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把自己活成一棵树

向贤彪

①美景因树而生动,遐思因树而美妙,时光因树而温馨……树不仅提供着日用之便,而且给人以情感慰藉、精神滋养。

②“看到梧桐树,就想起焦裕禄”“看到木麻黄,就想起谷文昌”。焦裕禄、谷文昌为改变兰考和东山的面貌,组织干部群众遍种林木,治服了盐碱地,锁住了大风沙,成为被群众深情怀念的“栽树人”。杨善洲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卷起铺盖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22年,把荒山变成了绿洲。一位位勤于并乐于栽树的党员干部,用心血汗水播下绿荫,彰显“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展现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胸襟。

③活成一棵松树。陶铸在《松树的风格》中写道:“不管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都能茁壮地生长,顽强地工作,永不被困难吓倒,永不屈服于恶劣环境。”做人就应该学习松树的坚定性、坚韧性,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考验,都要心存定力、站稳脚跟,风吹不转向,浪打不迷航;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④活成一棵柳树。无论在何处,只要随手一插,柳树就能存活下来、茁壮成长。我们就要像它那样不计环境好坏,在哪里都能生根抽枝、生机勃勃。党员干部更要学习这种精神,无论在哪里,都要深入群众、扎根群众,从群众智慧中获取力量。

⑤活成一棵银杏树。银杏树也叫公孙树,祖父栽种,收果却要等到孙子辈。它将根深深扎进大地,枝干在风雨雷电中砥砺生长,耐得住光阴一寸一寸来雕刻打磨,笑对飒飒金风,结出累累果实,这就是银杏树的风格。党员干部要像银杏树那样,不急不躁,学会安静地扎根,创造经得起时光打磨的业绩。

⑥一棵树教给我们的,           (A.也许B.必定)比一摞书的东西还要多。

(选自2021年4月8日《人民日报》。有删减)

注解:(“看到梧桐树,就想起焦裕禄”]1962年焦裕禄任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当时兰考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扎根群众,坚持实事求是,带领全县干部群众与深重的自然灾害作顽强斗争。封沙、治水、改地,改变兰考人民贫困落后的面貌。慢性肝病恶化后,他忍着剧痛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息。50多年后,河南省首个摘掉贫困县“帽子”的是兰考。用焦裕禄当年带领大家栽下的泡桐树制作乐器、家具等,成为兰考致富奔小康的一项重要产业。

(1) 本文题目运用了修辞手法,其中的“自己”主要指
(2) “活成一棵平凡的树。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个性,孕育着可贵的品格和精神。一棵松树,一棵柳树,一棵银杏树,一棵棵平凡的树汇聚在一起,就有了‘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的磅礴。事实上,生于平凡而不甘于平凡,也能超越平凡、成就伟大。”把这一段放回文中,位置应在段之后,请你简答理由。
(3) “看到梧桐树,就想起焦裕禄”。请你结合文后注解内容,谈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把自己活成了“一棵”怎样的“树”。

(4) 请为⑥段画线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考点】
文章标题及其作用; 文章脉络;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泠泠风雨声

胡竹峰

       平日偶得闲情,我会看看碑帖里笔墨的旧影心迹,古琴素手纸窗瓦屋灯火青荧天与地合,意与神会,情通自然。意与神兮如痴如醉,情通自然兮惠风和畅。

春雨绵绵,阴寒不散,夜里悠悠忽忽读了些旧人诗词。元人柳贯《题宋徽宗扇面诗》云:“扇影已随鸾影去,轻纨留得瘦金书。”瘦金书我很熟,想起小时候玩过一枚“大观通宝”铜钞,钱文正是赵佶手笔。

       赵佶的帖读过不少,《千字文》《牡丹诗》。瘦金体的线条仿佛金戈银丝,有一年把玩《秾芳诗帖》,看久了,越发觉得线条薄利,笔锋可以削水果,手不敢触。我看瘦金体,老想到春秋时候的尖首刀币。

       《秾芳诗帖》,大字楷书长卷,每行二字,共二十行,清人陈邦彦曾题跋道:“此卷以画法作书,脱去笔墨畦径,行间如幽兰丛竹,泠泠作风雨声。”

       纤细,青郁,劲挺,有力,瘦金体之味差不多就是这样。不要说书法,宋人文章也涓涓始流一派文气,不像唐朝欣欣向荣、郁郁勃发。唐人写时间流逝无可奈何,“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宋人却是“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唐朝人慷慨,宋朝人感慨。慨慷常常是壮士,感慨往往为道家,宋徽宗恰恰是道君皇帝。

       中国艺术,道家的痕迹处处可见,阴阳为骨,无为是表。前些时日读《易经》,象曰:“风行水上,涣。”大意是水上见风,涟漪泛起,散而不乱,涣然而和,成自然之象。宋人书法,受老庄道家影响,大抵虚静,瘦金体是异数。每见瘦金体,像在冬天的梅园游玩,老树新花,四周一望,虚室生白,全是一片吉祥。

       有回在朋友画室玩,他运转提顿写瘦金体给我看。想起当年的赵佶,一笔一画运转提顿在汴京皇城里自得其乐。瘦金体的精气神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更多还是入世的。我读赵佶书法,读出自得其乐——天下与我何干?且写字画画去,差不多是那样的字外音,

