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盲 盒

安谅

    明人造访老友大舒,应声开门的是他儿子会会。“叔叔,您好久没来了,快屋里坐,我爸爸在!”小伙子礼貌地照应道。“会会呀,又长高了,人也变结实了!”明人的脑子里,闪现出几年前那个沉溺游戏的半大小伙子的面容。

    会会有事,先走了。屋子里,大舒正对着茶几上的什么东西发呆。“明兄,你来得正好,瞧。”

    原来是花花绿绿的盒子。“不会是玩具盒吧?”明人不敢妄下定论。

    “你打开吧。”大舒又说。

    明人迟疑着,将盒子一一打开:哇,挺漂亮,都是动漫杂志上见过的那些人偶。

    “你看它们重样吗?”大舒问。

    明人仔细观察了那几个呆萌、逗趣的人偶,摇了摇头:“还真是不一样的。”

    “问题就在这里。买的时候,你并不知道里边装的是哪个,所以,失落感和惊喜感随时都会发生。”

    “这是下赌式的购买?”

    “没错。这种人偶玩具都是成系列的,十几二十几只一套,只有买全了,才可能买到最喜欢的那个。我没想到,现在这游戏大为流行。”大舒一脸无奈。

    “会会也迷恋上了?你很担心?”明人收住了微笑。

    “这就是我在他房间里发现的。可他说这是同学送的,他从来没花钱买过。他曾经着魔似的玩游戏,要不是你老兄帮我一起送他去了戈壁夏令营,他还不知变成什么样的人呢!”大舒感叹。

    “现在他快大学毕业了,找一份正常的工作,应该不赖呀。”明人接口道。

    “我刚才和他说了,千万别碰这个无底洞。听说,好多孩子买上了瘾,把钱都扔在上面了!”大舒说着,又忽然问道:“马季的相声《宇宙牌香烟》听过吧?”

    “怎么会没听过,春晚爆热的节目!”明人不太明白他的意思。

    “那里头,马季说要推出系列成套宇宙牌香烟,集齐了可以换取当年奇货可居的20寸彩电……”

    “但再怎么你也收不齐,因为有三张图案绝对不会印!”明人禁不住打断了大舒的话头。

    “这正是销售的陷阱呀!”大舒憋不住直言:“我告诉会会,盲盒还是老套路啊,诱惑你——我甚至还把自己的收藏盒也打开给他看了,你懂的。”大舒苦笑。

    “哎呀,你把自己的老底亮出来了!”明人知道,大舒好多年前对“刮刮乐”痴迷到了疯狂的地步,每天都买,有几次还把老婆给他的买菜钱,都在街头书亭换了刮刮乐。一抽屉的刮刮乐,只中过几元、几十元的小奖。老婆为此都和他翻了脸,赌气回了娘家。还是明人好说歹说,帮他把她劝了回来,也帮着他从“刮刮乐”中自拔了出来。大舒把黑历史向儿子和盘托出,是想以自己的以往警示儿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数日之后,明人在路上邂逅大舒。“会会怎么样了,确定找什么工作了吗?”他关心地询问。

    “别提了,我那儿子竟然真迷上了盲盒。”大舒哭丧着脸。“他对我说,不是你告诉我‘很多人乐此不疲,盲盒有暴利’吗,所以他受到启发,准备做盲盒生意了,已经谈好一个加盟店。他还再三对我说,放心,爸爸,我是卖盲盒,不是花钱去买,你就看我赚上人生第一桶金吧。”大舒哭笑不得。

    明人拍了他的肩膀:“你这家伙,被年轻人甩在后边了。”

     “可他这么做,就没问题吗?”大舒并未舒展表情。

    明人的脸色,也不由冷峻起来。

 ——刊于《新民周刊》1064期

(1) 阅读全文,根据故事情节,梳理“大舒”的神情变化,将表格补充完整。

情节概括

“大舒”的神情变化

大舒在儿子会会房间发现系列的人偶玩具

①    

大舒多次警示儿子无果

②    

③   

哭丧着脸、哭笑不得

(2) 会会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着墨不多,且以侧面描写为主。作者设置这个人物有何用意?

