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无疆之美

王兆贵

①央视春晚,有个节目叫《对弈》。舞台就是棋盘,演员就是棋子,两个峨冠博带的人,端坐在舞台后端高台上象征性地下棋。他们每投下一枚棋子,演员们相应地跃动起舞。整个节目刚柔并济,气势恢宏,在声光电技术的投射下,既有古风遗韵又有时尚元素,显得波诡云谲,如梦如幻。从艺术表现形式上看,既像舞蹈又像武术,或者说既不是舞蹈也不是武术。电视左下方的字幕上,亮出来的名称是“舞·武”。报幕时,主持人用了一个流行词汇叫“混搭”。

②混搭最初用于服饰,是时尚界的一个专用名词,英文原词为Mix and Match,意思是将不同风格、不同材质、不同身价的东西,按照个人口味拼凑在一起,混合搭配出完全个性化的风格。为让观众便捷地了解《对弈》的表现形式,借用“混搭”一词来表述并无不妥,但从文化艺术概念上说,这样的表现形式并非混搭。

③我们知道,竞技场上搏斗靠的是真功夫。当它走进健身场所,演化为武术套路,其实用性就不再是格斗;当它搬上了舞台,又演化为艺术表演,可看性也随之增强,这就是所谓的“舞武”。而“舞武”这种文化艺术样式,并非始自今日,而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以术道并重为特点创造出来并逐渐演变而成的一种表演艺术。司马迁笔下的项庄舞剑和杜甫描述的公孙大娘舞剑器,也都是以舞蹈形式来表现武术的。“舞武”以舞蹈的节律和美感演绎武术的气韵,以武术的招式和功法充实舞蹈的语汇,舞蹈与武术融化为一体,相得益彰,兼具双重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

④由此可知,“舞武”这种艺术样式,既非移植和嫁接而成,亦非拼凑和混搭所就,而是两种艺术的化合和再造,其本质仍然是舞蹈而不是武术。云门舞集从书法艺术中汲取灵感,创作演出的经典舞蹈《行草》,让我们耳目一新。墨色衣着的舞者将身体化为毛笔舞动,挥洒出酣畅淋漓的行草,媒体将其称作“墨•舞”。虽然墨字当前,欣赏演出的人都不会把它看作是书法表演,而仍然把它看作是舞蹈。这种舞蹈样式,靠的同样是化合再造的功夫,而并非混搭。

⑤各门类文化艺术自成熟后,就开始了从有界到无疆的嬗变。【甲】与古典艺术相比较而言,现代艺术最大的不同是开放性和融通性。它在纵向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地横向延伸,伸出开放的触角,吸纳姊妹艺术的营养,以丰富自己,变化自己。【乙】我们把眼光再放宽一些就会发现,在当今文化体育的舞台上,随着智能化、数字化创意的广泛应用,各门类艺术之间已了无边界,相互吸纳的现象相当普遍。【丙】

⑥我们在欣赏舞蹈、武术、体操、杂技等表演艺术时,已能够明显地看到它们之间相互借鉴和渗透的痕迹,可以说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但是,不论是你吸纳了我,还是我吸纳了你,都不会是简单的混搭和拼凑,而是化合基础上的创新和再造。我中有你,依然是我;你中有我,依然是你。就像吃百家奶长大的孩子还是自家的孩子,吃牛奶、羊奶的人不会变成牛羊一样,吸收的养分变了,自己的基因没有变。

(选自2021年1月1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 针对各门类艺术相互借鉴和渗透这一文化现象,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 如果用“我中有你,依然是我”来评价经典舞蹈《行草》,那么这一评语的含义是什么?
(3) 请将以下三则材料放在第⑤段相应的位置。(只需填材料前的字母)

