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我的父亲

莫言

    ①父亲读过几年私塾,蒙师是我们邻村的范二先生。我听祖母说过,父亲因调皮被范二先生用戒尺打肿手掌的事。祖母说父亲将《三字经》改编成“人之初,性不善,烟袋锅子炒鸡蛋;先生吃,学生看,撑死这个老混蛋”。这让我感到不可思议,我无法想象威严的父亲竟然也是从一个顽皮少年演变过来的。

②在我参军离家前近20年的记忆中,父亲可敬不可亲,甚至是有几分可怕的,其实他轻易不打人不骂人,也很少训斥我,但我说不清楚为什么要怕他。记得我与伙伴们一起玩闹时,喜欢恶作剧的人在我背后悄悄说:“你爹来了! ”,我顿时被吓得四肢僵硬、脑子里一片空白, 好大一儿才能缓过劲来。不仅是我怕,我的哥哥姐姐也怕。不仅是我们怕,听姑姑说,他们那一代人,我的那些堂姑、堂叔也都怕,我听姑姑说她们年轻时,姐妹们在一起说笑,听到我父亲远远地咳嗽一声, 一个个立即屏气息声,等我父亲走了才慢慢活泼起来。

    ③曾不止一个人问过我为什么那么怕父亲,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也曾经与两位兄长探讨过这个问题,他们也说不出来个所以然。

④搜索我的童年记忆,父亲也曾表现过舐犊之情。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炎热的中午, 在家门口右侧的那棵槐树下,父亲用剃头刀子给我剃头。我满头满脸都是肥皂泡沫,大概有几分憨态可掬吧,我听到父亲充满慈爱的说:这个小牛犊!

    ⑤还有一次是我十三岁那年家里翻盖房子,因为一时找不到大人,父亲便让我与他抬一块大石头。父亲把杠子的大部分都让给了我,石头的重量几乎都压在了他肩上,当我们摇摇晃晃地把石头抬到目的地时,我看到父亲用关切的目光上下打量着我,并赞赏地点了点头。

    ⑥近年来,父亲有好几次谈起当年对我们兄弟管教太严,言下颇有几分自责之意。我从来没把父亲的严厉当成负面的事。如果没有得到父亲的威严震慑,我能否取得今天这样一点成绩还不好说。

    ⑦其实,父亲的威严是建立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的,他在私塾里所受到的教育确立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他轻钱财、重名誉,即便在读书看似无用的年代里,他也一直鼓励子侄们读书。我小学辍学后,父亲虽然没说什么,但我知道他很着急,他曾给我在湖南一家工厂的子弟学校任教的大哥写信,商讨有无让我到他们学校读书的可能。在上学无望后,父亲就让我自学中医,并找了一些医书让我看,但终因我资质不够,又缺少毅力半途而废。

    ⑧学医不成,父亲心中肯定对我失望,但他一直在为我的前途着想。有一次,他竟然要我学拉胡琴,起因是他去县里开会,期间看了一场文艺演出, 有一个拉胡琴的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叔叔年轻时学过胡琴,父亲帮我把那把旧琴要来,并要叔叔教我,虽然后来我也能拉出几首流行的歌曲,但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⑨1973年8月20日,我到县里棉花加工厂去当合同工。我之所以能得到这份美差,是因为叔叔在棉花加工厂当会计,这当然也是父亲的推动。我到棉花加工厂工作后,父亲从没问过我每天挣多少钱,更没跟我要过钱。每月发了工资我交给母亲,交多交少,母亲也不过问。现在想起来我在棉花加工厂工作期间,家里穷成那样子,母亲生了病都不买药,炕席破了都舍不得换,我却图慕虚荣买新衣新鞋,花钱到理发铺里理大分头,与工友凑份子喝酒……挥霍钱财,真是罪过。后来我从棉花加工厂当了兵,当兵后又提了干,成了作家,几十年一转眼过来,父亲从没问过我挣多少钱,更没跟我要过钱,每次我给他钱,他都不要,即便勉强收下,他也一分不花,等到过年时又分发给孙子孙女和我朋友的孩子们。