(3) “明人”这个角色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结合下面两个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①“会会也迷恋上了?你很担心?”明人收住了微笑。

②明人拍了他的肩膀:“你这家伙,被年轻人甩在后边了。”

  

(4) 小语读了小说,认为最后两段文字可以删去,不影响故事情节的发展。请根据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看法。

【考点】
梳理、概括文章情节; 挖掘、感悟文章主题;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快乐

    ①“我妈有病,您也有病吗?”磊子对父亲说。看得出,磊子有些生气。父亲张张嘴,没出声。

    ②“您就惯着我妈吧,我妈要是没了,我看您怎么活。”磊子的声音越来越低,轻轻地抽泣起来。

    ③“你妈愿意这样做,就依着她吧。”父亲看着病床上打了止痛针才睡着的老伴,眼圈也红了。

    ④“我妈这辈子跟着您,一天好日子也没过过。”父亲又看一眼病床上的老伴,眼神里充满了深情的歉意。是的,磊子说的没错。母亲嫁给父亲后,就随父亲去码头当搬运工。瘦弱的母亲极其要强,像男人一样不惜力气,回到家后,累得常常饭没吃完就睡着了。磊子两岁时,父亲凭借读过几年书,被招到村里的小学当了一名老师。母亲依旧在码头搬运货物。

    ⑤磊子清楚地记得,他十岁那年的生日,母亲破天荒的给他买了一件新衣服。父亲回来看到后十分生气,说母亲惯着孩子。母亲眼里含着泪,但没有流下来,只是望着天空发呆。磊子看着母亲有些挺不直的腰身,忽然心就软了。他过去抱住母亲,哭着说:“妈,等我长大了挣好多钱,让您享清福。”三十多岁的母亲,因为常年的过度劳累,腰身过早地佝偻了,像一位老妪。

    ⑥磊子有些恨父亲。如果他不把家里的钱拿去帮助他那些贫困学生,他们的日子也不会这么清苦,母亲也不会年纪轻轻就落下腰疾。帮助人也行,得让自己的生活不过得那么寒酸吧,而父亲竟是那么“贪婪”,帮助的学生不是一个两个,而是许多个。他说那些孩子的眼神那么清亮,却看不出希望的光,这多么让人心疼。于是,他就吝啬地对待家人,让别人家的孩子欢笑。

    ⑦母亲轻轻地咳了一声。磊子赶紧伸手擦掉泪,对母亲说:“妈,您感觉怎样?舒服些了吗?”

    ⑧“磊子,不怪你爸,是我让你爸把你给我凑的手术费……给那个女学生的。”“妈,可您……”磊子的眼泪又下来了。

    ⑨“磊子,我问过医生了,医生说我这个病即使做了手术,短期内复发的可能性还是很大。既然这样,何必浪费钱呢。虽说手术后也许能多活几天,但终日躺在病床上,也不见得是福气。那个女孩还那么小,关键是她做了手术后就能好起来,然后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地过一生,你想想,钱花在她身上是不是更有意义?”磊子没再说什么,只是握着母亲的手痛哭流涕。

    ⑩一个月后,母亲在父亲的怀里离开了人世,含着笑。

    ⑪办完母亲葬礼的第二天,父亲和磊子就起程了。在路上,父亲第一次对磊子讲起了他的外婆。外婆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地震过去后,在陌生人的捐助下重建家园,外婆卖起了冰棍儿。后来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外婆依然卖着冰棍儿。一年365天,除了正月初一歇一天,正月初二就开始营业,不管雨雪天,也不管有没有顾客,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外婆把所有卖冰棍的钱,全捐给了红十字会,以及遭遇了天灾人祸的陌生人。外婆去世的时候磊子还没出生,有关外婆的事儿他知之甚少。

    ⑫“你妈受你外婆影响,想把公益一直做下去。做一个像母亲一样的人,是你妈缅怀你外婆的最好方式。”听了父亲的话,磊子猛然发觉,这些年,自己一直在错怪父亲。

    ⑬他们一路辗转,两天后到了那个大山深处的隐蔽的小村庄。磊子和父亲把带来的新衣服和文具放好,让需要的孩子排队领取。这些衣服和文具是按照母亲的遗嘱购买的,用了家里的所有余钱。

