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最美的绽放

①又是一年的春天,一个阳光和照的午后。我和爱人漫步走出小区,在路边的花池中、草地上、绿化带里,看到涌出一丛、一簇、一抹新绿,细长嫩绿的叶子围绕着一朵或几朵淡黄色的小花,形成卷曲的团块,远看就像一朵朵国画的菊花。啊!我想起来了,那是童年的蒲公英。

②记得在童年时,每年春节过后我们就开始养蚕,而蚕最爱吃的食物之一就是蒲公英嫩叶。每当这个季节来临,课余时间我们大都三五成群地走向田野,走向地头,去寻找那竞相抽发、羽状环生的嫩黄色的幼苗,去寻找那一朵朵淡黄色的小花。

课间时间,我们大都会从兜中掏出自己养的蚕,静静地看着那黑色的小虫啃噬蒲公英嫩叶的样子,静静地听着蚕啃食嫩叶发出的沙沙的声响。那声响似有若无,隐隐约约,似三月的春雨,又似田间乍起的春风,更似垂柳拂动水面的碧波。

④那感觉,静谧中透着惬意,悠闲中裹着探寻,嬉戏中泛出神圣。多年后我悟出,那是儿童对未知的好奇,对自然的探寻,对生命的礼赞。

⑤寒来暑往,不知不觉,我们早已远离童年,远离了那诸多的舒爽和看似简单的快乐。再看蒲公英,也早不是那养蚕的嫩叶,而是祛病的“仙草”。

⑥记得有次出差,同事因为连续转车,奔波劳顿,一觉醒来,牙龈红肿。出门在外,找个医院都大费周折,找个牙科门诊更是费了一些时间。好不容易找到了,牙医开出的药方竞和我们出门时带的药大致相同,无非是头孢氨苄、甲硝唑之类的消炎药。连续吃了两天,竟看不到什么效果,那肿却愈加明显起来。当时,同事的半边脸都肿得变了形。

⑦刚巧,宾馆的服务员送来一些晒干的蒲公英,说是泡水喝,清热祛火,消肿散结。这样连续喝了几天,不曾想,那肿竟然散去了大半儿。

⑧此刻,我和爱人沿着中原路一路南行,透过路旁花池低矮的灌木丛,我们看到一株株翠绿的蒲公英散落在花池当中,星罗棋布。在嫩绿的叶苗中央,簇拥着的是几茎淡黄色的小花,或是锥形的黄色蓓蕾,一个个矫首仰望,仪态万方,绰约多姿。不一会儿,一个不大的透明的塑料袋里已经装满了这嫩绿色的、油油的叶苗。

⑨回到家,顾不上做饭,我便欣喜地把蒲公英用清水冲洗干净,散放在篦子里,端到楼顶的天台上,迎着阳光晾晒。4月的阳光已很见温暖,只一日,便见那刚才还摇曳生姿、生机勃勃的翠绿已枯萎一片,只是那顶着淡黄色蓓蕾的细长的茎梗,还略显执拗地僵立着,完全没有将要枯死的衰颓。

⑩两天后,我突然发现,那些黄色的小花、锥形的黄色蓓蕾竞全都不见了,代之的却是一个又一个白色的丰满的圆球,它们就那样绽放在已经干瘪的蒲公英的茎杆上。

⑪原来,生命完美的顶点,是小黄花淋漓尽致喷薄的菁华,是蒲公英拼尽全力最后刹那间的绽放,是凤凰涅粲般的重生。一朵朵洁白的蒲公英球状花序粲然绽放,在那轻柔雪白绒毛的末端,连接的是一个细小的褐色的针形的蒲公英种子,不,它不是简单的种子,而是黑色的精灵;不,它也不是黑色的精灵,而是一个个不朽的生命传奇。

⑫我突然感到,这白色的“伞”,像极了母亲在田野中耕作时头上的白发,像极了那些在武汉前线冲锋陷阵的白色“战袍”;母亲在田里辛勤地劳作着,白衣战士们随着战疫的胜利重新回到祖国各地。那一点点,一丛丛,一簇簇,飘飞着的白色的“伞”,在田野的上空,从东飞到西,从南飘到北,慢慢地飞向天边,渐行渐远……

