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通过观测太阳运动规律,认识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变化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分。2016年I1月30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材料二:

农民借助于节气,将一年定格到耕种、施肥、灌溉、收割等农作物生长收藏的循环体系之中,将时间和生产生活定格到人与天道相应乃至合一的状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君子以向晦入宴息。”生产生活有时,人生社会有节,人身人性有气,节气不仅自成时间坐标,也演化成气节,提醒人生百年,需要有精神有守有为。孔子像农民那样观察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他为此引申:“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可以说,中国源远流长的精神有节,源头正是时间中的节气。

材料三:

梅花是小寒节气的第一花信,而梅花自古就是诗人们咏赞不衰的题材。咏梅诗起源于六朝,隋唐兴起,极盛于宋元,明清相继,直至今日仍余韵犹存。这些诗词或写梅品质或咏梅风姿,或绘梅神韵,或歌梅情怀。大都立意新颖,借傲霜斗雪、不畏严寒的梅花以抒发作者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高尚情操。

材料四:

立春亦称“打春”。这个节令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主持“打春”仪式,是每个地方的最高长官。他穿戴整齐,带着下属官员,在鼓声中举起柳条,鞭打土牛三下。柳条长24寸,寓意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之后,他把柳条交给下属和民众,让他们一路传下去,轮流鞭打。噼啪的鞭响,是春耕开始的信号。在这鞭打声中,土牛破碎了,泥土散落开来,露出藏在其中的的小土牛。牛角上的泥土洒在地里,能让土地丰收。牛身上的土放在家中,会使得今年养蚕兴旺。而牛眼的泥,据说放在药里调和了,能医治眼病。即便随手捞到的一把泥土,洒在牛栏里,也能让自家的牛膘肥体壮。

材料五:

(1) “材料五”所画场景反映的是哪一种习俗?你是如何看待这一习俗的?
(2) 你认为“节气”和“气节”有关系吗?请结合上述材料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考点】
材料探究;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20年,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5月5日,新型载人飞船试验船随“长征五号”B火箭成功首飞;7月23日,中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发射升空;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12月17日,探月工程“嫦娥五号”完成月表取样任务后顺利返回。成就取得的背后,新型举国体制功不可没。

举国体制,是在特定领域实现国家意志的一种特殊制度安排。世界主要创新大国在战略高技术领域都采取过集全国资源、举全国之力的做法。美国的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都是由政府组织完成的,体现了国家战略意图。而我国新型举国体制则强调发挥好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协同三者的作用,通过政府财政投入引导社会投入,由国家实验室、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共同完成相关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指出:“嫦娥五号”任务的圆满成功,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坚克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继续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大自主创新工作力度,再接再厉,为增进人类福祉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材料二)

“十三五”期间,我国不断强化基础研究的顶层设计,基础研究投入从2015年的71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335.6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首次达到6%。“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采取措施,增加我国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

为何要如此重视基础研究?               , 这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三次重大技术革命中均体现得非常明显。目前我国在一些关键领域面临的“卡脖子”的技术问题,根子就在于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可以说,今天我们对基础研究的投资就是在播撒未来社会发展的种子。

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基础研究的突破

主要标志

第一次技术革命

近代力学、热力学

蒸汽机的应用

第二次技术革命

电磁理论

电力的应用

第三次技术革命

相对论、量子力学

原子能、空间技术的应用

(材料三)

今年的政府报告再次提出,要在科技创新领域推行“揭榜挂帅”机制,以达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目的。“揭榜挂帅”就是把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英雄不论出身、资历,谁有能力完成目标,谁就来揭这个榜。也就是说,“揭榜挂帅”是一套为了攻坚克难而选贤任能的激励机制:“揭”的是需求之“榜”——聚焦待突破的重大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挂”的是能力之“帅”——无论是科研机构、企业还是高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只要有真本事,皆可出来一争高下。

除“揭榜挂帅”以外,各地为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进行了许多新尝试。北京市通过了《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对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给予奖励报酬及落户、住房等待遇;杭州市建立了“薪酬制”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破除了唯学历、唯职称等传统人才评价倾向;南京市发布了《南京市支持海外人才创新创业行动计划》,布局建设“海智湾”国际人才街区,发出了求贤若渴的强烈信号。

(1) 依据(材料一)的信息,我国于2020年在航天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不包括哪一项(   ) A. 新型载人飞船试验船随“长征五号”B火箭升空。 B. 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完成探测任务。 C. 正式开通“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D. “嫦娥五号”完成月表取样任务返回地球。
(2) 根据(材料二)和表1的信息,在(材料二)的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3) 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我国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所做出的努力主要有。(每空限10个字以内)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9年12月27日晚,由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我国首型5米芯级直径的大推力运载火箭——昵称“胖五”的长征五号此次复飞成功,将以其位居世界前列的运载能力,为中国航天的“超级2020”打下坚实基础。

2020年,我国将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择机发射“嫦娥五号”,实现月面无人采样返回,圆满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的总体规划目标。嫦娥五号任务需要将8吨多的嫦娥五号探测器直接送入地月转移轨道,而完成这一任务,必须由具有大运载能力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来完成。

2020年,我国将通过长征五号发射火星探测器,探测器发射后,大约需要经过7个月左右时间的飞行抵达火星。我国将于2021年实现火星软着陆,开展火星环绕探测和巡视探测。