    ⑭磊子望着孩子们眼睛里透出的清亮而充满希望的光,心里忽然铺满了澄净的阳光,暖暖的。他把衣服和文具送到一双双稚嫩的小手中,忽然明白了母亲的快乐。

(1) 请以“母亲”的口吻,结合她的个人经历,在横线上填上相关情节,解开磊子对父亲的误解。

②跟你爸之后,随着你爸当搬运工,后来,你爸做了小学老师,我还在码头搬运货物,那时候我俩挣钱很不容易,攒下的钱都拿去帮助学生了。

④现在,我的病也治不好了,不如把钱捐给那个女学生,其实,做公益是我缅怀你外婆的最好方法。你爸这辈子都惯着我这么做,真正受委屈的是你爸。

(2) 请分析⑪段在文中的作用。
(3) 本文父亲形象突出,如“父亲张张嘴没出声”“父亲又看一眼病床上的老伴,眼神里充满了深情的歉意”,请分析加点词语对塑造父亲形象的作用。
(4) 文章结尾段对磊子的描写别具匠心,请加以品析。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滴水之恩

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得暗黑。我握着桑木棍,孤单地走在山路上。

我是搭赶集的车来到这个地方的,去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古塔。当我在陌生的乡间找到青麦田里残存的白色古塔,再回到先前下车的小街时,集市早已散了。

街角凉粉摊前头裹苗帕的老妇人的回答叫我失望:“公交车下午一点以后就没有了,要是你早些到,还可以搭摆摊的货车。”

这会儿,什么车也没有了。

“在那里住一晚,明早再搭车走嘛。”老妇人指指对面一家写着“迎宾旅馆”的木楼对我说。

但我无论如何也得赶回去,明早还有事呢。

走三十多里路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根本不认得返回的路。

老妇人指点我沿这条路一直朝东走,别走岔路就可以走回去了。“小心哟,这个季节山里有蛇。”她顺手砍下一截桑木枝递给我。

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把天边的乌云撕开一道耀眼的裂缝。

我一边走一边看有没有经过的车可搭。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我拼命挥手,车从我身边呼地开了过去。

山下沟坳里,几户人家的窗格透出昏黄的灯光来。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我只得加紧步子,同时担心蛇会突然从路边草丛中钻出。

终于又有一辆小拖车开过来,这次被我拦下了。没想到,司机竟会是那个人。

去年夏天在马山,有一天将散集时,我在街上闲逛,看见了他。

当时,他衣衫不整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胡须很长,头发蓬乱,一副潦倒落魄的样子。他的面前并没有放乞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是又渴又饿了。

几步之外有个茶水摊,我去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他无神的眼睛并没有因我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不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吞食起来。“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随口劝了他一句,便走开了。

几个月过去了,虽然眼前这个人整洁而精神,但我还是认出了他。

“去马山吗?”我焦灼地问。

“去马山?”他迟疑了一会儿,让我上了车。

小拖车颠簸着,他燃着的烟头,红红的亮点忽明忽暗。

“你是马山人?”他问。

“不是,我在那儿见习。”

他有点失望:“我倒曾遇到过一个马山人呢,那真是个好人。”

“你去过马山?”

“去过。”

话题断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开始下雨了,豆大的雨点叩打着车窗。

他忽然说:“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那时我赌输了,输得精光,被撵出来,流落到马山。有个人给我水喝,给我东西吃,可惜我不认得她,要不,真得好好谢她。”

“就为了那个人送你一点水一点吃的吗?”

