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针灸:科学还是伪科学?

鹿掷

    ①无论是正规的中医院,还是私人的小医馆,都可能会有一项疗法——针灸。作为中医学重要的分支,针灸一直被认为有“扶正祛邪”和治病保健的作用。

    ②根据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人体中有一种称为“气”的能量循环,这种能量存在于全身的脉络之中,穴位又坐落在这些脉络之上。针灸背后的传统哲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其中阴阳两种相对的能量必须平衡,通过用针刺激穴位,针灸师可以调节能量的流动,使身体回到平衡的状态,达到祛病的效果。

    ③不过,这样的原理听上去可太玄乎了,而且完全没有证据能证明。因此,许多人质疑针灸疗法让人觉得有效果的原因只是心理因素。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安慰剂效应。

    ④那么针灸究竟有没有效果呢?

    ⑤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做了对比性实验。在实验中,一些病人真的接受到了针灸治疗,而另一些病人没有,并且病人和他们的针灸师都不知道谁接受了哪种治疗(即双盲实验)。这样,每个人都能体验到同样的安慰剂效应。

⑥2009年,英国医生艾查德·恩斯特进行了多达32项人体针灸实验,这些实验都是为了检验针灸效果的双盲实验,测试对象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接受针灸治疗和一组伪治疗。恩斯特的实验结果显示,在32项研究中,25项证明针灸并没有什么实际效果,2项研究没有得出结论,只有5项研究表明针灸对患者的健康真的有积极影响。因此,他得出结论:针灸疗法实际上没什么用。

    ⑦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⑧2018年,中国四川大学的孙鑫教授分析了318个关于针灸的双盲实验,并推翻了上述的结论。孙鑫的分析显示:在这些实验中,只有不到5%的实验描述了这些患者是如何被分成针灸组和安慰剂组的,所以我们并不能确定大多数实验的随机状态。

    ⑨另外,只有大约8%的实验事先设定了评估治疗效果的标准。能够衡量病情改善情况的方法很多,比如:病人自己的感觉,医生对于疼痛程度的估计,或者病人活动能力的变化等。原本安慰剂效应就会对上述的感觉、变化等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个基础上,如何得出针灸的效果就成了问题。孙鑫的分析表明,大多数的实验都进行得很差,结果并不可信。并且为了进行双盲实验,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假针,它可以欺骗病人和针灸师,这些假针内有弹簧,不能真的进入皮肤,仅仅只是被压在皮肤上。然而,这种针也并不能欺骗所有的病人和针灸师。

    ⑩2010年,由丹麦神经学家迈肯·内德加德领导实验小组对小鼠进行了针灸的研究,他们把针插入老鼠的皮肤,然后像针灸治疗一样旋转。研究人员发现针头会戳破体内的细胞,使细胞内的腺苷三磷酸(ATP)流出来,在细胞外,酶将ATP分解为腺苷,腺苷是一种神经递质,它阻断了小鼠身体神经细胞向大脑发送的疼痛信号,所以小鼠大脑的疼痛中枢并不像以前那么活跃。在实验中,接受了针灸治疗的老鼠对灼热造成的疼痛感反应并不剧烈。

    ⑪为了排除治疗过程可能带来的安慰剂效应的影响,科学家们制造了转基因老鼠,这些老鼠的神经细胞对腺苷没有反应。他们接受了与普通老鼠相同的针灸治疗,然而,治疗并没有镇痛效果。因此,科学家们可以确定,针灸并不仅仅只是安慰剂。

    ⑫在小鼠实验之后,内德加德也证明了,针灸也会导致人体腺苷的局部增加,腺苷的增加取决于针插入身体的位置,以及针是否旋转。不过,目前科学家们还不清楚人体腺苷增加,带来的镇痛效果的强度。

    ⑬总而言之,我们有理由相信针灸比安慰剂更能缓解疼痛,尽管它的作用有限,但绝不是伪科学。而另一方面,我们还不清楚针灸其他的功效,比如减肥和治疗关节炎等,效果究竟如何?现在还无法下定论。不过人不是一件件工业产品,不可能什么都一样。所以针灸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效果未必一样。

