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往今来,人们对英雄的歌颂与膜拜从未停止。文学与艺术中都有他们的身影。小圳从网上下载了三份有关英雄的材料,请你仔细阅读,完成问题。

材料一:

文人没有情怀,武将没有精神,科学家没有国家信仰,哪里还有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家国情怀,是国家民族屹立不败的精神皈依,它具有“四位一体”性——认同、归属、责任和使命相融共生。歌曲《国家》中“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言简意赅地诠释出国与家的关系。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自古以来便以诗歌形式深深扎根在每一个国人内心深处。舍身为国从古有,不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心念祖国。神游诗词间,胸怀社稷情。

唐代边塞诗,将家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戴叔伦《塞上曲二首》:“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愿将此身报效国家,又何须活着回来呢?这真是视死如归的泣血之语。

宋代更有保家卫国的凌云壮志,显示了无数仁人志士慷慨悲壮的英雄品格。南宋岳飞耳熟能详的《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在国家危亡之际,岳飞不计个人荣辱,力挽狂澜,成为中华民族英雄的象征。

元明清三代,表达家国情怀的诗歌更不乏名篇。戚继光“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将一腔热血,尽化繁霜,愿染河山灿烂。明末,李自成、清军相继入京,年仅14岁的夏完淳随父起兵反清。夏完淳家国情怀的吐露,最感人的是《狱中上母书》。信札中对家中“哀哀八口,何以为生”的牵恋和“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的国家忠贞,令人动容。清代诗人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其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剖白救国心迹。辛亥先烈徐锡麟的《出塞》:“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他勇敢地喊出,爱国的热血好男儿,只知在战场上为国捐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振兴中华”“天下为公”,这是孙中山先生对未来中国的殷殷期许和心间图景。家国情怀,是每一个中国人从内心里深深爱着自己的家庭、国家和人民,希望中华民族繁荣富强,面对国家召唤敢于奉献自己的所有。

(付秀宏 《 人民周刊·诗歌中的家国情怀 》(2021年第1期 有删节)

材料二:

在全国各地电影院开始营业后,万众期待的战争电影《八佰》于8月2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电影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八百壮士留守四行仓库,顽强抗战四天四夜,坚守上海最后防线的故事。影片以国民革命军524团以及沿途收拢的各路逃兵,散兵的视角讲述了“八百壮士”抱定为国捐躯的决心,以弹丸之地抗击日本侵略者,激战四昼夜,打退敌人十余次疯狂进攻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影片上映至今,观看过电影的观众无不为“八百壮士”英勇的战斗事迹,豪壮的爱国气节所振奋,小编在观影过程中也是数度流下热泪,被壮士们无畏的爱国精神感动。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希望的民族,更不能忘记英雄!可以说,我们现在享受到的一切美好生活,都离不开英雄的无私奉献和舍身忘我,而他们的精神更是感召更多英雄的出现,是激励一个国家和民族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然而,在如今的网络时代,一些无良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毫无底线,打着言论自由、还原历史的旗号,对革命先烈进行恶搞、调侃、甚至侮辱。

(节选自《鄂温克检察报》 2020/9/12,有删节)

材料三:

钟南山这个名字,曾和“非典”连在一起。那一年,他担任广东省防治非典型肺炎医疗专家组组长,一下被推上“非典”战场的最前沿。当时,官方将“非典”病原确定为衣原体,称“非典”已经得到控制,是他站出来揭开真相:“衣原体很容易治疗,我试过治疗了,根本没有用。病情还在扩展,连医护人员都被感染了,怎么能说是控制了?”两 个月后,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引起“非典”的病原体是冠状病毒的变种。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又是他,首先披露十几名医务人员被感染,病毒存在人传人的现象。

“人最可贵的是讲心里话,心里话不一定都是对的,你拿出来批判也没关系,只要能够启发大家思考就达到目的了,”钟南山一生铿锵刚直,不相信盲目的传言,不屈从所谓权威,只相信实践和时间检验过的真理。这样一个刚的猛士,心底却藏着极致的温柔。

鲁迅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节选自微信公众号“斜杠先生”,有删节)

(1)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 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3) 请结合上述材料内容,概括可称为“中国脊梁”的特点。
(4) 正好学校要举行一个“我眼中的脊梁”大型宣传活动,组委会邀请你推荐一个配得上“中国脊梁”的人物及事迹。并请你阐述他被选的理由。
【考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思想倾向; 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月亮是个会撒谎的孩子

