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 , 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 , 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

【注释】①溥:张溥,明末文学家。②钞:后来写作“抄”。③已:完毕。④斋:书房。⑤毫:笔。

(1) 解释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假借:

其欣悦,则又请焉

俟:

③如是者六七

始:

④俄顷立 , 以故名高一时

就: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3)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乙】两文段的内容。

(4) 从以上两人的学习经历中,你受到哪些启发?请联系实际谈一谈。

【考点】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文言文翻译;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食喻

       国朝尚书刘南垣公 , 告老家居。有直指使者,以饮食苛求属吏 , 郡县患之。公曰:“此吾门生,当开谕之。”

       俟其来款之,曰:“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但老妻他往,无人治具,家常饭,能对食乎?”直指以师命,不敢辞。

       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比食至,惟脱粟饭、豆腐一器而已。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

       少顷,佳肴美耘,罗列盈前,不能下箸 . 公强之,对曰:“已饱甚,不能也。”公笑曰:“可见饮馔原无精粗,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

       直指谕其训,后不敢以盘飧责人。

      【注释】①刘南垣公:指曾任明朝尚书的刘麟。②直指使:官职名。③属吏:部下。④款:款待。⑤箸:筷子。⑥飧(sūn):本指晚饭,这里指饭食。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其来款之

俟:

②无人治具

治具:

③自过午

朝:

④直指其训

谕:

(2) 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南垣公曾在朝中担任尚书,后告老还乡,当他听说自己的一个学生做官以后常因饭菜不合口味而责难部下时,他就出面开导,让其知错而改。 B. 直指使食甘餍肥、挑剔饮食是因为他没有挨过饿,刘南垣公让他饿了一个上午,才拿出粗食给他吃,他照样吃得很香甜。 C. 本文人物描写非常精彩,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手法,寥寥几笔就将刘南垣公的老成持重、直指使的年少轻狂刻画得栩栩如生。 D. 这篇文章启示我们,从来没有吃过苦的年轻人,应该有意识地把自己放在艰苦的环境里锻炼,这样有利于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患之。

②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

(4) 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刘麟教育学生的过程及结果,并对他的教育方法进行评价。

文言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文言文选段,然后回答下列各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致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管夷吾举于     

②行乱其所为     

其稍长     

因而抄录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3) 下列选项中与“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中的“作”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化作春泥更护花 C. 零落成泥碾作尘 D. 马作的卢飞快
(4) 历经磨难,让你有力量背负着痛苦继续行走,即使是用残损的手掌也能抚平生活的创痕。甲文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什么?甲乙两文的故事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文言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