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和小语、小文一起利用网络,查阅了与主题相关的一些资料。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动见证。它彰显出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以及对宇宙认知的独特性。中国古代文献很早就有了关于“节气”的记载。春秋时期的文献就已提出“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名称。它们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到了后来的《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公元前104 年,由邓平等人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这样,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人们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黄道平面轨道图

(材料二)

谷雨的天气最主要的特点是多雨,这有利于谷物生长。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田中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古人说“雨生百谷”,谷雨时节的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谷雨”一般预示着降雨增加,但并不是指“谷雨”这天下雨,而是指在“谷雨”节气前后,降雨概率较大。

谷雨时节天气转温,人们的室外活动增加。北方地区的桃花、杏花等开放;杨絮、柳絮四处飞扬。而南方地区,“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了。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南方有谷雨摘茶习俗。

(材料三)

或许有人会产生这样的质疑,现在我们还有必要去关注“二十四节气”吗?其实,这样的质疑不无道理。毕竟,在没有钟表、没有日历甚至连沙漏也没有的情况下,古人只能依赖“二十四节气”来掌握时间、记录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提示冷暖等。而现如今科技那么发达,对于那些早已远离土地、每天依靠天气预报来穿衣戴帽的人们,“二十四节气”或许并不能发挥多少作用。既然功效不大,那么“二十四节气”岂不是只能当作摆设的古董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应当看到,比“二十四节气”本身更为重要的,是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比如,很多节气与众多民俗相依相融,立春和春节、惊蛰与“龙抬头”、春分和社日、夏至跟端午节、秋分与中秋节等都有着直接的内在关系;清明节,除了讲究禁火、扫墓外,还有踏青、插柳、荡秋千等习俗;再如冬至也叫“冬节”,很多地方的人们除了祭祀祖先外,还会穿上新衣,全家团聚,置酒备筵,以示庆贺。这些活动几千年来一直延续不绝。

(1) 根据(材料一)文字内容,简要说明“黄道平面轨道图”中八个节气点的命名依据。
(2) 阅读(材料二),你发现以下活动不适合在谷雨节气开展的一项是(   ) A. 小语把外套全都收纳起来,准备过夏天了。 B. 小语每次出门都记得带上雨伞,防止雨水突袭。 C. 周末时间,小语约上你和小文一起去户外赏花。 D. 小语采摘了一些新茶,留着给爸爸喝了清火、明目。
(3) 面对他人的质疑,小语总是慌乱,不能有条理地沉着应对。请你运用从(材料三)的议论思路中得到的启发,给小语一些面对他人质疑时如何应对的建议。
(4) 请你根据(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内容,参考(材料三)第二段,再为(材料三)续写一段文字。
【考点】
根据语境补写句子;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我们常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其实,换个视角思考,走路者和路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②走什么样的路,不仅仅是一种选择,也体现为人对道路环境的理解和认同。可以说,在选择道路的同时,个体也将自身融入环境,就能成为道路风景的一部分。

③生活中,时常会遇到许多美好的事物,但往往只能“取一瓢饮”。走好人生之路,也必须自觉抵抗歧路的诱惑,专注走好内心认定的那条道。据说有人曾问米开朗琪罗创作经典雕像《大卫》的秘诀,得到了这样的回答:“很简单,把所有不是大卫的大理石都去除,大卫就诞生了。”看清自己“想要的那块石头”,扭住目标,踏实笃行,我们才不会在前行的道路上迷茫焦虑、逡巡不前。

    ④俗话说,“一样米养百样人”。有时候,即便选准了前进的道路,处身于同样的环境,但不同的人也会葆有相异的心态。譬如,有的人一开始激情充沛,可一旦遇到麻烦、挫折,就开始变得萎靡、消沉。他们被问题难住、被困难吓倒,甚至认为奋斗无用,索性选择后退或绕路。其实,人生没有捷径可走,坚持是一种可贵的力量。回望过去,谷文昌以人生一粒种,换来“漫山木麻黄”;杨善洲退休又钻山沟沟,20余年绿荒山。成功的路上其实并不拥挤,事实证明,那些坚持朝着理想与目标积极进取、久久为功者,终能实现人生价值。

    ⑤相对来说,平坦、起伏较小的道路,的确比较好走。但正是这样的路,反而容易让人对潜存的风险放松警惕。正如古人所说,“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启示我们,无论生活、事业是否一帆风顺,都有必要提醒自己,多总结经验、教训,注重培养打逆风球、啃硬骨头的能力。当心智足够成熟、能力足够强大,我们就能从容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把生活过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⑥一位作家曾写道:“老马识途,仅是一方面;‘途’也在塑造途中的老马,从姿态到个性。”从这个意义上讲,       。“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不断校正行进姿态,将行路体验、路人经验转化为行稳致远的持续动力,那么即便人生道路再迢遥、再崎岖,我们也能保持坚定、执着的前进姿态,抵达心中的远方。

(作者:何冠军  有删改)

(1) 从全文来看,走好人生的路需要做到三个方面:。(每个方面不超10个字)
(2) 根据上下文论证的内容,在第⑥段横线处填写句子,最恰当的是(

(甲)路是人走出来的,人其实也是路“走”出来的

(乙)人是路“走”出来的,路其实也是人走出来的

(3) 下面的语句哪一句有助于你理解文章的内容?请简要说明理由。

①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选自《论语》)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最是凡人善举动人心》,完成下面小题。