陈晓辉

    ①那个微凉的午后,我正在家里准备着第二天的出差行李,门铃突然响了,邮递员将一封普通的信件递到我手中,然后转身离去。

    ②拆开信封一看,里面有两张信纸,一张上面只是写着零星的几个不规则的字——老师,我想做您的学生。另一张是密密麻麻的成人字迹,意思是他的孩子先天性弱视,只能艰难地看见很近很近的事物,因此在学校里常被同学们嘲笑和捉弄,孩子虽小,但懂事,受了委屈不说,只是一个人偷偷哭泣。家长为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便让她退学在家了,可孩子实在喜欢读书,于是,家长经别人介绍,给我写了这封信,请求我能单独为她辅导功课。

    ③看着那些雀跃在泛黄信件上的深情字句,再看看孩子那稚嫩的字迹,我似乎看见家长那期盼的目光和孩子趴在桌上,头努力低着,一字一字在信件上写字的情景。心被濡湿,倏然难过起来,难以言表。我拿出手机,拨打信件上留下来的电话号码,允诺免费给他孩子复习功课,直到她重新上学为止。电话那头,是家长的万般恩谢。

    ④一个春意盎然的周末,我见到了我的这位学生——一个非常拘谨而有礼貌的女孩子。扎着两个马尾辫,穿着整齐干净的衣服,笑起来,脸颊两边露出两个浅浅的酒窝。也许因为知道自己视力不好,总是微微低着头,似乎有些自卑。

    ⑤第一次见面,我没有直接给她补习功课,而是给她讲了许多童话故事,如《大灰狼与小白兔》《国王与大臣》《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等等,以此来增进我与她之间的感情,好进一步了解她。她听得非常认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一副兴趣盎然的样子。时光飞逝,一个小时似乎瞬间而过,离开前,我给她拟了一道测试题:让她从前面的几个故事里,随意抽取一个关键词,然后简单地造个句子。她选择了“撒谎”一词,然后思考了两分多钟,一字一顿地说出了她造的句子——“月亮,是一个会撒谎的孩子。”说完,她捂着自己的小手,似乎非常期待我的肯定。

    ⑥这一句话,确实是我所未想到的,把月亮比拟成孩子,可以。可是为什么会“撒谎”?句子应该还不完整啊。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于是沉默了会儿说:“再认真想想噢,老师下次上课来告诉你答案。”

    ⑦走在回去的路上,脑子里反复回想着刚才的那一幕——在离开的时候,我似乎见到了那浅淌在她眼角的泪。想到眼泪,我恍然大悟:对啊,她是个视弱的孩子,只能非常艰难地看见眼前的景物,而月亮,或圆或缺,她又怎能知晓?于她而言,她只能从书本上或别人口中知道月亮的形状,有人说它像一艘弯弯的船,而有人却告诉她那是圆圆的满月。既然她从未看过月亮,而月亮却又无端变化,她便自然觉得它就是一个会撒谎的孩子。如此想着,我自责不已,她的造句是想让我这位老师告诉她在她心中困惑已久的确切答案,而我的回答,却如一阵冰冷的风,让她原本生机勃勃的春天迎来阴霾寒冷的冬日。

    ⑧第二日在学校上课,我拿她的造句“月亮是个会撒谎的孩子”问学生们是否正确,几乎是一大半的学生都否定了这个句子。可当我将女孩的故事陈述给他们听时,那些幼小善良的心灵一下子便被感动填满,千般万般要求我带他们去见这位女孩子。

    ⑨当我们40多位学生排成一排,依次出现在女孩家里,并说着“月亮是个会撒谎的孩子”的造句真美时,女孩愣住了,然后冲上来,抱住我,哭了。她说:“从来没有人对我这么好。”最后学生们和她相拥在一起,强烈要求女孩跟他们一同到我们的学校上学读书,做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女孩允诺了,那是她第一次,抬起头,正视我们。那浅浅的酒窝里,绽放出一朵灿烂的自信之花。

    ⑩数日后,我收到了女孩家长的来信,信的结尾这样写着:“孩子从未见过月亮,也看不见,但是,老师您却在她心中勾勒出一轮美丽的月亮。相信,那皎洁的月光,会让她走出迷惘、困惑与自卑……”

    ⑪读完信,心中徜徉着一种温暖的幸福感。是啊,月亮是个会撒谎的孩子,这是我听过的世上最动人的句子。

 (选自《教师博览》,略有改动)

(1) 为什么在小女孩眼中,“月亮是个会撒谎的孩子”?

(2) 小女孩和“我”素不相识,却为什么那么渴望成为“我”的学生?

(3) “我”第一次和女孩见面没有直接补习功课,而是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增进两人之间的感情,最后抽出故事中的一个词让学生造句。这种办法好不好?为什么?

