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代文阅读

越来越闷热

①要明确地宣布任何一个时期最重要的科学进步是哪一项,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实际发现领域,因为一些发现的重要性在当时并不十分清楚。1944年,一位加拿大-美国籍物理学家奥斯瓦德·西奥多·埃弗里(Oswald Theodore Avery)发现,携带遗传信息的是脱氧核糖核酸(DNA),而不是蛋白质。这应是那年最重要的发现,完全应该获得诺贝尔奖。

②当时科学家还不能确信这一发现的重要性。然而,当明确意识到这是遗传学研究的转折点并导致这一领域发生一场革命时,埃弗里已经去世了。他没有得到及时的奖励。

③在现代科学发展领域,我提出的重要科学进步的候选者是在社会学方面,涉及到人类而不是发现。在1988年这一年,人们开始意识到被称为“温室效应”的问题。

④人类从19世纪50年代才开始有详细的温度记录。从那时算起,1987 年总体来说是地球上最热的一年,1988年仍然比较热。

⑤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像一个热罩。白天阳光射向地面,它几乎不受任何干扰地穿过大气层并导致地表温度升高。晚上地球把这些热又辐射到空中。这种辐射以红外线的形式进行。地球大气层的主要成分,氧和氮,对红外线和对一般光线一样,是可穿透的。然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并把它向各个方向辐射。其中一些又返回到地表,从而使地表比大气中没有二氧化碳时的温度略高一点。

⑥这是一件好事。如果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地球将处于永久性冰期。另外,植物也需要二氧化碳来进行光合作用。空气中如果没有这种气体。也许除细菌以外地球上就没有了植物,也没有了生命。然而,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现在多,地球就会变得太热。

⑦在工业化时代以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约是0.027%,虽然很少,但却足以维持植物生长并使地球有一个适宜的温度。自此之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直在不断增加。到1958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已达0.030%,到1988年几乎为0.035%,并且还在增加。增加量看起来并不多,但它却足以使地球明显变热。

⑧1880年地球上平均温度(把白天和黑夜,冬天和夏天的温度平均) 约为14.5℃,而现在是15.4℃,温度升高了0.9℃。表面上看来并没有增加多少,然而从别的角度来考虑,这种温度上升却导致了严重后果, 即天气越来越热,热浪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干旱就越严重,持续的时间也越长。更糟糕的是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

⑨海平面上升部分是由于温度升高导致水体发生膨胀。海洋中有大量的水,即使温度升高1℃也会使其膨胀很多。自1900年起,海平面已 经上升了大约6英寸,并且仍然在上升。较高的温度也会引起格陵兰和南极冰盖开始融化。

⑩如果冰盖全部融化(当然这需要时间),生成的水注人大海,海平面将会上升200英尺。荷兰、孟加拉国以及美国的特拉华州和佛罗里达州等地将会被完全淹没在水下。

⑪甚至还有恶性循环的可能。当水变暖,它溶解二氧化碳的能力就会降低。这意味着目前部分处于溶解状态的二氧化碳会被释放到空气中,这会使地球变得更热。

⑫这并不是1988年的一个突然发现。科学家们早已考虑到了温室效应,并且数年来一直在研究它。我自己也曾写过一篇文章,1979年8月发表在一本杂志上,文章里面写了许多我这里所说的话。换句话说, 10多年前我已敲响了警钟,但是人们当然没有听见。

⑬由于1988年的热浪和干旱,人们现在已经熟悉了“温室效应”一 词,并且开始倾听。然而,温度的升高和降低是不规则的,虽然总的 趋势是升温,但接下去的两年会变得比1988年稍凉爽一点。假如果真如此,我想人们又会忘记温室效应,直到不远的将来某一年变得比1988 年更热。

⑭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什么办法呢,首先,我们必须停止燃烧煤和石油。这种燃烧会不断地把二氧化碳注入空气中去(同时伴随有像硫化合物和氮化合物这样的污染物,它们也是一个热罩并且对肺有损害)。

⑮燃烧天然气所形成的二氧化碳比燃烧煤和石油要少。当把氢气用 作燃料时根本就不产生二氧化碳。按我的观点,应该推荐核能而不是煤和石油,使用核能有它的危险,但只要非常注意,它可能是安全的, 放射性废料也应安全处理。目前还没有什么办法使煤和石油的燃烧不 造成危害。在那次的南极事故中,数百吨燃料流了出来。柴油比燃油的扩散和蒸发要快,但它是非常有毒的。

