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学的使命

       ①中国绵延几千年的文学,贯穿始终的,就是肩负建构民族精神之使命。传统文学以养护人心、培育人格见长,尤其高扬民族气节。古往今来,中国文学使命的履行,围绕这两个纬度进行。

       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华传统文化里,社会的治理与发展,离不开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文学对民族精神的建构,也正由此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智者歌其思”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比德”方式,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诗经》涉及玉的篇章多达30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中国文字中,与赞美有关的汉字,无论指涉人还是事,许多带有玉字偏旁,其用意都是肯定、赞美对象具有玉石般高洁的品质。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不与文学的建构要旨相契相合。

       ③与此相应,作为文论“开山的纲领”,“诗言志”在理论的源头处确立了文学的基本观念,赋予了文学建构的使命,其核心要素就是励志,尤其是言志者的自励:文学对人品的建构,首先体现为作者自身节操的砥砺。这一文学观念是在千百年积淀中形成的选择性“集体认同”。

       ④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不仅对个人品格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建构,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决不屈服,奋起反抗,保家卫国。值此期间,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相伴而生的诗篇,惊天地,泣鬼神。

       ⑤当代作品中,抗日题材电视连续剧《亮剑》继承文学塑造个人品格、建构民族意志的传统,倡导亮剑精神:面对强敌,一定要迎上前去亮剑、决战,哪怕倒在对手剑下,虽败犹荣。正是凭借这种精神,中国人民第一次获得鸦片战争以来抵御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⑥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建构,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发展到今天,其建构使命正面临变局,以往薄弱的物质基础已得到实质性改观。因此,文学在新世纪履行建构使命时,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应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文学大展身手,正当其时。

(1) 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古往今来,中国文学的使命。 B.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社会的治理与发展,离不开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 C. 中国文学,不仅对个人品格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精神 的建构,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D. 文学在新世纪履行建构使命时,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 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应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
(2) 阅读②〜③段,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对民族精神的建构,就是由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的,因为社会的治理与 发展,离不开个人品行的修养,正如古语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B. 汉字中带有玉字偏旁的字都是肯定、赞美对象具有玉石般高洁的品质的字,这种现 象可以证明《诗经》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比德”方式,塑造理想人格。 C. “诗言志”在理论的源头处确立了文学的基本观念,赋予了文学建构的使命,其核 心要素之核心就是言志者的自励。 D. 文学对人品的建构,首先在于作者自我砥砺节操。这一文学观念是在千百年积淀中 形成的选择性“集体认同”。因此典范人物高尚、坚定的人格都与文学的建构保持 高度一致。
(3) 阅读④〜⑥段,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建构,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体现在中华民族面临 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决不屈服,奋起反抗,保家卫国。 B. 正是凭借面对强敌,一定要迎上前去亮剑、决战的视死如归、百折不回的精神,中 国人民第一次获得鸦片战争以来抵御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C.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在号召我们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 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华美学精神。 D. 因为以往薄弱的物质基础已得到实质性改观,所以文学在新世纪的建构使命是:文 学与时代接轨,与时俱进,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中心论点;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现代文阅读

(一)外滩踩踏,除了追责还有什么重要

    上海外滩严重踩踏事故造成的震动贯穿了整个新年,它必将带动中国全社会的一系列反思。由于上海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出事地点又是象征这座城市精华的窗口,这起事故对国人的触动十分强烈。

    一个人去上海外滩这个著名的景点欣赏夜景“有可能被踩死”,中国的城市管理尚无法完全排除这一不可思议的可能性,无论我们多么生气、愤怒,这个低概率事件在新年到来之前的深夜突然成为事实。

    回过头看,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那个夜晚上海市有关当局工作的疏漏,如果它们因为制度原因或者临时性原因被侥幸堵上,或者现场群众对可能出事的警惕性早几分钟觉醒,那么悲剧就可能避免。

    这起特大事故必将导致追责,对此用不着怀疑。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搞清楚事情发生的那些“必然原因”,不能简单以为惩罚种种“偶然性因素”背后的责任人就是在解决问题。

    我们相信,如今不仅上海,全国各地对安全问题都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所有城市当局都知道如果发生恶性伤亡事故,将对官员们意味着什么。但严重事故还是不断发生,它们有着各自不尽相同的“偶然因素”。

    现在反思上海的那个晚上,只要在外滩采取增加警力、临时关闭地铁站等措施,就能控制住局面。但这种清晰只有往后看时才会有。往前看,我们仍将是迷惘的,下一个周末或节日,是不是该把所有人多的地方都加倍布置警力呢?除了上海,全国人多的地方是否都该采取加倍的临时措施呢?