⑬那一刻,我小心地捧起一个又一个干瘪的蒲公英,慢慢地向楼顶的最边缘走去。我小心地用手搓下那白色的小伞,捧在手心,面对楼下的原野,用力地向空中吹去。顿时,只见眼前飘起一片轻盈飞舞的“梦的小伞”,一朵、两朵、百朵、千朵……细细密密,纷纷扬扬,漫天飞舞。

(选自《河南思客》,2020年5月16日,作者:张宪。有删改)

(1) 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我”与“蒲公英”之间的渊源。

,懂其饲养价值,别有情趣;

③现在亲自采摘蒲公英,

(2) 文中第③段画线句子是如何描写当时的场景的?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课间时间,我们大都会从兜中掏出自己养的蚕,静静地看着那黑色的小虫啃噬蒲公英嫩叶的样子,静静地听着蚕啃食嫩叶发出的沙沙的声响。那声响似有若无,隐隐约约,似三月的春雨,又似田间乍起的春风,更似垂柳拂动水面的碧波。

(3) 请结合全文,谈一谈第⑨段在文中的作用。
(4) 文章为什么命名为“最美的绽放”,请结合具休内容,谈你的理解。
【考点】
文章标题及其作用;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_______________

耿翔

①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是这些贴得红堂堂的窗花告诉我,在被雪埋得很深很死的山坡上,还有人家。或许是命里有缘,每次到陕北,都能遇上一些让我动心的剪纸人,并且在回城后很长的时间里,都一心想着她们的面容。就是这次踏雪北上,在除了雪的白色几乎无别的色泽可寻的时候,也会有些特别的颜色。比如那些生动极了的窗花,会突然从一个极不显眼的地方,闪入眼帘,亮在村道上。

②说句真话,最初让我倾倒,并把窗花看得神物似的,是好奇地抓住一位剪纸老人的双手的那一次。现在坐下来,坐在这一目了然的雪塬上,用没有尘土的心想一想,我迎着风的脊背,也会冒出一层很热的汗来。那时,我就等在她的对面,看她像侍弄土地一样,在一块红纸上剪些什么。一剪一剪,随着一阵嚓嚓的剪刀之声,红粉似的纸屑,落了一怀。她每动一次剪刀,我的心都会收缩一次。在陕北,能让心一次次收缩的东西太多了。细数一下,有一路冲刷出来的壶口瀑布,有震动整面山坡的安塞腰鼓,有躺在沙漠中的红石峡,有悬在黄河上的白云山,还有绥德的狮子,清涧的石板,以及从每一道沟里,甚或每一块庄稼地里,都会随时响起来的信天游。而唯一让我的心收缩得发疼的,是她为我剪一幅窗花的全过程。守在她安详的神态里,我最初的浮躁,也像多余的纸片,被一剪一剪地铰去了,剩下的,正如在她手上成形的窗花,完全是一种艺术化了的东西。我不想说破,她剪给我的那一对窗花叫什么,但我要说,那里面一定藏着一个很美的传说。那是在陕北的山坡上,比荞麦和苜蓿花还开得热烈的传说呵。那传说中的主角,正盘腿坐在一方土炕上,内心热烈如火,亦平淡如水地为我铰着她的故事……

③看着窗花,我突然想起,陕北人在如此严实的窑洞里,为什么要安这么大的窗子这么大的门?在这么大的门窗上,为什么要贴这么多的窗花?应该这样说,他们守望的几孔窑洞,仅仅是家园的一部分,而更广大的,还有他们一生躬耕着的土地。他们住在窑洞里,土地上一年的收成,不能把他们送入梦乡。只有这些贴在窗户上、囊括各种风物的窗花,才会让他们觉出,日子在这片贫瘠之乡,还过得很瓷实。因此,再不讲究的人家,也不会忘记在贴得拥挤的窗棂上,再添些新窗花上去。

④我不是地道的陕北人,无法说透这些剪纸艺术的真正奥妙。但我深刻地记得,许多剪纸艺人只要一握起剪刀,就进入一种半癫状态。有的剪到入神时,一两天不吃不喝。有的边剪边唱,嘴里尽是些无字句的歌。看着她们,你一定会想,真正的艺术在哪里?真正的大师又是谁?对于这群以食为天之民,剪刀的分量会比镰刀重么?剪纸仿佛成了陕北人的精神食粮。

⑤在陕北,这些出现在剪刀下,一看就勾魂的俗物,能让人一眼望出一条吐纳百川的文化之河。由此,我在对这些窗花惊叹之余,最为看重的,就是创造这种艺术的工具:一把普通的剪子。在这些婆姨们手上,一把剪子,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它能真实或者夸张地铰出存在于陕北的所有物象。谁会相信,这些很抽象的窗花是出自一群文化水平极低的陕北女人之手呢?