他不屑地看我一眼:“你不懂,那时候我心灰意冷,没脸回家,她劝我‘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听了她的劝告,回家了。后来再也不赌了。我真的很感谢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块糕一句话,我现在还不晓得会怎样呢。”

我心中有掩饰不住的喜悦,想不到那件小事会对他帮助那样大。

他没有认出我来。我决定不提看见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每个人都有尊严,我要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我也很感谢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儿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

他听了果然高兴:“其实你也不用谢我,要谢就谢那个给我水喝的人。那次之后,我才晓得,人有时候是多么需要旁人帮一把。”

 “马山到了!”他刹住车。

“谢谢你啊,下车来喝杯热茶,歇会儿吧。”

他一边倒车一边说:“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

(作者:唐敏。有删改)

(1) 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我”和“他”之间的故事。

(2) “头裹苗帕的老妇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3) 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 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记叙文阅读

一个走运的人

秦文君

在我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天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昭示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驻足。

香樟树下卧着一个小小的杂货铺。小商铺出售一些糖果、烟草之类的小东西,那些瓶瓶罐罐上没有一点积尘。

女店主是一个端庄美丽的女子,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

女店主总是端坐在那里,含着笑招呼客人。闲下来时,她就低下头用丝线编织些小饰物,诸如手链啦,发带啦,随后就挂在店里,有谁喜欢就买走。

最初,我到她的店里,就被她编的一个精巧的笔袋吸引,淡绿色的,像很娇嫩的草。

“这笔袋就像春的颜色。”我说,“特别美。”

“我真走运,”她的眼里漾起了春光,“遇到了一个知道我心思的人。”

她见我喜欢,随即从桌子下面拿出她编的各种小饰物。我惊讶地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她的手上呢:天空的云朵,海上的浪花,草原的骏马,还有那永远开不败的四季花。

我买下了笔袋,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位制作者,也许是受到了她友好的对待,也许是她单纯的眼神,也许是她那句“真走运啊”。

我常会顺道去看看那家杂货店,有时买些东西,有时只是看看。因为在我的生活圈里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很幸福。有些人在外人看来已经过得相当不错了,但他们本人总觉得还缺点什么,远远谈不上“走运”。

可这店主,多么平凡。她终日坐着,等待人们的光顾,还得一张一张抚平那些乱糟糟的零钱。但就是这个人,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还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

有一天中午,我路过后门口,她正在吃午饭,就着开水吃一只大大的糯来团。看见我她笑笑,又说自己真走运,吃到了香甜的团子。

“你该到对面的店里吃一碗热面。”我说,“那才舒服。”可她说,那团子可不是普通的东西,是她的一位老顾客亲手蒸的,那老太太已经八十多岁了,非常健康,还能爬山呢。

“我有这样的朋友,”店主说,“真走运。”

还有一次,我到店里买了她编的发卡,绾头发用的,我说去爬黄山时,用它来盘头发。

她让我归来时替地带一张黄山的风景照。她又说:“真走运啊!”像是恭喜我,又像是在说她分享了这个“走运”。

归来后,我如约前去把我拍摄的最好的一张照片带转地。我还怂恿她,哪天请人照看一下杂货铺,亲自爬上黄山。“有缆车吗?”她问,“真的有?和我想的一样,真幸运啊,要有一天我也能去看看就好了!”

“不必坐缆车,慢慢往上攀,爬上天都峰!”我说。

“是啊!是啊!”她微笑着,沉醉着,“我梦到过。

后来我搬了住处,好久没有去店里。有一天,我忽然想念起她来,便匆匆赶去。

可到了那,香樟树依旧挺立,却不见了小商铺,也不见了女店主,只有石凳上一位多岁的老太太!我惊诧极了,连忙上前打听,老太太说:“搬迁了。”

“那您知道女店主去哪儿了吗?”

“不知道。”老太太浑浊的眼里一片黯淡,“不容易呀,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

“谁?”

“女店主啊,你不知道?”

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原来她是个不能行走的女子!地是坐在特制的轮椅上看管小店的!而我,由于她阳光一样的笑容,却从没在意她缺少什么,还怂恿她去登黄山……

一瞬间,歉疚与失落漫上心头。或许今生再难相见了!

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怕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人心牌。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

(1) 小说围绕“我”与女店主的交往,写了四件事。请简要概括第一和第三件事。

           ①           →吃糯米团→              ②           →送照片

(2) 小说中,“我”到最后才知道女店主是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其实前文已经多处埋下伏笔,请找出其中的两处。
(3) 你觉得小说中的女店主是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4) 有人认为“香樟树下”也可作为这篇小说的标题,你更喜欢哪个标题?请说明理由。
现代文阅读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