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站预计在2022年左右建成,可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驻留,在轨运行10年,将向国际社会开放合作,提供全球共享的空间应用平台。作为执行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中发射空间站核心舱的主力火箭——长征五号B火箭预计在2020年迎来首秀,这也将加速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站建设的步伐。

(摘编自2019年12月27日人民网报道)

材料二  

空间站被称为航天员的“太空之家”,是科学研究的“太空实验室”。为早日建好新的空间站,进而实现载人探月、火星探测等更长远目标,无数中国航天人夙兴夜寐,殚精竭虑。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就是这一征途上的重要节点。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首飞成功,让中国人在太空安家变为可能。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空间站将成为人类在太空深处居住生活研究、勇攀科技高峰的又一个“家”。

如果把空间站比作一座房子,要想建得好,离不开牢固的材料。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使命,就是把主要建材运上太空。搭好房子,还要添置物件,2017年发射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就像快递小哥,负责运输各类补给。房子布置妥当后,需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通过载人飞船将航天员送进去“居住”。这三类火箭构成了我国空间站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实现“房子+物品+人”的愿景。所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全面验证了火箭总体和各系统方案设计的正确性、协调性。这也说明:建设空间站,我们有能力正式动工了。

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营体现着一个国家的航天综合实力,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从“一室一厅”的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到由3个舱体组成的“三室两厅还带储藏间”的未来空间站,“户型”升级记录着中国载人航天近30年的科技探索与追梦历程。从“装修”看,无论是让航天员实现更久在轨停留的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还是单翼翼展约30米、用以提供不间断供电电源系统的柔性太阳翼,都秉持着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高效的理念,展现了中国科技进步的丰硕成果。

(选自2020年6月1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实践再次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新的一年,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继续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努力在更多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广大科技人员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力争在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研究上取得更多突破,把科技创新的基石打得更深、筑得更牢。

(摘编自2020年1月6日《人民日报》)

(1) 以上三则材料内容各有侧重:材料一侧重对进行展望,材料二侧重介绍宇宙空间站对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意义,材料三侧重介绍的重要性。
(2)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具有极强运载能力的长征五号的复飞成功,为中国航天的“超级2020”打下了坚实基础。 B. 三则材料的语言风格各有特色:材料一准确严密,材料二形象生动,材料三则平实严谨。 C. 材料二中的画线句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主要功能。 D. 材料二按逻辑顺序说明了空间站的概念、建设方法、经济效益及其对中国航天的意义。
(3) 下列说法中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 我国将通过长征五号发射火星探测器,探测器发射后,抵达火星的时间大约为7个月。 B. 我国空间站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天宫一号、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构成。 C. 空间站的建设秉持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高效的理念,展现了中国科技进步的丰硕成果。 D. 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从根本上保障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成长,一定意义上就是在重演人类的发展史。我们的祖先通过劳动实现了人类文明的提升,由此我们每个人,特别是我们在儿童阶段的成长,都离不开劳动环节的淬炼。

②《朱子家训》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可见,古人讲究从细节培养生活自理的劳动习惯,从而保持身体和精神的基本健康。现在有的家长却不让孩子做家务或参加其他劳动,习惯大包大揽,目的是让孩子多点时间读书学习。其本意是爱孩子,然而,这却剥夺了孩子一个非常重要的全面“学以成人”的机会,家长这样的做法,并不一定能帮助孩子提升学业成绩,反而可能会让孩子在人格发展上出现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意识。我们必须谨记:尽管我们人类文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劳动仍然是我们“学以成人”的基础性活动。

③现代社会,劳动教育并不只是要锻炼体质,还要让儿童在劳动中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提高动手能力,这对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都有重要的影响。比如说,人类往往在劳动中创造美的世界,让儿童学习通过劳动创造美的世界,可以提升儿童的审美情趣。由于劳动教育关涉诸多方面的教育,因此必须系统、合理地加以推进。

(选自韩震《劳动是学以成人的基础》,有删改)

材料二:

①长沙市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数据显示:我市普通中学学生普遍具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86.79%的初中生和84.14%的高中生能正确认识劳动价值、尊重劳动、崇尚劳动;70.61%的初中生和72.38%的高中生热爱劳动;68.75%的初中生、76.97%高中生将“科学家、教师、医生、工程师、警察、军人”等吃苦耐劳、敬业奋斗的劳动者作为自己的未来的理想职业。

②调研也发现,学生劳动习惯有待加强。1.65%的初中生和1.69%的高中生表示在家中“从不”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26.66%的初中生和26.9%的高中生表示在家中“偶尔”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摘自《长沙发布“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评价指标”》)

材料三: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从《尚书》中的“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到《国语》中的“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再到《朱子治家格言》中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诸多古训格言都彰显了勤俭自持、耕读传家的中华传统美德。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这就要求劳动教育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相呼应,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创新劳动教育形式,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使新时代劳动教育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要求。劳动教育要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强健、美感的涵养,进一步彰显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综合育人价值。

(选自刘余莉《积极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儿童若缺少劳动,可能会在人格发展上出现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意识。 B. 对儿童而言,劳动教育必须系统,合理地加以推进,因为这会关涉到诸多方面的教育。 C. 长沙市普通中学学生中,把工程师作为自己未来理想职业的,初中生比高中生的比例高。 D. 材料一阐述了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材料三阐述了新时代如何积极开展劳动教育。
(2) 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说说新时代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应当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