    ⑩1982年暑假,我接到了部队战友的一封信,告诉我提干命令已经下来的消息。我大哥高兴地把信递给扛着锄头刚从地里回来的父亲。父亲看完了信,什么也没说,从水缸里舀了半瓢水,咕嘟咕嘟喝下去,扛着锄头又下地干活去了。农村青年在部队提成军官,这在当时是轰动全村的大事,父亲表现的那样冷静,那样克制。

    ⑪我写小说30多年,父亲从未就此事发表过他的看法,但我知道他是一直担着心的。他不放过一切机会地提醒我,一定要谦虚、谨慎,看问题一定要全面, 对人要宽厚,要记别人的恩,不要记别人的仇。这些几近唠叨的提醒,对我的做人、写作发挥了作用。父亲经历过很多事,对近百年高密东北乡的历史变迁了如指掌,他自身的经历也颇有传奇色彩。但他从来不说,我也不敢直接去问他,只是在家里来客,三杯酒后,借着酒兴,父亲才会打开话匣子,谈一些历史人物,陈年旧事,我知道这是父亲有意识地讲给我听的,我努力地记忆着,客人走后我就赶快找笔把这些宝贵素材记下来。

⑫2012年10月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父亲以他质朴的言行赢得了许多尊敬。所谓的莫言旧居,父亲是早就主张拆掉的,之所以未拆是因为有孤寡老人借居。我获奖后旧居成了热点,市里要出资维修,一些商人也想借此作文章,父亲说,维修不应由政府出钱,他拿出钱来对房子进行了简单维修,后来父亲又做出决定让我们将旧居捐献给市政府。当有人问起获奖后我的身份是否会变化时,父亲代我回答:“他获不获奖都是农民的儿子。”当有人慷慨向我捐赠别墅时,父亲代我回答:“无功不受禄,不劳动者不得食。 ”

⑬获奖后父亲对我说的最深刻的两句话是:“获奖前你可以跟别人平起平坐;获奖后你应该比别人矮半头。”.父亲不仅这样要求我,他也这样要求自己。儿子获奖前,他与村里人平起平坐,儿子获奖后,他比村里人矮半头。当然,也许会有人就我父亲这两句话做出诸如“世故”甚至是“乡愿”的解读,怎么解读是别人的事,反正我是要把这两句话当成后半生的座右铭了。真心实意地感到自己比别人矮半头总比自觉高人一头要好吧。

(选自《青年文摘》2019年第21期,有删减)

(1) 作者年少成长过程中,也曾深深受到父亲的“舐犊之情”,请简要概括最具代表性的两件事。
(2) 在作者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我们从父亲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3) 按要求完成下面表格。

摘抄

批注

第②段连用两个递进复句,强调父亲的可敬不可亲,甚至有点可怕。

父亲看了信,什么也没说,从水缸里舀了半瓢水,咕嘟咕嘟喝下去,扛着锄头又下地干活儿去了。(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我写小说三十多年,父表从未就此事发表过他的看法,但我知道他是一直担着心的。(体会加点词所蕴含的情感)