    防患于未然比什么都重要,但预防不仅枯燥,而且昂贵,在不出事的时候,它未必能得到社会真实的支持。在上海踩踏之前要通过节日里正常的力量使用来排除掉那些致命的隐患,那么这个力量就需要有大幅增加。力量的增加会自动提升警惕性的密度和质量,当力量不足时,各种反思大多只能是“事后诸葛亮”。一个安全体系当然可以动员出非常态的警惕性,但社会安全取决于这个体系“松弛下来”的状态。

    我们都为上海外滩的踩踏事件震惊,但我们现在能相信未来这样的悲剧在中国永不发生吗?大概不能。我们愿意让中国的安全投入成倍增加吗?比如让上海、北京以及各地的警察数量都增加一倍以上,达到世界每10万人口拥有警察的平均数,还有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个人安全知识教育,所有旅游景点强制限制客流,更严格地执行防范火灾标准,火车汽车春运期间都严禁超员载客,等等,我们都很愿意吗?

这些全都要增加成本,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大概会犹豫,甚至直接反对。而如果不做这一切,我们就是在“纵容”下一次重大事故的发生。

    常言说智者千虑终有一失,要避免公共安全的这一失,除了加大当局的责任心,中国社会提高安全成本是必由之路。客观而言,中国各地政府问题重重,但对安全的警觉和责任心这些年都大幅提高,相对做得还是不错的,上海更不能说是其中差的。要让社会公共安全上一个新台阶,就不能只在鞭策政府上打转,我们必须做得更多。  

(摘自2014年1月4日《环球时报》社评,有删节)

【事件回顾】

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许,很多游客和市民聚集在上海外滩迎接新年,因进入和退出的人流对冲,致人摔倒,发生踩踏事故,事故共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

(1) 请概括文章的思想观点。

(2) 请从文中梳理出避免灾难提高社会公共安全的具体措施(不少于四条)。

(3) 下面的表述不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到例如上海外滩这样著名的景点去赏景,“有可能被踩死”,因为中国的城市管理力量还显薄弱,尚无法完全排除这一不可思议的可能性。 B. 反思上海的那个晚上,只要在外滩采取增加警力、临时关闭地铁站等措施,就能控制住局面,但这只能是“事后诸葛亮”。 C. 防灾不仅枯燥而且昂贵;那些排除致命隐患的力量可以提升警惕性的密度和质量;一个社会的公共秩序是否安全,就取决于安全体系,因为安全体系可以动员出非常态的警惕性。 D. 全国各地对安全问题都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社会公共安全有一些冷峻的客观规律。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面48小时,“嫦娥五号”都做了些啥

2020年11月24日凌晨,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12月日23时11分“嫦娥五号”成功落月,在之后的48小时内完成一系列工作,携月球“土特产”返回地球。

“挖土”

“嫦娥五号”的任务是采集约两公斤月球样品返回地球。自动采样是“嫦娥五号”任务的核心环节之一。探测器要经受住超过100摄氏度的月面高温考验,克服测控、光照、电源等方面的条件约束,实现多点、多样化自动采样。

科研人员为“嫦娥五号”精心设计了两种“挖土”模式:钻取和表取。钻取是通过空心钻杆的取芯机构、钻到月球表面两米以下深处,得到深层样品的层理信息;表取是采用机械臂末端固定铲挖型釆样器,进行表层和次表层月壤釆集。这两种方式互为备份。不仅可以提高采样的成功率和可靠性,还能够获得更为丰富的样品种类,为后续科学家研究月壤提供更多可靠的原始资料。

“打包”

月面是极高真空的环境,地球表面则包裹着大气层,当中有气体成分,还漂浮看各种固体颗粒。如果月球样品接触到大气中的这些物质、就会被污染,导致其科研价值大打折扣,为了将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样品在无人条件下进行“打包”,并且保证样品在返回地球的过程中不受污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10所研制出月球样品密封封装子系统。

封装过程采取“双管单袋”的钻进取芯方案。钻取到的月球样品,进入取芯菅后,取芯软袋拉绳随之上提,样品就被自动装进软袋里。软袋缠绕封装后,再放入初级封装装置内,同时,科技人员在地面实验室根据探测器传回来的数据,仿真采样区地理模型并全程模拟采样,为釆样决策和各环节操作提供重要依据。经过约19小时月面工作,“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完成自动采样,并按预定形式将样品封装保存在上升器携带的贮存装置中。

“升旗”

点火起飞前,“嫦娥五号”探测器还在月球上进行了一场神圣的“升旗仪式”,这是中国在月球表面首次实现国旗的“独立展示”。

月球环境不同于地球,普通旗帜无法在月球上使用。研制团队花费一年多时间进行选材,最后釆用某新型复合材料制造出一面薄薄的国旗。这面国旗重量只有1公斤,却能够抵御月表恶劣的环境,在正负150摄氏度的温差下仍能“保持本色”。

