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而能谨身节用,远③罪丰家。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小人多欲则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司马光《训俭示康》节选)

【注释】①于:被。②谨:约束。③远:使……远离。④丰:使……丰足。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非宁静无以                        

淫慢则不能

曰:俭,德之共也。             

乡必盗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居官必贿              是人多以书假余 B. 可以直道行               鸣之不能通其意 C. 侈,恶大也               夫君子 D. 将复何                     徐公何能君也
(3) 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则寡欲。

(4) 请概括【甲】【乙】两文教育思想的不同点。
【考点】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常用文言虚词; 文言文翻译; 常用文言实词;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后面小题

进学斋记

[宋]张耒

    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士会食而问肴蒸,则饮食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皙风乎舞雩咏而归,则游观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子病而易大夫之箦 , 则疾病之际未尝不在学也。今之所谓学者,既剽盗其皮肤,攮掇其土苴 , 比于古之人大可愧矣。冠而仕则冠而弃之,壮而仕则壮而弃之。故后世之君子大抵从仕数年,则言语笑貌嗜欲玩习之际,比之进取之初以儒自名者,固已大异矣。

    元丰之乙丑,余宦于咸平,治其所居之西,即其旧而完之。既洁以新矣,于是取《诗》、《书》、古史陈于其中,暑则启扉,寒则塞向 , 朝夕处乎其中。余惰者也,故取古之道而名之曰“进学”,而书其说,庶朝夕得以自警焉。

【注释】①士会:春秋时晋国卿士。②箦(zé): 竹编床席。相传曾子为维护礼法,临终前坚持换掉了大夫专用的席子。③攮(nǎng)掇其土苴(jū):摘取其中的糟粕。④向,朝北开的窗户。

(1) 下列加下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仕则冠而弃之/免徒跣(《唐雎不辱使命》) B. 于古之人大可愧矣/其两膝相者(《核舟记》) C. 固已大矣/渔人甚之 (《桃花源记》) D. 朝夕处其中/颓然其间者(《醉翁亭记》)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余惰者也,故取古之道而名之曰“进学”,而书其说,庶朝夕得以自警焉。

(3) 选文第一段通过举例论证了“”的观点,再以作对比,强调了自己的结论:(不超过20个字)。
文言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醉翁亭记(节选)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C)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 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岩穴暝      吾谁与 B. 野芳而幽香      舜于畎亩之中 C. 溪而渔           执策而 D. 湖中人鸟声俱    哀转久
(2) 与所给例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①醒能述以文者       ②问姓氏         ③四时景不同

A. ①可一战              ②其无马耶        ③暮寝而思 B. 一平板按其面        ②劳筋骨          ③古仁人 C. ①静修身               ②人视端容寂     ③当余从师也 D. ①不臣卑鄙             ②间千二百里      ③马千里者
(3) 依据上下文,下面对(A)(B)(C)三句的翻译和理解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翻译: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这就是醉翁亭。 理解:结合上文可以发现,醉翁亭高踞峰回路转处的酿泉之上,这里可以说是最佳位置。选择这样优美的环境建造辞翁亭,可见建造者独具匠心。 B.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翻译: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 理解:这里“醉翁”二字不仅是字面意思,而且还表现了作者对滁州山水景物的喜爱和陶醉。 C. 莫说相公痴,更有似相公者! 翻译:不要说相公您痴迷雪景,哪里还会有比相公您更痴迷的人呢! 理解:借舟子的话,来表明作者对雪的喜爱与痴迷。“痴似相公者”与作者作对比,突出作者对雪的痴迷之情,天下无人能比,无人可及。
(4) 古代文人寄情山水,留下了许多描写山水抒发情感的优美篇章。请阅读上面选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这三则文段中所描写的山水之美。

[链接材料]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 , 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节选自袁宏道《游西湖记》)

①昭庆:指昭庆寺②棹:读音zhào,划船的意思。③东阿王:曹植,三国时魏国诗人,他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洛神”是诗人描摹的一位美丽的女神形象。

文言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

    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语,即指示之。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 , 濂惟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于是帝廷誉之曰:“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

    (濂)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

(节选自《明史﹒宋濂传》)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借于藏书之家         假:借 B. 疑质理                 援:引 C. 间召问群臣臧否           臧否:善恶,优劣 D. 濂惟其善者曰           举:选拔,举用
(2) 下列各组中划线词的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遇其叱咄              而长烟一空 B. 不善者,不能知也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 卿不朕欺          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D. 中有足乐者            是人多以书假余
(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起笔就以“嗜学”总领全文,先叙自己幼时求学的情形,着重写求学的勤苦;接着叙述年少时求师的情形,着重写“叩问”之难;然后写从师求教道路之辛苦和求学时粗劣的衣食和简朴的生活。 B. 【甲】文作者将穿着讲究的同舍生和寒酸的自己对比,突显作者对“口体之奉不若人”的毫不在意和学习的勤奋刻苦 C. 【乙】中写皇帝对宋濂颇为宠信,曾在朝堂上当众称赞宋濂不只是君子,或许当称为贤人。 D. 【甲】【乙】两文都表现出宋濂的勤奋好学。不同的是【乙】文侧重于表现宋濂诚实、正直的品格,【甲】文还表现出宋濂守信、尊重师长的品格。
(4) 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②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文言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