(4) 小女孩在以前的学校被同学们嘲笑,以致退学,却被“我”的40多个学生热烈欢迎。试分析一下学生们持有不同态度的原因。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现代文阅读

不被大风吹倒:致全国青年朋友的一封信

亲爱的青年朋友:

节日快乐!

我看到了你们在我公众号的留言中提出的问题。人生难免遇到艰难时刻,这确实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我无法告诉你们一个适合所有人的标准答案,但可以与你们分享一个小故事。

小的时候,我跟着爷爷去荒草甸子割草。归程时,天色太变,仿佛有一根飞速旋转的黑色圆柱,向我们逼过来,并伴随着沉闷如雷鸣的声音。我惊问爷爷:“那是什么?”

爷爷淡淡地说:“风,使劲拉车吧,孩子。”

风越来越大,我们车上的草被刮扬到天上去。我被风刮倒在地,双手死死抓住两丛根系很深的牛筋草,才没被风刮走。我看到: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在颤抖,小褂子被风撕破,只剩两个袖子挂在肩上。爷爷与大风对抗着,车子未能前进,但也没倒退半步。

大风过去了,爷爷还保持着这姿势,仿佛一尊雕塑。许久之后,他才慢慢地直起腰,他的手指蜷曲着不能伸直了。

爷爷与狂风对峙的模样,永远印刻在我的脑海里。风来时,爷爷没有躲避,尽管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刮得只剩下一棵,但我觉得我们是胜利者。

我的故事是老生常谈,不一定能让你们感兴趣,但因为这是我的亲身经历,所以还是讲给你们听,但愿能给你们带来一点启发。

莫言

2022年05月03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1) 莫言写这封信是为了回答青年朋友提出的什么问题?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来。
(2) 好的故事常常发人深省,使人读有所思,读有所获。阅读上文,你获得的最深感悟是什么?请以此为观点,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

写作提示:①观点要明确;②论证要合乎逻辑;③不少于100字。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内容,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中国人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在人名用字中,代表植物、动物、山水、天气现象等的汉字大量出现:人们通过取梅、兰、松、竹及与之相关的字以比德,通过取虹、霓、云、霞及与之相关的字以状女子的容貌,通过取山、水、林、泉及与之相关的字以表达人在自然之中的怡然自得。这一切,与中国古典艺术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法是完全相通的。中国人崇尚儒家的道德伦理观,于是孝、慈、谦、恭、敬、义、善、正、慎等字在历代汉语人名中被大量使用,汉语人名中的常用字尧、唐、佑、泰、韶、顺、康等,则表达了民众对清明政治的期待。娟、倩、娴、淑、静、婉、惠等字在女性名字中大量出现,鸿、儒、明、谦、智、斌、毅等字在男性名字中大量出现,表明中华传统文化为男、女两种性别设定的不同的审美标准。中国人强烈的家族观念和爱国情感,士大夫心忧天下的情怀以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格追求,在类似梦家、国栋、怀玉、振邦、则臣、鹏举这样的常用名中,得到了很好的表达。

(摘自《人民论坛》2022年11月1日,作者:泓峻)

【材料二】

根据周礼,古人有“名”,在成人礼之际也会由长辈再取一个“字”。《礼记·曲礼》:“男子二十,冠而字。”字是对名的解释或补充。字的出现,也是对名的一种敬畏。日常生活中,不论是长辈,还是平辈,一般都不会直呼他人之名,而是要称呼“字”。古人的名和字是有联系的,或者意义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和明同义,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美玉,意义相同;或者名与字的意义相反,比如韩愈字退之,愈和退是反义,等等。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已不再局限于名、字的使用,而发展出了“号”。号在古代本是氏族的标志之一,经过发展,成为上到王朝、统治者所拥有的国号、帝号、谥号、庙号、封号,还有民间老百姓的自号、他号、外号、绰号等。其中,绰号在古代民间非常流行,比如《水浒传》就根据小说人物的性格、武艺、长相、出生、本领、品性等,为他们都起了绰号,“玉麒麟”卢俊义、“豹子头”林冲、“大刀”关胜、“小李广”花荣,等等。另外,唐宋以后,自号在文人之中非常流行,比如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苏轼自号“东坡居士”、王阳明自号“阳明子”,等等。

(摘自《人民论坛》2022年11月1日,作者:姜海军)

(1) 浏览报刊要善于比较。请说说以上两则材料分别侧重阐述什么内容。
(2) 浏览报刊要联系生活。请为自己未来的孩子取一个名字并说明理由。
现代文阅读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