(4) 你怎样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他获不获奖,都是农民的儿子。

【考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动作描写;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打
                                                                                                      阎连科
      ①我每每想起我父亲,都是从他对我的痛打开始的。
      ②我记得的第一次痛打是我七八岁的当儿。那时候,每年的春节之前,父亲都会千方百计存下几块钱,换成一沓儿簇新的一角的毛票,放在他的苇席下,待到了初一那天,发给他的儿女和正月来走亲戚的孩娃们。可是那一年,父亲要给大家发钱时,那几十上百张一毛的票儿却没有几张了。那一年,我很早就发现那苇席下藏有新的毛票儿。每天上学时,我总是从那席下偷偷地抽走一张,在路上买一个烧饼吃。
      ③从初一到初五,父亲没有给我脸色看,更没有打我和骂我,他待我如往年无二,让我高高兴兴过完了一个春节。可到了初六,父亲问我偷钱没有。我说没有,父亲便厉声让我跪下了。反复问我偷没有,我都说没有,父亲便狠力地朝我脸上掴起耳光来。我的脸又热又痛,到了实在不能忍了,我才说那钱确是我偷的,全都买了烧饼吃掉了。然后,父亲就不再说啥儿,把他的头扭到一边去。不看我,可等他再扭头回来时,我看见他眼里含着的泪。【批注:一个“扭”,是父亲下意识的掩饰,但“眼里含着的泪”让我们窥见他严厉外表下的内心世界,那时对儿子的心疼,也有一个父亲无奈的辛酸。】
      ④第二次,仍是在我十岁之前,我和几个同学到人家地里偷黄瓜。仅仅因为偷黄瓜,父亲也许不会打我的。主要是因为我们其中还有人偷了人家那一季卖黄瓜的钱。那钱是人家一年的口粮,不把钱还给人家,人家一家就无法度过那年的日子。
      ⑤父亲知道后,也许认定那钱是我偷的,毕竟我有前科。他让我跪在院落的一块石板地上,先噼里啪啦把我痛打一顿后,才问我偷了人家的钱没有。我说没有,父亲就又噼里啪啦地朝我脸上打,直打得他没有力气了,才坐下直盯盯地望着我。那一次,我的脸肿了。因为心里委屈,夜饭没吃,我便早早地上了床去。睡到半夜父亲却把我摇醒,好像求我一样问:“你真的没拿人家的钱?”我朝父亲点了一下头。然后然后父亲就拿手去我脸上轻轻摸了摸,又把他的脸扭到一边,看着窗外的夜色和月光。一会儿他就出去了,坐在院落里,孤零零地坐在我跪过的石板地上的一张凳子上,望着天空,让夜露潮润着,直到我又睡了一觉起床小解,父亲还在那儿静静地坐着没有动。
      ⑥第三次,父亲是最最应该打我的,应该把我打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的,可是父亲没打我。那时我已经十几岁。到乡公所里去玩耍,看见一个乡干部屋里的窗台上,放着一个精美铝盒的刮脸刀,我便把手从窗缝伸进去,把那刮脸刀盒偷出来,回去对我父亲说,我在路上拾了一个刮脸刀。
      ⑦父亲不是一个刨根问底的人,我也不再是一个单纯素洁的乡村孩子了。到后来,那个刮脸刀,父亲就长长久久地用将下来了。每隔三朝两日,我看见父亲对着刮脸刀里的小镜刮脸时,心里就特别温暖和舒展,好像那是我买给父亲的礼物一样。多年后,我当兵回家休假时,看见病中的父亲还在用着那个刮脸刀架在刮脸,心里才有一丝说不清的酸楚升上来。我对父亲说:“这刮脸刀你用了十多年,下次回来我给你捎一个新的吧。”父亲说:“不用,还好哩,结实呢,我死了这刀架也还用不坏。”
      ⑧听到这儿,我有些想掉泪,也和当年打我的父亲样,把脸扭到了一边去。【批注:          
      ⑨两年后,我的父亲病故了。回家安葬完了父亲,收拾他用过的东西时,我看见那个铝盒刮脸刀静静地放在我家的窗台上,黄漆脱得一点都没了,铝盒的白色在锃光发亮地闪耀着。
      ⑩算到现在,父亲已经离开我二十四五年了。我不停地想念他。而每次想念父亲,又似乎都是从他对我的痛打开始的。我没想到,活到今天,父亲对我的痛打,竟使我那样感到安慰和幸福。可惜的是,父亲最最该痛打、暴打我的那一次,却被我遮掩过去了。而且是时至今日,我都还没有为那次正本真切的偷盗而懊悔。只是觉得,父亲要是在那次我真正的偷盗之后,能再对我有一次痛打就好了。在父亲的一生中,要能再对我痛打十次八次就好了。觉得父亲如果今天还能如往日一样打我骂我,我该有何样的安慰、幸福啊。
                                                                                                                     (节选自《我与父辈》,有删改)

(1) 文中写了三次“打”,为什么作者说第三次是“最最该打我的”?