最是凡人善举动人心

①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凡人善举最动人心。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既遭遇了疫情、汛情的严峻考验,也感受到了凡人善举的强大正能量。“中国网事·感动2020”年度十位(组)获奖人物就是凡人善举的典型代表,他们就像人海中的“一滴水”,____。

②凡人善举因大爱动人心。辽宁省新民市梁山镇41岁的大货司机孙刚,面对起火的大货车,选择冲进驾驶室,一路鸣笛,把“火车”开出5公里,确认旁边没人后,才跳车逃生;岭俊救援队的队长李俊岭面对疫情肆虐,选择从唐山遵化去武汉,开始40多天的志愿服务……面对国之难、民之唤,这些平凡人心存大爱,把个人安危放在一旁,把他人健康安全前置,用逆行的无悔选择迎战危难,成为凝聚战斗力、传播正能量的平民英雄,令人崇敬、温暖人心。

③凡人善举因坚守动人心。有这么一些人,他们用几十年的时间默默做着惠及他人的好事。万佐成和熊庚香夫妇17年为癌症患者免费提供炊具和调味品,用一间“抗癌厨房”点燃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念……这是平凡人的坚守,亦是社会文明的火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点亮了未来的希望,激励更广大民众坚守岗位、无私奉献。

④凡人善举因信念动人心。信念深藏于内心,也最能拨动心弦。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23岁石岩寺村驻村干部刘海川变身“宣传员”“销售员”“快递员”,帮助村民销售滞销草莓4020斤;毕业大学生张海鑫到西藏追逐“高原梦”,教贫困群众如何做微商……这就是信念的力量,也是所有贫困人口脱贫的希望所在。面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些平凡人的信念贡献巨大、感人至深。

⑤善良的人,不必顶天立地,却又自有力量;温暖的事,不必惊天动地,却总感动人心。每一个人都是平凡人,每一个人也都可以成为平民英雄。十大感动2020年度人物用大爱、坚守和信念拨动了我们的心弦,我们当把感动转化为行动,心存大爱、甘于坚守、树牢信念,让温暖传递,让文明传播,如此方能汇聚更强社会正能量,让文明新风尚蔚然成风、沁润心田。

选自《人民日报 》

(1) 根据你对全文论证内容的理解,结合上下文,用“虽然……但是……”在第一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2) 阅读全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甲)第②段列举孙刚、李俊岭等人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意在证明“凡人善举因大爱动人心”。

(乙)第③段先提出观点,接着列举万佐成和熊庚香的事例来证明长期做好事之难,最后强调平凡人的坚守为社会带来希望。

(丙)第⑤段提出号召,指出我们心存大爱、甘于坚守、树牢信念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3) 请你判断下面这则链接材料放到文章中哪一段最合适,并结合文章简要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链接材料)

张桂梅是一位人民教师。从1990年成为教师的那一刻起,张桂梅45年如一日献身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带给了山区孩子无限的希望与梦想。如今已经62岁的她一身病痛却仍然坚定前行。这份对教育事业浓到化不开的爱,这份对贫困学生割舍不下的牵挂,无疑是这个时代里最美的风景。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农历与阴历不是一回事

    农历与阴历都是中国现存的纪年历法。在许多场合,不少人将二者混为一谈,认为农历就是阴历,阴历就是农历。其实,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区别如下:

    首先,_______________。中国的农历把日月合朔的时刻所在日期定为月首,即初一。唐朝以前采用“平朔”,唐初以来,改用“定朔”,即初一固定在真正的朔日,当天晚上肯定没有“月亮”。

    回历纪年所用的阴历的月首按教规以新月始生为朔,即在日月合朔以后,相当于农历的初二或初三,当天晚上可见到“新月”。

    其次,两者的“年”有区别。中国的农历由于选用了恰当的“置闰”原则,使平均历年长度的近似值等于回归年的长度(365.2422日)。因而,农历的“年”与阳历的“年”基本同步。

    但回历纪年中阴历的“年”只有12个阴历月的简单积累,其长度为29.5×12=354天,和阳历“年”之间有着约11日的差异。因而,长度积累后,月份和寒暑往来会出现颠倒现象。农历的新年一般在冬季,而阴历的新年则可能在暑期到来。

    总之,中国的农历比阴历所包括的地理意义要丰富得多,是一种阴阳历,与阴历之间是有一定差别的。

    中国的农历由于能够反映寒暑往来和月相的盈亏变化,因而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普遍适用,而且特别适合中国的国情,因此在中国及东南亚华人聚居地得到广泛使用。

(1)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唐初以来,中国的农历改用“定朔”,即初一固定在真正的朔日。 B. 农历的新年一般在冬季,而阴历的新年则可能在暑期到来。 C. 中国的农历是一种阴阳历,与阴历之间是有一定差别的。 D. 农历与阴历都是中国现存的纪年历法,在中国及东南亚华人聚居地得到广泛使用。
(2) 为选文第二段的空缺处补写恰当的句子。
(3) 按照中国的农历纪年历法,月份和寒暑往来会不会出现颠倒现象?根据选文说明理由。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