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

    我们的牙齿怎么了?

    材料一:

    数据显示,我国有超过90%的公民有牙齿不齐、牙齿缺失、龋齿、松动等问题,我国达到牙齿健康标准的人不足1%。而牙齿矫正、镶牙、烤瓷牙、种植牙等项目都没有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世界卫生组织对牙齿健康的标准为“8020”(到80岁至少应有20颗功能牙)。目前国人离这个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因为大部分人仍保留晨起刷牙的习惯,却忽视晚间刷牙。碳酸饮料、运动饮料、果汁等当水喝,牙齿矿物质被可乐等酸性物质溶解,牙切面变薄,牙齿变得脆弱、敏感、缺损,甚至掉牙。用牙齿咬硬物的情况习以为常,这容易使牙齿松动和牙隐裂,甚至是牙齿劈裂,也就是断牙。一直没有定期检查牙齿的习惯,导致中老年后,牙齿渐渐坏死、脱落,想补救已经来不及了。

    材料二:

    2019年国内各年龄组的龋患率和治疗率

形式

患龋率

平均患龋颗数

平均缺牙数

患龋治疗率

5岁儿童组

66.00%

5

2

2.80%

12岁儿童组

28.90%

4

1

10.60%

35-44岁中年人组

88.10%

4.5

3

8.40%

65-74岁老年人组

98.40%

14.65

11

1.90%

   

    材料三:

中国有句俗语:“牙不好,疾病满身跑。”多项研究证实,牙不好,不仅影响容貌,更会影响全身健康。

    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牙龈疾病是头部肿瘤增加的重要原因。日本名古屋大学医学研究中心研究也发现,牙齿脱落比率高的人,食道癌发病率增加136%,头颈癌增加68%,肺癌增加54%。此外,牙不好,口腔癌、舌癌等风险也会增加。英国国民卫生保健系统和利兹大学的研究发现,年轻时有过严重掉牙史的人,死于心脏病的风险比那些掉牙数小于或等于4颗的人高出 35%。日本相关专家也指出,牙周炎所滋生的毒素和病菌能侵入血液,不仅会造成血小板凝固,还会直接在动脉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主任侯本祥教授发现牙不好,食物得不到充分咀嚼,便会加重胃肠负担,胃肠道的分泌功能也可能受影响,出现胃痛、腹痛、腹胀、恶心、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口腔保健科主任吴永正说,很多年轻人睡前爱吃零食、烧烤等,但吃完又不及时刷牙、漱口,残留在牙齿和口腔内的食物残渣,给细菌创造了生存环境,时间长了,当细菌长到一定范围后,就可能转移到咽喉部,引发炎症。

    材料四:

    “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很多口腔疾病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逆的,且早期没有症状,故被称作“沉默的杀手”。而对牙齿的重视程度,一定程度上能代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中老年人保持着节俭的消费习惯,认为看牙是非必要的事;另一方面,牙科医疗在中国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在一线城市,由于牙科医疗行业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市场化和专业化水平,洗牙、拔牙、补牙等基础项目并不昂贵,部分城市还将这些项目纳入了医保。但是在二三线城市以下,专业的牙科诊所仍然很少,民众即便想看牙,选择也不多。

    全民牙齿健康是一项公共卫生事业,需要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合力推动,改变我国“自从盘古开辟天地以来就未曾发明过一种止牙痛的好方法”的传统,提高口腔医学水平。

    当然,要自己的牙齿健康,终究要靠你自己行动起来。

(1) 根据材料二的表格内容,写出三条有价值的结论。
(2) 请结合材料内容,说说我们该怎样改善国人的牙齿状况。
(3) 选项中与上述文本材料中的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 我国有超过90%的公民的牙齿有健康问题,我国达到牙齿健康标准的人不足10%。 B. 大部分人有晨起刷牙的习惯,却忽视晚间刷牙,而让口腔中的残留物引发炎症。 C. 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牙龈疾病是头部肿瘤、食道癌、头颈癌增加的重要原因。 D. 国民对牙齿的重视程度,反映出我国虽是发达国家,但经济却十分落后的现状。
【考点】
概括说明内容;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翻新。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做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也不夸张。

(1) 第②自然段划线句子中的“这样”指代什么?这句话在本段起何作用?
(2) 下面划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在完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还可以改成哪种书面形式表示?