⑯当然,最好的能源是太阳能。来自太阳的光和热可到达地球。如果我们在热被地球吸收之前来利用它,它绝对不会增加地球的热量或者改变大气成分。

⑰从另一方面来看,一旦二氧化碳进入大气,我们是否能够再把它移走呢,最好的办法是增加种植森林。树木吸收二氧化碳,并能比其 他任何植物更有效地生产出至关重要的气体:氧。

⑱我们还远远没有这样做,而是在做相反的事情。地球上的森林正在大量和快速地被砍伐,特别是在像巴西这样的热带国家。这种行为必须加以制止。主张一个国家在其国域内的所做所为是其自己的事,这实际上就是自我毁灭。森林的损失对人类来说不仅是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同时也在减少氧气的含量。这就是危害我们全球的一个实例,这个实例证明,不能允许任何一个国家我行我素,问题必须在全球范围内解决。

(选自阿西莫夫《新疆城》)

(1) 选文思路清晰,按照逻辑顺序依次介绍了  、
(2)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对温度有详细的记录,同时也意识到“温室效应”的问题。 B. 第⑦、⑧自然段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具体说明了地球变热可能会导致海平面上升。 C. 种植森林,不仅会增加氧气含量,也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 D. 停止燃烧煤和石油,推荐使用太阳能,能有效地改善“温室效应”。
(3) 如果地球的温度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升高,会造成怎样的后果?请结合选文和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考点】
分析说明对象特征;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ChatGPT会影响到人类社会吗

①面向普通受众的最新人工智能(AI)交互产品ChatGPT,近来备受关注。

②ChatGPT是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研发的最新聊天机器人模型。现实生活中,各种应用软件里的机器人客服,以及苹果手机的Sin,国产智能音箱里的小度、小爱、天猫精灵等,广义上都是与ChatGPT类似的人工智能产品。它们能够通过理解人类语言与互动者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上下文进行互动等。只不过,ChatGPT学习能力最强,“智慧”等级最高,能够回答人类提出的各种远超以往难度的复杂问题,致使其爆火全球。

③ChatGPT在和全球网友互动中,有着各种令人吃惊的成绩。参加了美国高校的入学资格考试,成绩为中等学生水平;用《坎特伯雷故事集》风格改写了90年代热门歌曲《Baby Got Back》;用《老友记》主角口吻创作了剧本对白;构思了简短的侦探小说;简要阐释了经济学理论;给出了消除经济不平等的六点计划……ChatGPT甚至能够按照预设的道德准则,从“人类反馈中强化学习”,以此识别恶意信息并拒绝给出有效回答。

④在某种意义上,ChatGPT越来越像一个“真实的人”。理论上,只要算力足够强大,ChatGPT与人类的互动越多,它就将“成长”越快。虽然大型语言模型无法像人类一样思考,但基于模型算法得出的答案,在传播理论的助推下,越来越具有迷惑性,也越来越真实。这意味着ChatGPT能够形成具备一定逻辑的“思考”结果,而基于这一能力,已经有很多人开始通过ChatGPT取巧逃避本应需要人类大脑思考而进行的工作。

⑤巴黎政治大学已宣布,禁止使用ChalGPT等一切基于AI的工具,旨在防止学术欺诈和剽窃:外国专家表示ChaGPT将增加虚假信息风险;斯坦福团队推出DeteciGPT,阻止学生用AI写作业。ChatGPT面世2个月,就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社会。人们在畅想高科技的未来社会的同时,实际很难想象出下一代的人工智能交互产品能够发展并影响人类到何种地步。

⑥让人工智能不断进化演变,最终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本是这一科研领域的终极目标。只要时间足够长,人工智能必然能够发展具备科幻电影里所描绘的能力。但正如科幻电影里的人工智能总会超出人类控制一样,当前基于大数据学习和给定模型下的人工智能始终存在着近乎无解的“黑箱”弊端——人们无法理解算法背后的各种逻辑,以及在这些逻辑下运行程序将会对人造成的影响。

⑦故而,虽然ChatGPT的出现并不令人意外,但还是让人类社会有点措手不及。可以预见的是,“真实的人”群体只会在未来社会中越来越多地出现,充当各种各样的角色。也因此,每每有更为先进的人工智能产品面世,人们都会想要从伦理、法律等多重角度审视。宏观层面对人工智能发展进行必要约束,已经在人类社会取得共识。这正说明,能够始终保持独立冷静思考的人类,最终将会把控住人工智能乃至科技发展的方向。基于这份清醒,人工智能的不断迭代发展就有望保持平衡,算法“黑箱”也最终有望破解。

(选自光明网,有删改)