(2) 参考第③段的批注示例,对第⑧段的画线句加以品析,完成批注。

(3) 结合语境,说说第⑨段画线句详细描写刮脸刀的作用。

(4) 读书交流时,同学们对父亲的“打”有以下不同的认识。请你也发表看法,并结合文章内容作适当的阐述。
同学A:这个父亲有些粗暴,他教育孩子主要靠“打”。
同学B:“打是亲,骂是爱”,父亲的“打”,其实就是爱的表现。
同学C:只有经过多年,作者才能明白父亲的“打”是一种安慰和幸福。
我的看法和阐述: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陪母亲磨面

    ①快过年了,母亲决定回老家淘麦磨面。今冬把父母亲接过来一起住后,家里的面吃得格外费,勤劳的母亲照顾完父亲和小女儿后,坚持压面条、蒸馍吃,母亲说:“买的面条馍没面味儿。”再加上妹妹一家要从广州回来过年,母亲坚决不让买面,执意要回老家磨面,我知道母亲是想让千里之外的女儿吃上自己亲手磨的面。

    ②在一个晴朗的周末,我早早地陪母亲回了老家。家里虽有邻居的照看,仍缺了点人气。我先帮母亲把院子打扫干净,然后从厢房的粮仓中拿出筛子和薄箩等淘麦工具,看着粮仓靠墙的一排粮缸,我觉得既熟悉又陌生,我已想不起来自己上一次进粮仓是哪一年的事了。打开一缸压得严严实实的麦缸,母亲抓起一把麦子放在手掌间揉搓着,沙沙作响。“这是去年的麦子!”母亲自言自语,像摩挲着自己的孩子,脸上放着光芒。母亲说新麦暴,陈麦好吃养人,家里总存着二三年的麦子。小时候,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家中有粮心里不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母亲那简单的话语里蕴含着做人的哲理,只有自己内心富足了,才能在岁月的洗练下沉静、悦己、怡人。

    ③淘麦子就是把麦子倒入一个盛满清水的大盆里,水要满而不溢,麦子要完全沉入水中,只见母亲先用笊篱伸入水中的麦子里充分搅动几圈后,麦子里混杂的麦壳等杂物就浮到了水面上,母亲用笊篱把浮在水面的麦壳捞干净后,用笊篱水平在水面沿盆沿顺时针划圆,水中的麦子就听话地排起队,跟着母亲的笊篱舞动起来,麦子中混杂的小石子等杂物就留在了盆底,等水中的麦子舞得正欢时,母亲灵巧得把笊篱后沿往下一倾,突然停止转动,麦子就鱼贯而入到笊篱中。母亲就这样一笊篱一笊篱地捞满一筛子,由我端起倒入放在小桌上的大薄箩里,用一大块白棉布蒙在手上,插入麦子里反复正反转着圈擦,擦一会儿把棉布掂起来,抖落上面的麦子,拧干再擦,如果拧出来的水浑浊,就把棉布洗干净再擦,直擦到棉布拧不出水,就可以把麦子摊到反铺的竹席上晾晒了。没多大一会儿,两袋麦子就淘完了。母亲一边收拾家什儿一边说:“现在的麦子都是机器收得,干净,不像麦场上打的那么脏,好淘。”看着阳光下泛着金光的麦子,母亲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的心里也体验到了一种久违的踏实。

    ④在五叔家吃过午饭,唠了一会儿家常,太阳已经偏西,冬天天短,我和母亲就动手收拾,装好麦子往城里赶,天黑前赶到了家。

    ⑤磨面用的是机器,相对轻松,只是找磨面的磨坊倒费了一番周折,多方打听,才在远郊的一个偏远村子找到了一个小磨坊,幸好麦子湿,又在冬日的小院里晾晒了两天才拉去磨。看着雪白的面粉,母亲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了。我要把磨好的面粉搬到车上,母亲不让,母亲说:“你没干惯活,别弄脏衣服,咱俩抬着。”