    ⑭也许,随着科学的发展,对中医学研究的深入,我们能够让针灸在更多的领域,发挥更好的治疗作用。

(1) 下列对文章第①~⑨段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②//④⑤⑥//⑦⑧⑨ B.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2) 第③段中加下划线的“这样”指的是:
(3) 有人说,文章标题“针灸:科学还是伪科学?”拟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4) 选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删除?为什么?
(5) 为了研究针灸有没有效果,文章写到了研究者们的实验或分析以及他们的研究结果,请完成下表。

主要研究者

实验(分析)

研究结果

艾查德·恩斯特

人体针灸双育实验

孙鑫

推翻了艾查德·思斯特的结论

迈肯·内德加德

小鼠针炎实验

【考点】
文章标题及其作用; 文章段落及层次;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沐沐

       跑步回来,拐上楼梯,便看到自家阳台亮着灯,小小的白炽灯泡散发出橘黄色的光芒。我心头一暖,这是先生特意为我留的灯。其实楼道有感应灯,脚步一靠近,便会亮堂起来。但只要先生在家,遥遥地便有一盏灯,无声地等候我的归来。我感动于先生细微的举动。

       很小的时候,乡村还没通电,写作业用的是煤油灯。煤油灯豆大的灯火闪闪烁烁,眼睛要凑得很近,方能看清书上的字。我们姊妹几个,在小小的四方桌旁围灯而坐,头碰着头,读书、写功课。一会灯火兀自微弱下来,母亲便起身把灯芯修剪修剪,灯火复又明亮起来。摇曳的煤油灯火,把黑暗驱赶到了背后。

       后来,山村用上了电,电灯比煤油灯亮多了,灯线一拉,泻下一屋子的光,不像煤油灯,放置在灶台上,母亲炒菜是清楚了,饭桌这却影影绰绰,不小心错把辣椒当豆角,一口咬下去,辣得人嘘呼直咧嘴。但是,电灯费电,电比煤油贵。为了省电,我家一直长长的厅屋,点的是一只15瓦的灯泡,灯泡吊得高高的,在电灯下写作业,却没有煤油灯来得清晰。

       暮色降临,屋里暗沉沉的,母亲说,还看得见,晚些再点灯。那时姐姐们逐渐离家,父母被穷苦压得笑容难觅,灰暗和冷寂在四周重叠、没有边际。高中住校,周末回家写作业稍晚些,父亲便在外间催促——还不睡觉,不要电费的?!突起且生硬的催促声会让我内心惊颤,那时我想,以后有了自己的家,我一定要点上很多很多的灯,让房子成为光华璀璨的殿堂。

       成家后,童年的烙印处处可循,我节水省电,人不在就把灯拉灭。先生的家也穷但很阔气,他们家热水充足,食物丰富,楼上楼下灯火通明,我眷恋于这样的居家场景。在他的影响下,我开始处处留灯,客厅,卫生间,卧室,没睡下前,很少被掐灭。我喜欢有光,喜欢明亮温暖,我的孩子要在光明与温暖中稳稳地长大。

       眨眼女儿上初中了,她放学晚,到家都要六点半之后,那时街边的路灯早已一盏盏点亮。我在厨房里忙活,厨房的窗对着外面,站在窗口可看到女儿回家的路。外面的雨,有了隐隐的秋意。我边准备晚饭,边不住地张望,晚归的孩子让母亲的心牵挂不安。

       一个个菜摆上了餐桌,晚餐总是丰盛些。时针指向六点四十五,孩子早早去校,已经在外呆足整整十二个钟头,是家里最辛苦的人儿!雨渐渐密了起来,路灯越发迷离。路上的行人一个个匆匆而过。终于,对面走来个穿着校服的熟悉身影——她撑着伞,身子前倾,脚步疲惫,沉重的书包使得她的背微微驼着。瞬间,我想流泪。她抬头,定是看到了灯光,看到了张望的母亲,她笑了,朝我扬扬手,小跑了起来……我想去迎接她,拥抱她,替她撑起风中的伞,帮她卸下重重的书包……

       但我什么也没做,什么也不能做。母亲不能替代孩子,她只能做一盏灯,伫立,凝望,照亮孩子前行和回家的路。

(1) 文章以“灯”为标题,有何妙处?

