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言文阅读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 下列句子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湖中人鸟声俱   到此 B. 往湖心亭看雪   晋陶渊明爱菊 C. 有两人铺毡坐   曰:“夫战,勇气也。” D. 下船   郡下
(2) 下列句子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姓氏   飞漱 B. 湖中得更有此人   必有我师 C. 余舟一芥   我孰城北徐公美 D. 余强饮三大白别   黑质白章
(3)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并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融入其中,看似不着痕迹,但其心态可从景中窥知一二。 B. 第①段写晚上,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C. 第②段写湖心亭赏雪时的奇遇。先写亭中游人煮酒赏雪,邀“余”同饮的情景。后又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独特的志趣, D. 作者在描写湖上影子时,运用白描手法,由近及远,写出了“湖上”雪后最具代表性的景物,即长堤、湖心亭、舟、舟中人。
(4) 把第I卷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考点】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 常用文言虚词; 文言文翻译; 常用文言实词;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文言文阅读。

ㅤㅤ【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ㅤㅤ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ㅤㅤ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ㅤ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ㅤ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

ㅤㅤ【乙】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节选自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注释】①谪:贬谪。②颍水:地名。③逃名:不求名声,避名而不居。④易:改换。

(1)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便还家(同“邀”,邀请) B. 未果,病终(寻找) C. 则又号六一居士(改变) D. 易其号(多次)
(2) 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忘路之远近 B. 老于此五物之间 C. 吾固知名之不可逃 D. 以志吾之乐尔
(3) 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神秘虚幻的故事。 B. 【乙】文中“醉翁”和“六一居士”都是欧阳修的号,前者用于他在滁州知州时,后者用于他准备退休定居颖水之后。 C. 【甲】文桃花源中人物热情好客,短短的“不足为外人道也”几个字却能表现出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 【甲】【乙】两文都表现出对恬淡闲适、怡然自得美好生活的向往,【甲】文通过叙述故事,虚构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乙】文采用主客间答的形式,诙谐、幽默地表达对即将到来的退休后闲适生活的向往。
(4) 把【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②是为五一尔,奈何?

(5) 【甲】文中最能体现【乙】文作者所向往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乙】文中欧阳修在“既老而衰且病”的境况下将自己的号更改为“六一居士”的目的是:。( 两空均用原文填空)
文言文阅读 困难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①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③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释】①雨麦:下麦雨。②有年:丰年。③忭(biàn):喜乐,欢欣。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进亦忧,退亦忧 

天下之忧而忧   

③始官舍       

④引种树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或异二者 B. 处江湖远则忧其君 C. 予至扶风明年 D. 以为休息
(3)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亭以雨名,志喜也。

(4) 两位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忧乐观”,有何不同?
文言文阅读 困难
3. 阅读【甲】【乙】两则选文, 完成各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困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困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薪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①困(qūn):这里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屋舍俨然   俨然: ;       渔人甚之     异:

子骥更寻索 欲:  ;       深山中有人 迹: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

(3) 【甲】、  【乙】两文都将所见的美好景象与真实的历史人物相结合,这是运用了的写法,为我们展现出一个理想境地;【甲】文重点描绘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所见所闻,简单写进出桃源的部分,是一种的写法,让我们更清楚文章的侧重。
(4) 【甲】文的结局和【乙】文中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有何作用?
文言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