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想起母亲就想哭

韩石山

①小时候,不怎么看得起我的母亲。她的漂亮,当年没有察觉;她的贤惠,更没有体会。只觉得她太糊涂,甚至可以说是愚蠢。再就是,嘴太笨。不说跟外人说话了,就是跟我说话,也像是理短似的,嗫嗫嚅嚅,没个痛快的时候。晚年她得了失语症,我一面心疼,一面又想,若她像我这样伶牙俐齿,虚说白道,什么病都可以得,也不会得这么个病。

②我家有些特殊,父亲在外省工作,每年只有短短的十几天假期,平日,家里是祖父祖母当家。母亲15岁嫁到我家,直到祖父母过世,一直是个小媳妇。祖父也有工作,在镇上的百货公司,家里实际当家的是祖母。祖母是继室,只比她大10岁,很严厉,说一不二,偶尔也会问我想吃什么,就让做顿什么,从来不会问她。她呢,只有做饭的份儿。这也是让我看不起的一个原因。

③上小学时,学校要个什么费用,多是跟祖父要,有时祖父不在家,也会跟母亲要。记得有次要买什么,三毛钱吧,我说五毛。母亲一面掏钱一面问:够吗?那一刻,一面后悔没有多说些,一面又暗暗埋怨母亲太糊涂,这么个小把戏也识不破。后来多次都是这样,不问别的,只说:够吗?

④大学毕业,迷上写作,有次在老家,要写篇散文,想写些小时候的事。便问母亲,当年我那样骗她,她就没一点感觉吗?我希望她说,她是感觉到了的,只是太爱我这个儿子,也就不点破。不料母亲瞪着那双美丽而略显痴愣的大眼,反问我:你那么小,就骗你妈吗?!弄得我一点情绪也没有,文章,只好不写了。

⑤上了中学离开家,每年只有假期才会回去。假期满了,临走的时候,不管给带什么好吃食,叮嘱的话只有一句:学好,甭惹事!晋南话,“甭惹事”读音如“baorasi”,听起来要多土有多土。这个时候,我常是脖子一拧,一脸地不屑。心想,“听党的话,报效祖国”,这样的话你不会说,“听老师的话,好好念书”,这样的话也不会说吗?

⑥直到我经历种种磨难,一事无成而身心疲惫,有时间回味自己大半生得失的时候,才悟出母亲那“学好,甭惹事”的教诲,是多么的简要,多么的贤明。“学好”等于指明了一条开阔而自律的前行之路,“甭惹事”等于避开了任何意外的伤害,平安地成长。前有引导,后有护佑,怎么能成不了一个好人,成就一番事业呢?淳朴而真挚的情感,是与神明相通的。可惜我只记住了前面两个字,而忽略了后面三个字,就是前面两个字,也只理解为学习好,落得蹭蹬大半生而无所作为。

⑦六十大几,母亲失语,每年我都要回去看望。她已说不成完整的话,只能说几个简单的词。一见面,冲我笑笑,眼里就溢出了泪水,然后呜呜地叫着,低头往我怀里撞。这个时候,我也忍不住流下泪来。撞上几下,抬起头,仰起脸,瞪着那双依然美丽却更显痴愣的大眼,撇撇嘴角,突兀地就是一句:好!明明该是一句问话,说出来却是感叹,只有我能听出,这是她那句贤明的教诲的缩略,说全了该是:你学好了吗,惹事了吗?这时我只有重重地说:妈,好着哩!她明白了我的意思,点点头。扶她在沙发上坐下,此后一句话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听我和父亲谈话。隔上一会儿,她指指厨房,示意父亲,该给我做饭了。

⑧想想自己这一生,妻子儿女都没什么对不起的地方,最最对不起的,该是我那贤明而略显糊涂的母亲。

⑨如今我也老了,一想起母亲就想哭。

(选自《文艺报》2018年9月10日,有删改)

(1) 结合文章, 补全下表中的内容或“我” 对母亲的情感与态度。

内容

“我”对母亲的情感与态度

写母亲“嘴太笨”, 在家里没有地位

“我” 暗暗埋怨母亲的糊涂

“我”心疼母亲,心生愧疚

(2) 母亲最简单的话语常寄寓最深刻的情感和最朴质的人生哲理。史铁生的母亲总把“好好儿活”挂在嘴边,文中的母亲总把“学好,甭惹事”挂在嘴边。通读全文,分别说说“学好”和“甭惹事”各包含了怎样的意思。
(3) 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中精选动词,展现出母亲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形象。本文中也有这种方法的使用,请模仿示例,赏析第⑦段画线句加点词的妙处。

[示例]“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通过写母亲见“我”极端暴躁时“躲”这一个动作,写出了母亲不想打扰我,不想再次激怒我的心理,体现出母亲对我的关心和她的良苦用心。

(4) 文章中作者评价母亲是一个“贤明而略显糊涂的母亲”, 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考点】
梳理、概括文章情节;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八月又闻玉米香》,完成问题。

