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1年,北京中轴线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进入关键阶段,已确定了包括天安门、正阳门、天坛在内的14个遗产点。学校组织了“中轴线上多彩明珠”展示活动,你所在班级负责制作宣传正阳门的短片。
(1) 短片第一部分,介绍正阳门在历史上的重要功用。下面是同学们找到的一则材料。

正阳门曾是国家的礼仪之门。作为明清两代都城的正门,正阳门在京师诸门中规制最高。皇帝每年去天坛祭天和到先农坛亲耕,都要通过正阳门。所谓“正阳门走龙车”,就是指此门只供皇帝出入。

正阳门还曾是京师锁钥。当时的正阳门包括城楼、箭楼、瓮城、闸楼,它们形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系统:城楼供守城将领登高瞭望,指挥作战;箭楼在城楼正前方,开有箭窗,用于防御、射击;瓮城将城楼与箭楼连为一体,形成对城门的保护;闸楼则建于瓮城之上,其门洞上方的千斤闸重约1990公斤,在敌军进犯时可起到重要防御作用。

⑴短片第一部分要从以下两幅字中选择一幅作片头,来体现正阳门的特点。请你选择并说明理由。

甲                                      乙

选择:(    )理由:

⑵同学们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查到“钥”的义项有:①锁;②钥匙;③闭锁,关闭。根据文段内容及词典释义,你认为“锁钥”在这里的意思是( )

【甲】进入京城的通道    【乙】军事防御屏障    【丙】沉重的千斤闸

(2) 短片第二部分,讲述正阳门的沧桑历史。下面是同学们写的文字稿,请帮他们解决在配音和制作字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正阳门的前身是元大都的丽正门,明代改名为正阳门,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明末,起义军兵临北京,正阳门的守卫弃城投降,沉重的千斤闸形同虚设,①清末,厚重的城墙没挡住八国联军的枪炮,在城楼上设岗巡逻的竟已是外国士兵。那时在民间流传的歌谣“今日正阳门左右,外人随意立高墙”,诉说的正是这段屈辱的历史,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正阳门都罩在战争的阴霾之下。曾经的礼仪之门失去了皇家威严,曾经的防御系统也土崩瓦解。龙车凤辇、黄柄华盖的洪大场面已经消失,原来只有皇帝通行才能开启的正阳门,然融入了普通人的生活。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正阳门箭楼高挂“欢迎人民解放军”的红色标语。在飘扬的红旗和热情的欢呼声中,正阳门翻开了新的一页。

⑴有同学对①②两处使用的标点符号有疑问,你认为这两处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A.①;②。

B.①;②,

C.①。②。

D.①。②,

⑵有同学认为画线词语中有错别字,对加点字的读音也有疑问。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流传”应写为“留传”

B.“笼”应读为“lǒng”

C.“洪大”应写为“宏大”

D.“悄”应读为“qiǎo”

⑶根据语境,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修改。

修改:

(3) 短片第三部分,是同学们制作的“我眼中的正阳门”采访视频。

下列四位被采访者说话时用了成语或修辞方法,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游客:“登上正阳门,我的敬意油然而生。古人太聪明了,城楼既坚固又美观。城砖的灰、城门的红、琉璃屋顶的绿和彩绘的金,搭配多和谐啊!” B. 生态保护志愿者:“正阳门是北京雨燕的重要栖息地。每年3月雨燕都会和正阳门不期而遇,8月它们又从正阳门飞往非洲,给远方捎去中国的消息。” C. 附近居民:“老北京人管正阳门叫‘前门楼子’。前门大街是大家都爱逛的地方,到处是好玩的、好吃的,嗓子眼儿冒烟的时候来一碗大碗茶,舒服极了!” D. 正阳门博物馆讲解员:“如今的正阳门作为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伫立在北京中轴线上,诉说着昔日的荣光、过往的沧桑,成为一部土石写就的史书。”
(4) 短片结尾,需要几位同学各用一种颜色表达对正阳门的理解。请你结合短片的内容,按照示例,仿写句子。

示例:我心目中的正阳门是绿色的。绿色既是城楼屋顶琉璃瓦的颜色,也是人与北京雨燕和谐相处的象征。

【考点】
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综合性学习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乌江古纤道,一条土家先民血汗凝结的长龙,它穿越岁月的时空,记载着乌江黄金水道的兴衰和船工的bēi 欢。乌江古纤道,一部乌江航运史,刻在乌江岸边百丈悬崖上的丰碑,一条被称作土家人的丝绸之路。乌江纤道,始修于明朝。田氏家谱载,明嘉靖乙亥(1539)年十月,郡人田秋任四川按察使时,上疏朝廷获准凿雍疏流,在险滩岸边修凿简易纤道行船。聪明能干的船木匠们,根据江水流逝,研究制造出鬼斧神工的歪木船。

观赏乌江纤道,首选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的纤道。乌江,流经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境132公里,形成5个峡谷,即夹石峡、梨芝峡、银童峡、土坨峡、王坨峡。其峡谷属武陵山脉,河谷深切,两岸奇峰入云,绝壁悬崖似刀劈斧削。随着水道的曲折迂回,峭壁也曲曲折折地延伸。那峭壁上的纤道,就像飘逸在绿色秀美地毯上的一条精zhì   的绫带。偶尔有几只白山羊行走在纤道上,恰似点缀在绫带上的图案。悠长沉重的古纤道,是一条穿越时空的长龙,古老神秘、zhì pǔ        而伟大。它将是背着行囊徒步旅游乌江画廊的一道独特而迷人的通道。2005年五一长假,深圳“风行户外”旅行团20多人徒步乌江梨芝峡为此拉开了序幕。

(1) 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   
(2) 上面语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凝结 B. 鬼斧神工 C. 曲曲折折 D. 点缀
综合性学习 普通
3. 根据提示,帮助整理。

古人起名那点事

 

谥号

由来

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说文解字》

 

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

——《典礼上》

[注释]①孔補达注;“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直呼共名。故冠而加字。”

自己或他人所起,用于自称或者他人称呼的名称。

古人去世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褒贬的一种称号。

取名方式

①紧跟潮流:魏晋南北朝偏爱“之”,如画家顾恺之、书法家王羲之等。

②父母期许:汉代将军霍去病、汉代音乐家李延年等。

①同义互训:如诸葛亮,字孔明。

②反义机对:如朱蔗,字元晦。

③连义推想;如关羽,字云长,取庄子《逍遥游》:“(1)       。”由“翼”想到羽毛,进而由“云”推想到云长。

①同“书斋”名:如纪昀别号“阅微草堂”

②追随潮流;唐宋时期佛教盛行,许多文人以“居士”为号,如李白号“(2)          

(1) 补全(1)—(2)。
(2) 结合以上资料,补全下面的对话。

小语:查阅“名”的由来后,我还是不懂画线句的意思。

小文:这句话的意思是:(1)

小语:了解“字”的由来后,我想起了《富贵不能淫》中的“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看来“笄”和“冠”的意思差不多。

小文:没错。“笄”为行笄礼,指(2)。这还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女子未婚叫“待字闺中”:(3)

小语:我还发现韩愈之字“退之”的取名方式,肯定属于(4)。(选择正确的一项:①同义互训 ②反义相对 ③连义推想)

综合性学习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