(2) 请概括文章中前面六个自然段的内容。

(3) 品味下面句子中画线词的表达效果。

终于,对面走来个穿着校服的熟悉身影——她着伞,身子前 , 脚步疲惫 , 沉重的书包使得她的背微微驼着

(4) 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非文学作品阅读

你“感到”自己在读书吗?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纸本阅读是印刷文化的产物,是读者借由图书和印刷文字所展开的思维和想象过程。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已经被证明促进了人类思维朝着秩序化、条理化、深度化方向发展和建构。而数字阅读过程中的屏幕阅读和快速浏览等方式和行为,有证据表明容易导致阅读注意力的分散和记忆淡漠。没有阅读,就没有文化的传承;没有长期记忆的支持,也就没有深厚的知识积淀和心智成长,长此以往,人的认知将会是浅薄的。

然而,在正视数字阅读存在的问题的同时,也绝不能够无视和回避数字阅读在另一方面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比如,数字阅读过程中读者可获得快速理解和反应的能力以及多任务处理能力。这种阅读理解和认知层面的改变,会对人类的学习、认知、创新乃至精神健康等方面产生怎样的影响,人脑是否会发展出新的更为高级的认知形态,暂时还不能确定。

碎片化的数字阅读是否会影响人类思维的深刻性?对于网絡和搜索引擎的依赖是否会影响到人类的记忆能力和思考能力?历史发展自有其轨迹。今天知识和技术的力量也并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总是发展变化的。因此, 至少在现阶段,在数字环境中的读者有必要训练自己对两种阅读方式的适应性。一方面应鼓励纸质阅读、深度阅读,增加深入分析和理性思考的机会;另一方面,也需要有策略、有步骤地加强数字阅读,培养数字阅读的技能,以增加知识获取的多元性。两者兼顾,才有可能实现阅读理解效果的整体提升。

(节选自袁曦临《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理解效果实验研究》)

[材料四]

人类的历史有很多的精神丰碑,要达到或者超越那些精神高峰,阅读和思考是唯一的途径。只有通过阅读,通过与孔子、孟子等先贤达人的对话,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高度;只有通过阅读,通过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交流,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境界。

人类精神的阶梯就这样随着重复阅读不断延伸。如果没有这样的重复,人类的精神就会退化,就会衰落。没有阅读,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境界可能还远不如文艺复兴时代的大师们,甚至还不如更早以前的历史阶段。

我推崇书籍阅读而不是网络阅读。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在书里。尽管我国目前的网络阅读人数已经超过了纸质阅读人数,但我认为,人类最伟大的思想还处在离线状态。网络上更容易吸引眼球的是信息、广告和娱乐的内容,人类的理解,特别是人类理性的洞察力,通过网络很难获得,智慧的内容在网络上更是凤毛麟角。对人类思想的进化而言,对个人思想的发展而言,从信息到知识到智慧,就像一个金字塔,它是精神与智力逐步升级发展的过程。唯有通过书籍阅读,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才能一步步地通往精神的“金字塔”之巅。将每一个人的智慧汇总起来,才能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高度。

(节选自朱永新《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2021年的调查图表显示,中国数字阅读的人群中,18 -29周岁的人群占比最大。 B. 数字阅读过程中阅读理解和认知层面的改变会使人脑发展出新的更为高级的认知形态。 C. 朱永新认为,通过阅读可以跨越时间的限制,与历代先贤进行思想交流。 D. 网络上更容易吸引眼球的是信息、广告和娱乐内容,所以很难从中获得洞察力。
(2) 通过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图表分析,你发现在当前国民中存在怎样的阅读现象?请写出两点。
(3) 2022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天,某学校在宣传栏上张贴了“品味纸质书香,提升阅读品质”海报,请你结合上述材料,说说学校这样做的原因。
(4)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你‘感到’自己在读书吗?”这个题目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 困难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比刹那更短,比时光更长