甲处应放(     )句;乙处应放(     )句;丙处应放(  )句。

A.如摄影艺术:不论是在构思还是构图上,都在向美术靠扰,有些创意独到的摄影作品,看上去就是一幅写意画。

B.如杂技与体育:杂技中原本靠身体技巧完成的高难度动作,经过多年的演变,已更多地

吸纳了体操、武术、舞蹈及音乐元素;同样,体育中的自由体操、艺术体操、花样游泳、花

样滑冰等项目,也融入了舞蹈、杂技、武术及音乐元素。

C.如书法与绘画:书法借助美术中的形象性元素,能挥洒得像一幅画;绘画吸收书法的技

巧,能体现出书法一样流畅的线条。

(4) 列入体育中考项目的“武术操”,为什么不是武术和“节拍体操”的混搭,而是“节拍体操”?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述。
【考点】
根据语境补写句子;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中心论点;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我们常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其实,换个视角思考,走路者和路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②走什么样的路,不仅仅是一种选择,也体现为人对道路环境的理解和认同。可以说,在选择道路的同时,个体也将自身融入环境,就能成为道路风景的一部分。

③生活中,时常会遇到许多美好的事物,但往往只能“取一瓢饮”。走好人生之路,也必须自觉抵抗歧路的诱惑,专注走好内心认定的那条道。据说有人曾问米开朗琪罗创作经典雕像《大卫》的秘诀,得到了这样的回答:“很简单,把所有不是大卫的大理石都去除,大卫就诞生了。”看清自己“想要的那块石头”,扭住目标,踏实笃行,我们才不会在前行的道路上迷茫焦虑、逡巡不前。

    ④俗话说,“一样米养百样人”。有时候,即便选准了前进的道路,处身于同样的环境,但不同的人也会葆有相异的心态。譬如,有的人一开始激情充沛,可一旦遇到麻烦、挫折,就开始变得萎靡、消沉。他们被问题难住、被困难吓倒,甚至认为奋斗无用,索性选择后退或绕路。其实,人生没有捷径可走,坚持是一种可贵的力量。回望过去,谷文昌以人生一粒种,换来“漫山木麻黄”;杨善洲退休又钻山沟沟,20余年绿荒山。成功的路上其实并不拥挤,事实证明,那些坚持朝着理想与目标积极进取、久久为功者,终能实现人生价值。

    ⑤相对来说,平坦、起伏较小的道路,的确比较好走。但正是这样的路,反而容易让人对潜存的风险放松警惕。正如古人所说,“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启示我们,无论生活、事业是否一帆风顺,都有必要提醒自己,多总结经验、教训,注重培养打逆风球、啃硬骨头的能力。当心智足够成熟、能力足够强大,我们就能从容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把生活过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⑥一位作家曾写道:“老马识途,仅是一方面;‘途’也在塑造途中的老马,从姿态到个性。”从这个意义上讲,       。“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不断校正行进姿态,将行路体验、路人经验转化为行稳致远的持续动力,那么即便人生道路再迢遥、再崎岖,我们也能保持坚定、执着的前进姿态,抵达心中的远方。

(作者:何冠军  有删改)

(1) 从全文来看,走好人生的路需要做到三个方面:。(每个方面不超10个字)
(2) 根据上下文论证的内容,在第⑥段横线处填写句子,最恰当的是(

(甲)路是人走出来的,人其实也是路“走”出来的

(乙)人是路“走”出来的,路其实也是人走出来的

(3) 下面的语句哪一句有助于你理解文章的内容?请简要说明理由。

①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选自《论语》)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你和小语、小文一起利用网络,查阅了与主题相关的一些资料。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动见证。它彰显出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以及对宇宙认知的独特性。中国古代文献很早就有了关于“节气”的记载。春秋时期的文献就已提出“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名称。它们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到了后来的《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公元前104 年,由邓平等人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这样,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人们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黄道平面轨道图

(材料二)

谷雨的天气最主要的特点是多雨,这有利于谷物生长。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田中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古人说“雨生百谷”,谷雨时节的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谷雨”一般预示着降雨增加,但并不是指“谷雨”这天下雨,而是指在“谷雨”节气前后,降雨概率较大。

谷雨时节天气转温,人们的室外活动增加。北方地区的桃花、杏花等开放;杨絮、柳絮四处飞扬。而南方地区,“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了。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南方有谷雨摘茶习俗。

(材料三)