“起飞”

顺利完成月球样品采样封装后,上升器就要准备月面点火起飞,这是一个高难度科目。众所周知,运载火箭在地球起飞有一套完备的发射塔架系统,点火起飞位置经过精确测算,飞行轨道也是一遍遍计算好的。但月面起飞既没有一马平川的起飞地点,更没有成熟完备的发射塔架,着陆器就相当于上升器的发射塔架,托举着“嫦娥五姑娘”回家。上升器还要克服地月环境差异、发动机羽流导流空间受限等难题,而且起飞时它必须依靠航天器“自力更生”,实现起飞时自主定位、定姿。为确保上升器能够顺利起飞上升,“嫦娥”研制团队进行了大量的试验验证,并建立了一整套环环相扣的系统保证任务,为“嫦娥五号”胜利回家保驾护航。

2020年12月3日23时10分,“满载而归”的“嫦娀五号”上升器从月面起飞,实现了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起飞。

(选自中国新闻社,有删改)

(链接一)

“嫦娥五号”返回地球,一共带回1731克月球样品,主要为月壤。月壤是从月球固体岩石圈到太阳系空间的过渡带,包含着相关区域的大量信息。研究月壤,对于研究月球乃至地月系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月壤还含有丰富的资源,包括稀有气体、钛铁矿等,对月壤的精细研究,可提供月球资源开发利用前景的重要信息,为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月球资源对地球上的人类有潜在的开发价值,利用月壤在月球上就地生产建筑材料、铺设路面、生产氧气和水等,对于人类在月球上的长期居留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地球和月球之间运输费用十分昂贵,月壤资源的就地开发利用,可以大大降低经费投入。

(节选自新浪科技,有删改)

(链接二)

中国探月工程时间线回顾

2004年3月1日

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

2007年10月24日

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奔月,传回了首张月球表面图

2010年10月1日

“嫦娥二号”顺利发射,已圆满并超额完成各项既定任务

2013年12月14日

“嫦娥三号”和“玉兔一号”成功软着陆月球,成为37年内再次访问月球的人类使者,“嫦娥三号”至今仍保有一定工作能力,创造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纪录

2018年5月21日

“鹊桥号”出发,成为人类唯一地球/月球背后通信中继卫星

2019年1月3日

“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至今仍在工作

2020年11月17日

被称为“胖五”的“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完成技术区总装测试工作后,垂直转运至发射区,计划于11月下旬择机实施发射

(选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三)

“嫦娥五号”成功返回地球,标志着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是航天强囯建设征程中的重要里程碑。17年来,参与探月工程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大力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不断攀登新的科技高峰。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已经圆满收官,之后必然要进行登月和月球驻留工作研究。探索浩瀚宇宙是人类的共同梦想,我们要再接再厉,推进我国航天事业乃至多项科技事业创新发展,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为人类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

(节选自网络,有删改)

(1) 下列关于“中国探月工程”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嫦娥五号”在月球上完成“挖土”“打包”“升旗”等工作,上升器从月面起飞,实现了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起飞。 B. “嫦娥五号”带回地球的月壤,为研究月球和地月系的演化历史,以及开发利用月球资源提供了可靠的原始资料。 C. “嫦娥三号”“玉兔一号”和“嫦娥四号”“玉兔二号”,分别成功软着陆月球及其背面,它们至今仍然在工作着。 D. 从“嫦娥一号”奔月到“嫦娥五号”地外天体采样成功返回,中国探月工程的“绕、落、回”三步走已圆满收官。
(2) 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提高月面采样的成功率、可靠性和丰富性,科研人员设计了两种模式,采用表钻结合,多点、多样化自动采样方式“挖土”。 B. “嫦娥五号”上升器月面点火起飞是高难度科目,着陆器充当发射塔架,要克服地月环境差异、发动机羽流导流空间受限等难题。 C. 研究利用“嫦娥五号”带回地球的月壤资源生产建筑材料、铺设路面、生产氧气和水等,对于人类长期在月球上居住很有必要。 D. 中国参与探月工程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不断攀登新的科技高峰,先后完成了探月、登月和驻月研究工作,为造福人类作出了贡献。
(3) 有人评价:“嫦娥五号”探月工程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制造的能力和水平。请从材料中找出相关依据,分点概括。
(4) 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谈谈探月精神对你的启发。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到上王家