       ①一个不眠的寒夜,窗外依然是飘飞的雪和小兴安岭腊月的寒流。辗转反侧中,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了一枕的冷清。所有曾经的感动,仿佛静静地滋润了一生的时光,从来不需要想起,却一直在心底盈然。

       ②有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成为生命中永不消散的感动。

       ③沿着时光的脚步追溯,我想起了最初的那个刹那。那个时候,我刚刚从农村搬进城里,内心总有些许黯淡。或许是自卑心理的影响,便开始用偏激的行动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有一次和别人打架后,被老师叫去办公室了。当时心里正愤愤,便与老师顶撞了。当我离开,老师关上门的瞬间,我看见他嘴角扬起一丝笑意,一句他和其他老师的说笑从门缝挤了出来:“这孩子和小时候特别像……”

       ④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老师曾经那么多的严厉话语,都不及这无意间的一丝笑意半句闲话。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有的黯淡。老师根本不知道,是他当年的微笑和话语,使一个叛逆的少年从此有所改变。

       ⑤短短的一瞬,影响着长长的一生。或许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着类似的情节,看似遗忘,却一直在散发着温暖与力量,像落在心间不经意的一粒种子,刹那间的感动不知不觉长成郁郁葱葱的希望和美好。

       ⑥就像一个朋友所说,自闭恐惧与防备,一直是她从小到大的常态,只因为她是孤儿。就这样一直到高中,她几乎一个朋友都没有。就算别人善意的结交,她也是冷漠以对。班上有个女生是城里人,对她也总想关心,可是不管是否真心真诚,她都不予理会,她只觉是怜悯。有一天,好些天没来上学的女生遇见她,低沉地说:“现在咱们一样了,我也成孤儿了!”

       ⑦原来,那个女生的父母在一场车祸中双双身亡。

       ⑧朋友说,只那一句,就让她打开了心扉。并不是因为女生真的变得和她一样,而是女生眼中的真诚与失落。对于朋友来说,刹那间那真诚深切的目光,像温暖的手,轻轻地叩开了心里那扇冷漠的门。

       ⑨想起曾经写过的一件事。邻家大伯很健谈,可是每年中总有固定的一天,终日无言。后来我们知道了原因,却是久久震撼。他的父母是聋哑人,有一年冬天,父母带着六岁的他去爷爷家过年。半路上,汽车忽然出了故障,慢慢地滑向山路下的深谷。车门无法打开,人们砸开车窗时,车身已经向下倾斜。大家纷纷挤向车窗向外跳,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他回头看,父母眼中全是不舍和牵挂,脸上带着微微的笑意。

       ⑩从此,每一年的那一日,他都会禁言一天,用来体会父母当年的沉默无声,脑海中全是汽车坠崖那一刻父母的眼神与笑容。在生命中的每一个那一天,邻家大伯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怀念着那份爱与悲情。

       ⑪足够了,漫长的岁月中,哪怕有过一个能融入我们生命的刹那,所有的日子便都有了意义。不管风雨起落,长路长夜,那份感动,那份爱,成为念念间最美的心灵家园!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 作者写了令人感动的三个片段,请概括出三个片段的内容

片段一:

片段二:

片段三:

(2)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这个比喻句表达了作者“那一刻”怎样的心理感受?

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

(3) 文章第⑨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 本文题目含蓄而富有韵味,下面最能诠释题目含义的一项是(    )

A. 所有曾经的感动,仿佛静静地滋润了一生的时光。 B. 那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成为生命中永不消散的感动。 C. 刹那间那真诚深切的目光,像温暖的手,轻轻地叩开了心里那扇冷漠的门。 D. 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有的黯淡。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