或许有人会产生这样的质疑,现在我们还有必要去关注“二十四节气”吗?其实,这样的质疑不无道理。毕竟,在没有钟表、没有日历甚至连沙漏也没有的情况下,古人只能依赖“二十四节气”来掌握时间、记录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提示冷暖等。而现如今科技那么发达,对于那些早已远离土地、每天依靠天气预报来穿衣戴帽的人们,“二十四节气”或许并不能发挥多少作用。既然功效不大,那么“二十四节气”岂不是只能当作摆设的古董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应当看到,比“二十四节气”本身更为重要的,是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比如,很多节气与众多民俗相依相融,立春和春节、惊蛰与“龙抬头”、春分和社日、夏至跟端午节、秋分与中秋节等都有着直接的内在关系;清明节,除了讲究禁火、扫墓外,还有踏青、插柳、荡秋千等习俗;再如冬至也叫“冬节”,很多地方的人们除了祭祀祖先外,还会穿上新衣,全家团聚,置酒备筵,以示庆贺。这些活动几千年来一直延续不绝。

(1) 根据(材料一)文字内容,简要说明“黄道平面轨道图”中八个节气点的命名依据。
(2) 阅读(材料二),你发现以下活动不适合在谷雨节气开展的一项是(   ) A. 小语把外套全都收纳起来,准备过夏天了。 B. 小语每次出门都记得带上雨伞,防止雨水突袭。 C. 周末时间,小语约上你和小文一起去户外赏花。 D. 小语采摘了一些新茶,留着给爸爸喝了清火、明目。
(3) 面对他人的质疑,小语总是慌乱,不能有条理地沉着应对。请你运用从(材料三)的议论思路中得到的启发,给小语一些面对他人质疑时如何应对的建议。
(4) 请你根据(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内容,参考(材料三)第二段,再为(材料三)续写一段文字。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也说颜值

    ①过去,我们夸奖一个人长相英俊、风度潇洒,喜欢用“一表人才”。现在,网友们又发明了一个热词:颜值。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颜值”呢?

    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貌从未被大家忘记,“貌比潘安”的赞誉流传至今。但潘安被称赞并不单单因为他的相貌,他的德行、他的才华、他对妻子的专情才是他被后人记住的关键所在。所以,颜值高固然是优势,但仅有高颜值是远远不够的。

    ③颜值高,让人易于在社会生活中占得先机。在人类的进化史中,真的难以彻底剔除人性中的“爱美”基因。放眼当今世界,相貌甚至被当成了一种商品或一个消费符号。在职场、社交场以及婚恋场上,颜值高的人都比颜值低的人更加如鱼得水;而那些颜值不高的人,却不太容易在第一时间得到别人的垂青。于是,很多人吐槽说:对这个看脸的世界失望了!

    ④如果仔细研究人类发展史,颜值不高的人,对这个世界大可不必失望。就长远发展来说,一个人更重要的是拥有德行和才华。

    ⑤貌因德而美。外表是皮囊,德行才是核心,若非如此,再好的相貌也没有价值。汪精卫长相英俊,气度不凡,可谓“颜值高”,但这样一位相貌出众的热血青年后来却做了汉奸,至今仍遭到中国人的唾弃。德不配颜,徒有“颜值”之虛名。其“高颜值”反倒成了一个笑话。

    ⑥才补颜不足。颜值低是一种“先天不足”,才华却是弥补这种“不足”的营养剂。英国人戈登在他的著述中对晓清大臣曾国藩有如此描述:个子中等,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迹。可以看出,曾国藩的外貌并不“漂亮”,可谓“颜值不高”,但他却在大风大浪中凭借过人才华,成就一番事业,名留青史,令人敬仰。

    ⑦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在也有流行语“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终于人品”。无论是一个人如何风华绝代,最后沉淀下来值得称道的只有两样——德行和才华,然后才可能说,这个人还有“颜值”。

(有删改)

(1)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2) 第⑥自然段引用英国人戈登在著述中的文字后,原稿还引用了如下资料,但作者修改文章时将其删除。请分析删除理由。

曾国藩自己也说:“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

(3) 如果要给这篇文章换一个更生动并更能体现作者意图的标题,下面哪一个选项最为恰当?请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A.有“值”不在“颜”高

B.德才兼备,无“颜”何妨

C.“颜”外之意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