    ⑥在我弯腰和母亲抬面粉的刹那,母亲的白发像针尖一样刺在我的心上,生生地疼。每次母亲都准确地计算好我回老家的时间,把要带的油、面等菜蔬准备得停停当当,做好好吃的等着我们,而我总是匆匆地回、匆匆地去,不是工作忙,就是孩子要上辅导班,从来没考虑过那菜和面里饱含着母亲多少的艰辛。父母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已经身为人父的我,又为父母做了些什么呢?今年春节可以和父母在一块儿过年了,我想关掉手机、关闭微信、宅在家里,跟母亲学做两样家常菜,陪父亲好好唠唠……

(1) 文章题目是“陪母亲磨面”,但文中却详写母亲淘麦子,对淘麦这一过程进行细致的描写有何作用?
(2) 请选一个角度对第③段的句子进行赏析。

水中的麦子就听话地排起队,跟着母亲的笊篱舞动起来,麦子中混杂的小石子等杂物就留在了盆底,等水中的麦子舞得正欢时,母亲灵巧得把笊篱后沿往下一倾,突然停止转动,麦子就鱼贯而入到笊篱中。

(3) 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母亲是怎样一个人?
(4) 请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并结合第⑥自然段中画线句子,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魏大力是条汉子

万芊

    银泾村多水,村中间是条大河,村两边是两条小河。三条河东西贯通,西承白淀湖,东泻淀山湖。一年四季,河水清澈。

    因银泾村水多,银泾村人全都会水。走路还有点儿蹒跚的小小孩,丢在水里竟如鱼一般游动自如。

    只是银泾村大人小孩们游泳的姿势实难令人恭维,一律是非常难看的①狗刨式。一到夏天,满河水面上都是噼里啪啦双脚板打水的声音。曾有好几回市里、省里游泳队听说银泾村多游泳高手,专门赶来物色游泳苗子,一看满河的①狗刨式 , 掉头就走了。

    魏大力回村后,情况就开始变了。

    魏大力是名军人,当年也是②百里挑一才被选上当了海军。谁料想,在一次飓风抢险中,魏大力两腿受了伤。受伤后的魏大力当时又被飓风困在海岛上没有得到有效的救治,最后两腿因肌肉坏死只能截肢。截肢后,魏大力只得退役回到了老家。

    当过海军,那游泳技能自然是一流的,只是魏大力缺了双腿,整天只能坐在轮椅上无所事事,内心空空,每天伴着他的是无尽的寂寞。

    到了暑天,孩子们像他小时候一样整天泡在水里,河水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去处。魏大力心里痒痒的,常常坐在轮椅上看孩子们戏水。

    有一回,村头李家的二丫头学游泳时,小木桶翻了,慌乱中一边挣扎一边呛水。说来谁也不信,魏大力就着岸上的坡度滚着轮椅冲入河中,靠两条坚实的手臂,快速游近李丫头,又神奇地用手臂挽起李家二丫头,让她趴在自己的肩膀上,游了回来。所有的人都愣住了,谁也没有想到,双腿截肢的魏大力竟有如此绝技。

    之后,魏大力每天还是坐在河边或桥边或河埠边看孩子们戏水,只是手边多了一根长长的竹竿,大凡有孩子出情况了,他就会迅疾伸出长竹竿,让孩子在水里拉着,助遇险孩子一臂之力。过了一段时间,魏大力手里又多了一根小竹竿,孩子们在他边上水里游动时,他会用小竹竿指点孩子们的手脚动作,传授一些游泳的要领。孩子们都喜欢他,上岸时,总推着他的轮椅,满村转悠。于是,满村充满了欢笑声。又过了一段时间,银泾村河面上安静了,再也没有难看的狗刨式了。孩子们的泳姿优雅又快速。甚至大人们也开始模仿起来。再过了一段时间,魏大力的脖颈上多了一只哨子,非常专业地为孩子们的游泳比赛发令。整个夏天,魏大力是忙碌的,更是快乐的。他成了孩子们的游泳教练,成了孩子们游泳的救生员,更成了孩子王。魏大力在哪里,欢乐的声音就在哪里。忙碌的大人们自有魏大力带着自己的孩子,也就放心让他们在河水里折腾了。