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

(3) 第④自然段使用了分类别等多种说明方法来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其中有一个句子使用了三种说明方法,这个句子是,其作用是
(4) 第⑥自然段划线句子,结合第④自然段“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的意思,似乎需要增加一个词,其表意更准确些,这个词应该是
(5)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的④﹣⑥自然段,具体地说明了未来粮仓的粮食﹣﹣海藻、浮游生物及鱼虾等。 B. 这是一篇浅显的事理说明文,阐释了海洋能成为未来粮仓的主要原因及结果。 C. 文章的语言浅显明白,通俗易懂,适合于初中生阅读理解,这也是文章的语言特色之一。 D. 文章的标题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形象生动,便于理解。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非遗蜀绣

①2023年7月28日20时,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灯光缓缓亮起,光影变幻中,运动员沿着七彩丝线流淌的“锦绣之路”依次入场。身着宋代“灯笼锦”纹样服装的引导员“小辣椒”高举引导牌走在队伍最前面,引导牌上的回形纹、如意纹都是蜀绣的传统工艺纹样,寓意吉祥如意、福寿绵延。素有“巴蜀瑰宝”之称的蜀绣,作为巴蜀地区非物质文化的代表,成为本次开幕式的一大亮点。

②蜀绣又名“川绣”,盛行于四川成都一带,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古蜀时期。古蜀国的“蜀”字就与蚕桑有很大关系,清代汉学家段玉裁所著《荣县志》记载:“蚕以蜀为盛,故蜀曰蚕丝,蜀亦蚕也。”由此可见,“蜀”便是“蚕”。西汉文学家扬雄《蜀都赋》中的“锦布绣望,芒芒兮无幅”描述的就是当时蜀地纺织、刺绣的繁盛景象。到了宋代,蜀绣美名更是扬遍神州,当时的文献称蜀绣技法“穷工极巧,冠于天下”。

③蜀绣传统的题材以芙蓉锦鲤和鸳鸯为代表,把绣上鸳鸯的荷包送给另一半是一种婚恋习俗,荷包上绣的鸳鸯尽显闺阁女儿心思。巴蜀地区独有的珍稀动物,如憨态可掬的“国宝”大熊猫、敏捷灵动的金丝猴,在蜀绣作品中也频频“露脸”。不仅如此,通过一帧帧蜀绣,人们还能领略巴山蜀水的自然风光,读到关于巴蜀民俗文化的故事。

④用于欣赏的蜀绣多为条屏和座屏,所绣的花草鱼鸟,极富诗情画意。人民大会堂四川厅里悬挂的巨幅“芙蓉鲤鱼”座屏和蜀绣名品“蜀宫乐女演乐图”挂屏、双面异色的“水草鲤鱼”座屏,就是蜀绣中欣赏性绣品的代表作。此外,蜀绣还广泛用于四川人的日常生活,四川人家中的被面、枕帐帘,身上的衣服、鞋帽,不少都有蜀绣的装饰图案。

⑤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并称四大名绣。如果说苏绣精细素雅,湘绣艳丽鲜明,粤绣雍容华那么蜀绣则劲气生动。严谨的针法、平齐的针脚、鲜活的形象、精巧繁复的染色、富有立体感的面,使之被誉为工艺美术领域的一朵奇葩。古往今来,无数巧夺天工的蜀绣作品化丹青浓彩于谓之上,如精妙绝伦的画卷,又如引人入胜的乐曲,一针一线都在讲述着不朽传奇。

(1) 文章介绍了蜀绣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2) 文章第①段介绍成都大运会开幕式场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 下面这段歌词放在文章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山光水色染图案,岷山的雪白九寨的蓝。峨眉日出走一线红,竹海飞一针绿浪翻。绣一个太神鸟飞高远,一轮明月照雄关。

现代文阅读 困难
3.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杨德祖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槐桷 , 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之,曰:“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

(二)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三)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斎臼”八字。魏武谓修曰:“卿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斎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选自《世说新语·捷悟第十一》)

【注释】①杨德祖:即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人。②魏武:曹操。③槐桷:椽子,屋椽。④饷:赠送。⑤啖:吃。⑥齑臼:捣粉末的器具。⑦同“较”,相差之意。

(1)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人 饷 魏 武 一 杯 酪 魏 武 啖 少 许 盖 头 上 题“合”字 以 示 众 众 莫 能 解。

(2) 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3) 文中的杨修和魏武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