了他同一个班组的伙伴。恶劣气候如战场,它为他冲锋陷阵,羊皮像墙一样为他阻挡了寒冷,里面的羊毛仿佛火炉,给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温暖。白天,它是矛,是盾,刺破寒风、阻击冰雪;晚上,它是棉被,为他守护美好梦乡。它的军绿色与积雪的白色构成了有力的对抗——那是生命与春天的颜色,给了曾广华坚定的信念与无穷的力量。
⑩接下来,这件羊皮袄跟着他四处征战。他在延安参与了根据地建设,几年后他又到南泥湾垦荒,之后又参加了三大战役中的辽沈、平津战役。十余年的征战,曾广华这位当年的青年农民,成了一名刚强的红军战士,而那件羊皮袄,也已成为有着钢铁般精神的战士。
⑪新中国成立了。曾广华面临着人生的重大选择:是等着国家安排去新的岗位工作,还是回家种田?曾广华毅然选择了后者。
⑫曾广华的理由是,他没有文化,不能在需要知识的岗位上为国家作贡献,而且身上还有伤病。作为战争的幸存者,活着他就已经满足。他想回家种地,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如此,他才能心安理得。
⑬他的另一个理由是,他要带着羊皮袄回家——它也该想家了吧?
⑭羊皮袄跟随他四处征战,早已有了战士的人格。他与它相互成全。现在的他,只有堂堂正正自食其力,才配继续做它的主人。
⑮曾广华带着羊皮袄回到了于都。他把家乡当成新的战场,像战士一样严格地要求自己。他勤劳、刻苦,靠劳动所得过日子,从不给组织添麻烦。他总是想着帮助别人,常常把微薄的战功补助费借给村里贫困的人。
⑯在家乡,与曾广华最亲的是那件羊皮袄。他经常在夜里从箱子里拿出它打开,从领子到下摆一点点抚摸着它。多少不便给家人与村里人说的话,他都悄悄跟它说。多少焦躁不安的时候,只要看到它,他的心就会迅速安定下来。
⑰1992年,曾广华诀别了羊皮袄,走完了他光荣又平凡的一生。
⑱经过90多年的时光,羊皮袄的色彩已经暗旧,可是又远比90多年前更加威风凛凛。它的经历无与伦比,它的火焰永不熄灭。它是英雄,是披荆斩棘的战士,是无惧的勇者——它悬挂在玻璃柜中,就像一座高耸的碑,须仰视才可见。它无字,却是写满了中国革命史的羊皮手稿。
⑲每次去于都,我都要去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看看这件羊皮袄,它是有籍贯的老者、守军纪的战士,从于都出发踏上长征路的8.6万名英雄,都是它的战友与亲人。
(选自《光明日报》2025年1月17日 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