    那年秋天,又有市里、省里游泳队来挑游泳苗子,村头李家大小子、会计家的二丫头都被选上了,③俩孩子带着简单的行李跟着镇上开来的机帆船走了。之后,每年都有一些孩子被选上,离开银泾村,成了游泳运动员。

    再后来,市里要在银泾村挂一块“游泳之村”的牌子。金泾村不服,说我们也被选拔过游泳苗子,只是没有你们多。

    银泾村就提出搞个邀请赛,两个村赛一赛。

    比赛就设在银泾村中的大河里,起点和终点都插着红旗,也请来了专业裁判。市体育局干部、电视台记者、报社记者都来了。大河两岸站满了好多看热闹的人。

    发令枪响,比赛开始。两村的男女老少游泳高手像下饺子一样,跃入河中,又如蛟龙一般争先恐后,河水顿时沸腾一般。渐渐地,④好多游泳高手们汇成了一条长龙,依次向前游动 , 而只有一个头影游在最前面,率领队伍向终点冲去。奇怪的是,原先游在前头的一些零散的高手也慢了下来,汇入到游泳队伍里。等领头的那位靠近终点红旗时,整个队伍像潮水一般涌了过去。

    金泾村的游泳高手们上岸后,都说,我们服了。为啥?你们银泾村有魏大力。原来,刚才游在最前面的竟然是没有下肢的魏大力,而银泾村所有的高手们都自发地跟在了他的身后。

    上岸后,魏大力双手挽着自始至终紧随他的两个他最得意的徒弟,哭了。

    几年后,魏大力在市体育局的支助下,参加了几次全国残疾人游泳比赛,获得了几枚奖牌。

    其实,知情人说,魏大力受伤前曾获得过几次全军游泳冠军,只是他没有跟人说而已。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6期,有删改)

(1)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和句子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狗刨式”意思不同,前者指的是像狗一样头一直露在水面以上,用四肢捣水的游泳姿势,后者指的是用狗刨式姿势游泳的人。 B. ②“百里挑一”既说明部队对报名参军的人挑选严格,又强调魏大力人品才能超出众人。 C. ③句说明魏大力对孩子们的训练初见成效,俩孩子拿的是“简单的行李”,坐的是“机帆船”,这些描写也暗示了银泾村村民的淳朴。 D. ④句把游泳高手比喻成长龙,通过写银泾村男女老少游泳高手们的优雅泳姿,表现他们的勇敢无畏。
(2)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魏大力是条汉子”为题,既交代了小说的主人公,也直接赞美了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B. 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人物出场作铺垫,也揭示了“银泾村人全都会水”的原因。 C. “轮椅”在文中多次出现,小说通过这个用于肢体伤残者外出活动的重要移动工具,展示了魏大力参与各种活动的不易和坎坷多变的命运,读来令人心酸。 D. 小说的结尾,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知情人”对魏大力受伤前的情况的介绍,突出魏大力为人低调,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3) 下列对小说中人物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银泾村的孩子们,活泼好动,用他们的童真给魏大力带去了无尽的欢乐;他们聪明伶俐,勤学苦练,成长迅速,为银泾村荣获“游泳之村”的称号立下了汗马功劳。 B. 魏大力在部队时不顾个人安危,积极参加飓风抢险;退役后,自觉传授游泳要领,训练银泾村的大人小孩,不断为市里、省里的游泳队输送人才,是个有担当的男子汉。 C. 金泾村村民争强好胜,敢和银泾村一比高低;当发现银泾村的游泳高手竟自发跟在没下肢的魏大力身后奋力冲刺时,金泾村的选手被对手的人格魅力所打动,甘拜下风。 D. 市里、省里游泳苗子的选拔者,嗅觉灵敏,哪里有人才就专程往哪里赶;尊重客观事实,严格遵守选拔制度,达不到要求的坚决放弃,丝毫不顾情面。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