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译注》)

(1) 下列选项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生而取义者也      同生皆被绮绣        屋俨然 B. 有所不辟也      出则无敌国外者      得患失 C. 所识穷乏者我与    之心而寓之酒也      各其所 D. 是亦不可以乎      鞠躬尽瘁,死而后    争论不
(2) 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理解:孟子认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人人都能有行善之举,只不过“贤者”能保有求生的本性。 B.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翻译: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理解:一碗饭食,事关生死,但也关乎尊严,有志气的人在两难之中,选择了宁可饿死也要保持尊严,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有的人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3) 孟子善于运用类比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请谈谈这种写法在选文和链接材料中分别是怎样运用的。

(链接材料)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节选自《晏子使楚》)

【注释】①[生]生长。②[枳(zhǐ)]一种灌木类植物,果实味道酸苦。③[其实]它们的果实。④[所以然者何]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⑤[齐]指春秋时期的齐国,后边的“楚”即楚国。齐国使者晏婴出使楚国,楚王命人捆绑一个盗贼从大家面前经过,说这盗贼是齐国人而羞辱晏婴,晏婴以此答对。⑥[得无]莫非。

【考点】
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 文言文翻译; 一词多义;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
①布衣之怒       ②以头地耳        ③长跪而之曰       ④寡人

(2)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臣未闻也    趋百里外 B. 祲降于天      行者于树 C. 天下缟      吴广爱人 D. 先生     满寂然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 结合句子的内容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布衣之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

文言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二)河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与龙门相对。《山海经》曰:“孟门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涅石。”《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故《穆天子传》曰:“北发孟门九河之磴”。

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厄 , 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 , 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鼎怒 , 鼓若山腾,浚波颓叠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郦道元《孟门山》)

注释:①灭:阻挡。②磴:险峻的山坡。③厄:阻塞的地方。④漱广:因受流水冲击河床变宽。漱,指水的冲击。⑤倾崖返捍:水势猛冲山崖而又折回。⑥窥深悸魄:往深处窥探,使人惊心动魄。窥,窥探,看。悸,惊。⑦怒:发怒用力的样子。形容水势很大。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三峡七百里中/非亭午夜分 B. 绝 沿溯阻/往来而不 C. 引凄异/予作文以记之 D. 多趣味/有田美池桑竹之属
(2) 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 文段(一)中作者是如何将三峡春冬之景描写得趣味无穷的?请从意象选取角度简要分析。
(4) 文段(一)中三峡的夏水与文段(二)中的孟门之水有什么异同,两文在描写方法上又有什么相同之处?
文言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