八月又闻玉米香

      ①一进八月,暑气渐少,转眼之间就到了立秋。“立秋到,玉米香”,一进菜市场,一下子就被卖新鲜玉米的摊位吸引,脚步直奔只有乡下才有的农用车旁。

      ②满满的一车胖玉米:清香扑鼻而来,青嫩、可爱,诱人靠近。用手捧起,层层剥开,一排排饱满、金黄的玉米粒,看着就那么亲切。恍惚间,我又回到了故乡小村,回到了金秋八月处处充满玉米馨香的乡村时光。

      ③出村,小村外,再穿过乡村公路,曲折的羊肠小路,两侧成片的青纱帐。挺拔葱绿的玉米棵,中间窜长出一到两个又大又长的玉米棒子。在这些玉米大棒子将熟未熟的时候,最吸引村里孩子们的目光,那煮玉米、烤玉米的香味儿会让小孩子馋的直流口水。

      ④记得小的时候,到了这个季节,村里的小伙伴都喜欢背着个柳编筐,成群结队地下地。他们编足了理由,说什么给家里的猪呀、羊呀、拉车的小毛炉呀去割草,其实割草不过是个由头,掰玉米回家烧着吃、煮着吃那才是真的。母亲对我们姐妹管教得很严,我们每次出门时她都大声吆喝:“筐里的草一根不能少,棒子只许掰咱自己家地里的!要是掰了人家地里的,让我这当妈的知道了,打折你们的腿!”

      ⑤我们姐妹筐里的嫩玉米从来没有藏过掖过,清清白白地露在草筐外面,回家告诉母亲,临近渠口比较隐秘的地方有多少空棒秸,我和姐姐就掰了多少个大棒子。母亲把我们掰来的玉米足足地煮了一锅,熟玉米的香气顺着锅沿的缝隙飘逸出来,馋得一旁等着吃玉米的我直流口水。玉米煮好捞出了锅,顾不得烫手烫嘴,拿起一个张口就啃,那青嫩、香甜的玉米真好吃。

      ⑥每次捧起母亲煮熟的嫩玉米,都会听到她厉害的大嗓门:“只有吃自家地里煮熟的棒子,那才是最踏实、最香甜的,我这辈子都要你们堂堂正正做人!”我的二姐姐,还自创用竹签扎在玉米芯里,双手举着在灶膛边火苗上烤,玉米粒被烤到金黄金黄的,那真是美味。外焦里嫩的玉米,比煮熟的还好吃,吃了第一口,还想吃第二口。

      ⑦日子过得真快呀!我们姐妹的孩子,如今都长到了当年我们吃煮玉米的年纪。依然住在乡下的父母,总是惦记在八月立秋前后的那几天,进城把自家地里将熟未熟的胖玉米装满袋子送来,临走时还不忘提醒我们也给左邻右舍、同事朋友送上几个。

      ⑧从乡下到城里,一路走来,有苦有甜,有悲有欢。即便真正走出家乡的那片庄稼地,内心深处依然深深藏着故乡的味道。八月玉米之香,在我的记忆中从未走远。每年的这个季节,这种味道都会从鼻尖蔓延到很远很远,从繁闹城市到故乡原野,从眼前到儿时少年,当然还有母亲那大嗓门的谆谆教诲。

(1) 本文围绕“馨香的玉米”叙写了几件事。请你阅读选文后,把相关内容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不超过15个字)

①“我”被农用车上的玉米吸引,想起儿时往事。

②;

③;

④;

依然住在乡下的母亲进城送玉米

(2) 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描写得生动传神,请做简要分析。

满满的一车胖玉米:清香扑鼻而来,青嫩、可爱,诱人靠近。用手捧起,层层剥开,一排排饱满、金黄的玉米粒,看着就那么亲切。

(3) 文中多次提到母亲的大嗓门,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母亲大嗓门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文声兼美”站同学邀请你参加“过春节·闹新年”寻找传统文化中的美策划活动,请一起完成下面任务。

活动材料夹

【材料一】

活动评估准则(试行)

第一条 方案设计评估

1.主题:简明深刻,符合目的

2.流程:安排合理,有操作性

第二条 活动组织评估

1.宣传:形式多样有效,凸显特色

2.活动:内容符合主题,参与面广

3.团队:调动积极因素,求同存异

第三条 活动影响评估

……

【材料二】

“过春节·闹新年”寻找传统文化中的美活动策划方案

一、活动目的

了解春节的来源与意义,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

二、活动主题

解密春节·传承发扬

三、活动流程

(一)宣传动员

利用海报、滚动视频、会场布置等形式全方位多媒体宣传

(二)活动实施

1.邀请专家:朱炜(湖州市文史馆研究员)

2.主题演讲:寻找春节中的美

3.写春联,送春联活动

四、后续跟进

【材料三】宣传资料

【滚动视频】                                春节的来源

传说故事一:

舜继部落首领

传说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上古部落联盟首领)继部落联盟首领,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正月初一(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传说故事二:

年兽传说

我国古代有一种叫做“年”的奇怪的野兽,其生性凶残,每年春冬之交,常常出来伤害人畜和毁坏田园,闹得人心惶惶,人人惧怕。

当时,有些比较聪明勇敢的人,想出了一个巧妙之计:在院子架起木材堆,大门外摆着桌子,桌上放猪头、牛头、羊头、狗头和雄黄酒等。那个叫“年”的怪兽看见猪头、羊头等之后,立即赶来,张开血盆大口,想饱餐一顿。人们看见怪兽来了,马上点燃柴堆,敲起锣鼓,大放鞭炮,顿时火光冲天,锣鼓、鞭炮响声不绝,把怪兽吓得落荒而逃。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传说故事三:

祈福美好愿望

过年的“年”字,就是年景好、五谷丰登的意思。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把农历收成好叫做“年成好”,把正月初一作为“年日”,每逢这一天,到处锣鼓喧天,喜气洋洋,以后人们就把这一天看做一岁之首,一年开始,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华人的一个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府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立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数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活动展板一】

春节的习俗

过年有放鞭炮(驱赶“年兽”以及瘟疫、希望新的一年平安健康)、贴春联(表达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年夜饭(讲究吉祥喜庆,希望新年能有好彩头)、祭祖(表示对先人的敬重和感恩,希望先祖能够保佑家人平安)、挂灯笼(以此营造出和睦喜庆的气氛,期待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守岁(“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岁。”)等习俗。

【活动展板二】

中国春节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举世同庆!

第78届联合国大会于2023年12月22日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中国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民间最为隆重、热闹的节日之一。在这一天,无论身处何方,无论肤色、种族、信仰如何,人们都会停伦敦庆祝春节图片下脚步,围坐在一起,共度佳节。这就是春节的力量,它超越了国界,跨越了种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节日。将春节定为联合国假日,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认可,更是对全球华人的祝福和关怀,也是对中华文化的又一次高度认可,彰显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尝试评估任务】

(1)请你依据【材料一】【材料二】,评估本次活动的主题

(2)回顾活动流程,综合以上材料,请评估“过春节·闹新年”寻找传统文化中的美这一活动策划是否有效。

【完成新闻跟帖】

(3)以下是“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的新闻跟帖,请你一起参与讨论。

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中国太牛了!

12月23日10:16来自微博搜索#外交部回应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

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没多大意思。国人自己都把春节快过没了,年味越来越淡,满大街的圣诞味道!

12月25日21:13来自微博搜索#外交部回应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

请联系以上材料,对魔幻四少LeoLuo的观点,发布你的评论。

发布你的评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唐朝诗坛“顶流”李白的好友无数,请走进他的朋友圈,完成以下任务。

◎诗仙的好友圈

◎诗仙的追星路

材料一

李白“诗仙”之名流传千古,他少年成才。27岁的李白在金陵(散尽千金),结识了诗人孟浩然。李白与孟浩然英雄相惜,流水高山,成了文坛的千古佳话。李白直呼: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摘编自网络,有改动)

材料二

孟浩然,襄州襄阳人。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 , 无敢抗。

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

注释:①嗟伏:叹服

◎诗仙的离别意

送韩侍御之广德

【唐】李白

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贳酒与君倾。

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注释】①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三年(758)。韩歆被贬为广德令,李白为其送行。韩侍御即韩歆。②贳(shì):租借,赊欠。③泉明:陶渊明,唐人为避唐高祖李渊讳,“渊”字尽改为“泉”字。这里指韩歆。

(1) 根据李白与其好友交往的事迹,选择相应的关系填入括号中。(填字母)

(1)李白与贺知章:

两人相差40多岁,但一见如故,贺知章极其欣赏李白的才华,还在皇帝面前推荐过李白,李白也认为贺知章是难得的知己。

(2)李白与杜甫:

两人相见恨晚,一起饮酒作诗,经常互相写信调侃对方,还曾携手同游。

(3)李白与郭子仪:

郭子仪曾在军中犯事,被李白所救。后来永王李璘起兵谋反而兵败被杀,李白因曾写诗赞美永王而被论罪。郭子仪知道李白遇难后,向皇帝求情,并甘愿自解所有官爵为恩人李白赎罪,最终帮助李白逃过一劫。

A患难之交   B忘年之交   C君子之交

(2)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俄而玄宗至

课内迁移法:俄而雪骤(《咏雪》)

(1)

维以实

语境推断法:结合上下文语境,写出推断过程

(3)

(2)

放还

查阅字典法:①趁着;②于是,就;③依靠,凭借;④由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4)

(填序号)

(3) 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4) 李白作为大唐“顶流”,拥有无数“粉丝”,然而他却疯狂为孟浩然点赞,请结合以上材料,探究李白如此欣赏孟浩然的原因。
(5) 李白广交天下朋友,面对朋友间的离别,他又是如何来表达真挚的情感呢?结合以上两首诗歌,请从意象、修辞、词语和表现手法中任选两个角度赏析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