王培国

①春天,也许是世间最美的遇见。

②几年前我在上王家村住过一阵子。记得初次踏进这个村子时,一场铺天盖地的茫茫春雪在前夜悄然降临。翌日雪霁,银装素裹的山野、村庄,在明媚的晨曦中缓缓苏醒,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一缕缕青蓝的炊烟在覆盖着白雪的屋顶上袅袅浮动,仿佛整座村庄也在晨曦中上升。群山如波浪起伏,白茫茫的雪地五彩斑斓,光芒四射,炫得人睁不开眼睛——心里不由得惊叹:好一座白雪山庄。

③日日在山间小路上行走,走村穿巷,与这里的村民日渐熟络,被东家拉着手,叫去喝茶;西家拽着衣袖,请去吃一顿家常饭。有一日傍晚,我无意间走进一户人家,这家只有一位老人守着简陋破败的老屋独居。老人年纪将近七十,儿子出门一去不返,失去了联系。我进门见他木木地坐于屋檐下。听到我的脚步声,他抬眼望了半天忽认出了我,赶忙从一只小木墩上起身,喊一声:王干事。双手有些抖抖索索,显然我的突然出现令他感到意外,不知所措。村人对老人的议论我耳闻不少,说老人性格古怪,与村里许多人合不来。老人请我进屋,我环顾左右,他的泥坯房子昏暗逼仄,一扇木格窗户,糊着窗纸,烟熏火燎,犹如涂了沥青,已难透进半缕光线了。屋内只有一张木桌,一盘土炕,一支长条凳上堆码着几只麻袋,四壁漆黑,俨然是一个黑不溜秋的窑洞。回头再环视屋外的院子,去冬的残枝败叶还在院墙根下凌乱地堆积,破败的屋檐下一张簸箕大的蛛网在风中颤抖。我忽觉心里难过,后背发凉,仿佛这个小小的院落成了上王家的一处“孤岛”,这里仿佛堆积着整个春天都无法消融的寒冷。

④今年的春天,冰雪经不住几日暖阳,转眼便融化为一股股春水,冰冻的每一寸泥土变得松软、湿润。地气渐热,冬眠的草根醒了,种子们发芽,张开了翅膀,上王家的每一处山野转眼就绿了。

⑤老人找到我在乡政府的办公室,我起身给他沏了一杯热茶。他问我这里有没有过期的报纸,村里要给他粉刷墙壁,他自己得准备点什么。“有啊,多着哩!”我从椅子上弹跳起来,兴冲冲地将办公桌抽屉的报纸,一股脑儿搜罗出来。我想起自己明日正好要到村上办事儿,便让老人回家等我明天把报纸送上门。老人一听,连连点头,说好好好……

⑥次日上午,我如约而至,几个小伙子已经在老人的小院里忙活着。阳光满满地铺在廊檐下的脚地,小院之前的狼藉景象不见了。我也加入了他们,一边干着活儿,一边随意地拉着家常。不知不觉太阳已移出窗子,可是,屋子里并没有因此昏暗下来,而是一点点地变得亮堂起来。明亮的光线映亮了老人的脸膛,他的神情像乌云密布的天空终于透出一缕缕明媚的阳光。他欢喜地扶墙瞅视着,或许,好久,好久都没有这样开心过了。

⑦不知何时老人悄悄地拾掇柴火续旺了火炉子,屋内渐渐暖了起来。他在炉盘上烤了几个洋芋,不多时,便散发出浓浓的焦香味儿,弥漫了小屋。我们津津有味地享用这顿洋芋美餐时,红红的火光摇曳着,老人脸上绽开了笑纹说:“这火真好。”他与我聊了许多,说精准扶贫后,比起过去,现在的生活好得多哩……

⑧老人忽然记起了什么,起身走出屋门,不一会儿,只听啁啁啾啾一片,小鸡儿满院子撒欢儿疯跑。老人站在小院中央,手里抛撒着谷粒……小院里欢腾起来。老人沐浴在明晃晃的阳光里像一棵枯树忽然抽出了满身的绿色枝丫,我觉得属于老人的春天终于来了……

⑨走出老人的家门,一株杏树在不远处哗然绽放,千万朵杏花嫣然笑语,清芬随风流荡……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用“我”的见闻串连起文章的人物和事件。 B. 第②段描写村庄的环境,营造了美的意境,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C. 文中老人不愿主动与人交流,导致他性格古怪,境况凄惨,精神颓废。 D. 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2) 根据选文内容,将下表①~⑤空格填写完整。

时间

老人的家

老人的神情

“我”的心情

几年前

昏暗寒冷

今年春天

(3)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国上下都在努力奋斗。假设班里建档立卡贫困生小丽同学因遇到学习上的困难而产生辍学的念头,你会用哪些方法帮助她呢?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