⑥当我冒着一天的雪花,要敲开一户人家的窑门时,我想,在紧挨着窗户的炕头上,应该坐着一位铰窗花的老人。她那不停的剪子声,应该是在雪的覆盖下,唯一剩下来的一种超越感觉的响动,我也应该在开口说话之前,先去摸一摸这双虽被剪子磨僵,却能铰活陕北的手。有时,我更愿意这样说:窗花,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上苍在造人的同时,很认真地创造了它。

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啊。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百家》,有删减)

(1) 作者说“无法说透这些剪纸艺术的真正奥妙”,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剪纸中蕴含了哪些“奥妙”。
(2) 品味语言,回答下列问题。

①结合语境,赏析第①段中加点词语。

比如那些生动极了的窗花,会突然从一个极不显眼的地方,闪入眼帘,亮在村道上。

②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的画线句。

那时,我就等在她的对面,看她像侍弄土地一样,在一块红纸上剪些什么。

(3)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⑦段画线句“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啊”的理解。
(4) 请你为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结合内容简要阐述理由。
现代文阅读 困难
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槐花飘香

申琳

    小区墙角的槐花开了,满树洁白的花朵,映着湛蓝的天。这一串串小花,把我的思绪带回满村飘着槐花香的故乡。

    故乡,是中原大地一个极平常的村庄,几十户人家,房前屋后长满树木,柳、杨、桐、杏、梨……最多的,就是春天繁花满树、夏天浓荫蔽日的槐树。每年农历三月,是槐树平凡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光,一串串槐花挂满枝头,整个小村的天际变得晶莹透亮,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淡淡的清香。

    槐花香,香在枝头。从村小放学回家的儿童,一路追逐嬉闹,槐花香越来越浓,就知道村子越来越近,离家已经不远。进得村来,一群孩子中突然有人停下脚步,用鼻子使劲嗅了嗅,说了句,“真香!”后面就只听见一片“呼哧呼哧”的嗅鼻子声。“香不香?”带头的孩子高声问。“香!”一群人齐声呐喊起来,伴随的是一阵开心的大笑,喊声和笑声,惊得一群麻雀扑棱着翅膀飞过头顶。

    槐花香,香在嘴里。小伙伴们手里悠闲地甩着书包或是外套一路走回家,就像手里转着一个风车。进了小院,放下手中的“风车”,扛出来的是一个特别的工具:一根长长的竹竿,顶端绑一把锋利的镰刀。人人手持这个工具,开始仰起头,拣那些开得最多、最盛的槐花采摘,手起镰刀落,一串串、一枝枝槐花像大片雪花一样从树上掉落。大孩子从树上采,小孩子从枝上捋,有人早经不住这又甜又香的花儿诱惑,团起槐花就往嘴里塞,那一丝丝清香就从舌尖甜到心底……

    边吃边采,最后把一筐槐花交给母亲,眼看着母亲拌上面粉,放在大锅里开始蒸。做作业的大孩子、看小人书的小孩子,就心不在焉地一会儿歪过头看看忙碌的母亲,一会儿跑到厨房问上一句“快熟了吧?”好不容易等到出锅,不知道咽了多少口水的孩子早抱着碗站在灶台前。

    开饭时,母亲用饭盆端出一大盆槐花蒸菜,放在院子前面槐树下的地上。旁边一只大碗,盛着半碗蒜汁作调料,上面漂一层香喷喷的芝麻油。父亲还是农村人吃饭的标准姿势,蹲在饭盆前,背靠着那棵槐树,大块大块夹起槐花蒸菜,蘸着蒜汁吃得慢条斯理,而像父亲一样背靠槐树端着饭碗的孩子们,早已狼吞虎咽了……一阵风吹过,树上扑簌簌飘下来一朵朵槐花,落在农村人泥土的“餐桌”上,落在孩子的饭碗里、头发间。