(1) 阅读文章第②自然段,简要概括什么是ChatGPT?
(2) 第⑤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能删去,请你简要分析原因。

ChatGPT面世仅2个月,就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社会。

(3) 结合选文,简要分析我们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降低人工智能近乎无解的“黑箱”弊端的影响?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问于咎犯曰:“为奈何?”咎犯曰:“仁义之事,君子不厌忠信;战陈之事,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辞咎犯,问雍季。雍季对曰:“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以诈伪遇人,虽愈利,后无复。君其正之而已矣。”于是不听雍季之计,而用咎犯之谋。与楚人战,大破之。还归赏有功者,先雍季而后咎犯。左右曰:“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君行赏先雍季何也?”文公曰:“咎犯之言,一时之权⑤也;雍季之言,万世之利也。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而后万世之利哉?”

【注】①咎犯:春秋时晋国的卿。②厌:满足。③雍季:春秋时期晋国大臣。④遇:对待。权:权宜,变通。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晋文公与楚战城濮                  上使外 B. 战陈之事,不厌伪                  禽兽之变几何哉 C. 虽愈 , 后无复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D. 城濮之战,咎犯之也               肉食者
(2) 下列选项中的“以”与“以诈伪遇人”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径寸之木 B. 全石为底 C. 其境过清 D. 卷石底
(3) 晋文公不用雍季之计却赏赐他,从中可以看出晋文公是位什么样的君主(     ) A. 独断专行 B. 昏庸无能 C. 深谋远虑有远见卓识
现代文阅读 困难
3. 科技文阅读

朗读有助于记忆吗

徐航

①说到朗读,我们常常会想起小学生早上的晨读课,大家一起举着书本大声诵读课文的情景想必人人都经历过。然而,这种朗读的方式真的有助于学习吗?是否朗读能让我们加深记忆呢?

②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智慧之一,联结着我们的过去与现在。一切经验都要经过编码、储存和提取才能形成完整的记忆过程。

③记忆有三种不同的类型:                          、短时记忆和                          

④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背古诗为例,“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句古诗,但这只是一个感觉记忆,大概只能保持0.25~2秒。如果我们想记住它,将感觉记忆转化为更长时间的记忆,就要对它进行编码。编码的过程带有很多个人色彩,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内容来想象画面加以记忆,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读音来加以记忆,如果没有转化为长时记忆,那么记忆的死敌——“遗忘”马上就会将它带走。

⑤短时记忆有两种编码方式: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通过图像依次呈现B,C,P,E,V,F几个字母后,再要求被试者按照顺序进行回忆。结果发现,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如B和V,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如E和F之间很少混淆。这说明听觉也是很重要的编码方式。由此看来,边看边读是一个双编码的过程,既区别了语音也区别了语义,对信息进行深加工,更有助于记忆的巩固。

⑥一般而言,朗读在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过程中充当了刺激物的角色。在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记忆的信息上,也更能帮助我们记住它。不过,要实现终生不忘,还需要不断重复,及时巩固,而不要等到已经崩溃后再去修补。

⑦关于如何改善自己的记忆力,除了朗读这种深加工之外,还有一些简单易学的方法。

⑧利用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不失为一种记忆的好方法。大脑的觉醒状态是指大脑的兴奋水平。早在19世纪,心理学家就已经发现,上午11点到12点之间的记忆效率最高,下午6点到8点效率最低。当然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也会随个体生理机能的状态不同而产生差异。

⑨组织有效的复习也是加深记忆的主要途径。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学习半个小时之后,遗忘率就会达到40%左右。因此,保证良好的记忆需要及时的复习。另外,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要好,也就是

⑩朗读是加深记忆的有效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滚鱼记忆规律,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有待我们继续探索和发现。

                                             (选自《百科知识》2015年第 5期,有改动)

(1) 根据选文内容,在第③段中的横线上填写其它两种记忆的类型,正确的是(  )

记忆有三种不同的类型:                    、短时记忆和                     

A. 及时记忆   长时记忆 B. 感觉记忆   长时记忆 C. 形象记忆   动作记忆 D. 语义记忆   情境记忆
(2) 选文第④段主要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 A. 下定义   列数字 B. 分类别   打比方 C. 举例子     列数字 D. 下定义   举例子
(3) 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学习半小时之后,遗忘率就会达到40%。 B. 实验发现,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则很少混淆。 C. 选文第①段末尾的两个问句,能引起读者思考,领起下文。 D. 改善记忆力,除了朗读以外,还有一些方法,如利用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组织有效的复习等。
现代文阅读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