    前几天,妻在郊外农村办事,买了一袋槐花回来,母亲惊喜地拌上面粉做了一顿槐花蒸菜,调料依然是浇了芝麻油的蒜汁。看我埋头吃得津津有味,儿子也拿筷夹一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味道。父亲一旁笑吟吟问我:“还记得家门口那棵背靠着吃饭的槐树吗?”三十多年前的情景,如今讲起仿佛就在昨天。

    槐花香,香在田间。三月槐花开时,麦苗才刚打苞,农活并不算忙,勤劳的农民却总也闲不住,开始把家门口攒的绿肥一锹锹挖起来,装在牛车上拉到田头。伯父家的绿肥堆边有棵槐树,他用锹挖绿肥,总有一些槐花飘落绿肥里、牛车上,星星点点,如从泥土里冒出来的小花。那些日子的傍晚,等我放了学,我牵牛,伯父拉着一车绿肥,缓缓走过槐花飘飞、清香四溢的村庄。如今,伯父去世快一年,他院内的那棵老槐树,不知道是否和往年一样开得满树洁白……

    在这座江南城市,不知是谁,在小区墙角种下一棵槐树。也不知何时,我突然抬眼看到它就近在咫尺。我会静静地站在这棵槐树下,呼吸着那一缕缕淡淡的槐花香,仿佛置身于我那远隔千里的故乡。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由小区里的槐花开了,联想到飘着槐花香的故乡,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对故乡的回忆,行文简洁自然。 B. 有小孩子“团起槐花就往嘴里塞”,是因为他们经不住槐花香味的诱惑,已经等不及吃槐花蒸菜了。 C. 作者善于抓住细节刻画人物心理,比如在写等待槐花蒸菜出锅时,用“心不在焉”一词,就形象地刻画出孩子们的期待心理。 D. 看我吃得津津有味,儿子也爱上了槐花蒸菜,拿筷子夹了一块,我们家的故乡情愫也开始传承到儿子身上。 E. 伯父院里的老槐树“不知道是否和往年一样开得满树洁白”,在平静的叙述中,饱含着对伯父和故乡的怀念之情。
(2) 文章回忆童年生活,充满童年生活的情趣。请以第③段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3) 文章以“槐花飘香”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 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结合划线词语,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父亲还是农村人吃饭的标准姿势,在饭盆前,背着那棵槐树,大块大块夹起槐花蒸菜,蘸着蒜汁吃得慢条斯理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什么是锁

何君华

①嘴唇就要裂开的时候,旅行者突然发现牧民阿拉坦乌拉家的毡房没有上锁。自己的水壶里早已没有一滴水,要不是渴得实在难以忍受,旅行者是不会有失礼貌地闯进牧民阿拉坦乌拉家的。旅行者一推开门就发现炉子上有一壶还冒着热气的奶茶,他犹豫了一下,但是很快他就把茶壶拎了起来,像刚跑了一千里戈壁的老马一样一口气把奶茶喝了个精光。

②旅行者在桌上放下二十块钱,又觉得不妥,还是觉得应该等主人回来。这一等就是一天。阿拉坦乌拉带着他的羊群跑到遥远的乌日更草场去了,直到天完全黑下来才慢悠悠地回了家。旅行者听见屋外的动静,连忙起身走了出来。旅行者抱歉地说:“老大爷,实在对不起,我见你家没有锁门,冒昧闯了进来,请你原谅。”

③阿拉坦乌拉并不理会旅行者的解释,自顾自把羊群赶进羊圈。旅行者以为主人生气了,只能像一棵秋天的马连草一样局促地站在那里。等安顿好羊群,主人终于说话了:“什么是锁?”旅行者这才发现,主人的门上根本没有锁。

④主人的话让旅行者彻底震惊了。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人类已经走到21世纪,竟然还有人不知道什么是锁。旅行者试图给主人解释一番什么是锁,但是他马上陷入了困境,他发现给一个没见过锁的人解释什么是锁,无异于给一个没见过马的人解释什么是套马一样困难。他只能勉强解释说,锁是一种工具,把它安在门上别人就进不来,只有用钥匙才能把它打开。一把锁只有一把钥匙,一把钥匙只能打开-把锁。

⑤主人马上摇了摇头:“那怎么行?那肯定不行。”旅行者说:“那怎么不行?那样的话别人就进不来了呀。”“那怎么能行呢?那路过的牧民们口渴了就没有水喝了呀。万一碰到风雪天,上哪里找马奶酒暖身子去?累了上哪里休息?”主人不解地问旅行者。

⑥原来,主人房门大开就是为了方便像旅行者这样的口渴者进来“偷”水喝呀。旅行者无言以对,更加无地自容。“我们早晨从东边出发去放牧,到了晚上则从西边回来,中间要走很远的路,不饿不渴不疲乏是不可能的,铁打的汉子也不可能。阿拉坦乌拉比画着说。“为什么不从同一个方向回来呢?”旅行者不解地问。“成吉思汗说,我们不能在同一天内两次践踏同一片草场。长生天赐给我们辽闻的草原,是赐福给我们,不是用来糟践的。”

⑦主人生起了火,问旅行者:“年轻人,在这里住一晚吧?”“好,谢谢!”旅行者兴奋地说,又补了一句,“打搅了。”

⑧吃晚饭的时候,旅行者还是不甘心——阿拉坦乌拉老人怎么能没见过锁呢?这简直太让人难以置信了,于是问道:“你们这里所有的牧民都不上锁吗?就不怕东西被偷?”“为什么要偷呢?每一个哈丹巴特尔草原的蒙古人都有手有脚啊。”主人不解地反问。“可是你不怕别人进来把你的东西吃光喝光?”“我也会吃光别人的呀。我今天跑了趟乌日更草场,就在那里饱餐了一顿。”主人哈哈大笑。看起来,他对今天的伙食很满意。

⑨躺在阿拉坦乌拉老人家暖和的床上,旅行者失眠了。旅行者万没想到草原上的牧民们竟然不知锁为何物,用阿拉坦乌拉老人的话说——门只是用来抵御风寒而不是用来防贼的,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⑩第二天早上告别阿拉坦乌拉老人,旅行者又不甘心地走了几户牧民家,结果真的像老人说的那样,每一户都是家门洞开!旅行者彻底被眼前的场景震撼了。

⑪很快,旅行者写的游记《哈丹巴特尔草原上的奇迹》就发表在了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旅游月刊《旅游者》上。一时间,更多的旅行者像蜜蜂一样涌向了哈丹巴特尔草原。

⑫当旅行者再次来到草原已经是一年以后的事情了。这回他看到了更加令人震惊的场面——家家户户都上了锁!他迫不及待地找到阿拉坦乌拉家,想弄明白这一年来究竟发生了什么。阿拉坦乌拉老人家里竟然也上了锁——一只油绿的梅花挂锁在阳光下分外刺眼

⑬“刚开始是朝克图家的茶壶丢了。很快,哈斯额尔敦家传了三代的雕花马鞍也丢了。”中午时分骑马归来的阿拉坦乌拉老人无奈地说,“我的皮靴也丢了,马镫也丢了。”“家家户户都上了锁。这不,我只好骑马走这么远的路回家吃饭。”老人不高兴地说。此刻正是哈丹巴特尔草原上的星期二午睡时刻,旅行者没有一丝困倦,但是比任何时候都要口千舌燥。他有一股打人的冲动,但是终于什么也没做。他只是孤独地站在那里,像一个永恒的忏悔者。

(1) 标题中的“锁”有哪些含义?
(2) 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①旅行者以为主人生气了,只能像一棵秋天的马连草一样局促地站在那里。(从修辞角度赏析这个句子)

②阿拉坦乌拉老人家里竟然也上了锁一只油绿的梅花挂锁在阳光下分外刺眼。(赏析加点词语)

(3) 旅行者经历了一次奇妙的心理过程。结合选文③~⑩段,根据提示内容完成表格。

状况

主人不知什么是锁

锁门肯定不行

牧民们不知锁为何物

旅行者

②   

彻底震撼了

(4) 之前,为什么牧民的家门不上锁?而后,为什么牧民的家门都上了锁?
(5) 选出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选文中的阿拉坦乌拉老人是一位勤劳朴实、敦厚豪爽,友善热情好客的草原牧民。 B. 这篇小说主要描绘了桃花源般宁静美好的牧区生活,赞美了草原淳朴善良的民风。 C. 小说的结局描写旅行者口干舌燥,呼应开头他口渴时进入家喝到奶茶解渴的情节。 D. 旅行者“像一个永恒的忏悔者”,忏悔自己无意的行为,伤害了这块纯净的土地。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