       赵佶的字有弹性,有韧性,有精神,像钢丝。书画家白蕉说:“瘦金体的线条,未必输给颜真卿的线条。”瘦金体是文人字,并非帝王字。到底什么是帝王字,我也说不清;到底什么是文人字,我更说不清。我只能说自得其乐是文人字,旁若无人是帝王字。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米芾、赵佶、董其昌的手迹一片自得其乐或者洋洋得意,唐太宗、唐玄宗、康熙、乾隆的手迹旁若无人或者居高临下。字从心出,心惜字形,有人仰天大笑出门去,有人战战兢兢进屋来,有人桀骜不驯,有人规规矩矩,有人放肆泼辣,有人内敛斯文……

       赵佶好诗,好画,好歌舞,好花岗岩,好李师师,好鲜衣骏马,好美食华灯,好梨园鼓吹,好古董花鸟,本是纨绔儿,可怜帝王身,糟蹋了一身才华。

       瘦金体,又名瘦筋体。瘦金体三字有风雅气,瘦筋体三字有稼穑味。瘦筋,筋瘦,夏天,从水塘里挑水浇园的农夫筋瘦筋瘦。叶圣陶先生有文章说:“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康健的感觉。”每见瘦金体,总想起紫赤的臂膊和肌肉突起的小腿。

       书法的奇妙在于,每个字的点画构成以及字与字之间的连绵动感产生出的墨迹之美,我对书法的兴趣,严格说来是对墨迹的沉迷。

       宣纸上,中国文化轻流徐淌。

       墨迹间,前人气息屡屡不绝。

(节选自2015年4月《人民文学》有删改)

(1) 本文以“泠泠风雨声”为题,有何妙处?

(2) 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瘦金体的特征。

(3) 联系全文,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4) 请结合实际,谈谈本文带给你的启示。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非遗蜀绣

①2023年7月28日20时,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灯光缓缓亮起,光影变幻中,运动员沿着七彩丝线流淌的“锦绣之路”依次入场。身着宋代“灯笼锦”纹样服装的引导员“小辣椒”高举引导牌走在队伍最前面,引导牌上的回形纹、如意纹都是蜀绣的传统工艺纹样,寓意吉祥如意、福寿绵延。素有“巴蜀瑰宝”之称的蜀绣,作为巴蜀地区非物质文化的代表,成为本次开幕式的一大亮点。

②蜀绣又名“川绣”,盛行于四川成都一带,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古蜀时期。古蜀国的“蜀”字就与蚕桑有很大关系,清代汉学家段玉裁所著《荣县志》记载:“蚕以蜀为盛,故蜀曰蚕丝,蜀亦蚕也。”由此可见,“蜀”便是“蚕”。西汉文学家扬雄《蜀都赋》中的“锦布绣望,芒芒兮无幅”描述的就是当时蜀地纺织、刺绣的繁盛景象。到了宋代,蜀绣美名更是扬遍神州,当时的文献称蜀绣技法“穷工极巧,冠于天下”。

③蜀绣传统的题材以芙蓉锦鲤和鸳鸯为代表,把绣上鸳鸯的荷包送给另一半是一种婚恋习俗,荷包上绣的鸳鸯尽显闺阁女儿心思。巴蜀地区独有的珍稀动物,如憨态可掬的“国宝”大熊猫、敏捷灵动的金丝猴,在蜀绣作品中也频频“露脸”。不仅如此,通过一帧帧蜀绣,人们还能领略巴山蜀水的自然风光,读到关于巴蜀民俗文化的故事。

④用于欣赏的蜀绣多为条屏和座屏,所绣的花草鱼鸟,极富诗情画意。人民大会堂四川厅里悬挂的巨幅“芙蓉鲤鱼”座屏和蜀绣名品“蜀宫乐女演乐图”挂屏、双面异色的“水草鲤鱼”座屏,就是蜀绣中欣赏性绣品的代表作。此外,蜀绣还广泛用于四川人的日常生活,四川人家中的被面、枕帐帘,身上的衣服、鞋帽,不少都有蜀绣的装饰图案。

⑤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并称四大名绣。如果说苏绣精细素雅,湘绣艳丽鲜明,粤绣雍容华那么蜀绣则劲气生动。严谨的针法、平齐的针脚、鲜活的形象、精巧繁复的染色、富有立体感的面,使之被誉为工艺美术领域的一朵奇葩。古往今来,无数巧夺天工的蜀绣作品化丹青浓彩于谓之上,如精妙绝伦的画卷,又如引人入胜的乐曲,一针一线都在讲述着不朽传奇。

(1) 文章介绍了蜀绣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2) 文章第①段介绍成都大运会开幕式场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 下面这段歌词放在文章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山光水色染图案,岷山的雪白九寨的蓝。峨眉日出走一线红,竹海飞一针绿浪翻。绣一个太神鸟飞高远,一轮明月照雄关。

现代文阅读 困难
3.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杨德祖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槐桷 , 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之,曰:“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

(二)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三)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斎臼”八字。魏武谓修曰:“卿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斎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选自《世说新语·捷悟第十一》)

【注释】①杨德祖:即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人。②魏武:曹操。③槐桷:椽子,屋椽。④饷:赠送。⑤啖:吃。⑥齑臼:捣粉末的器具。⑦同“较”,相差之意。

(1)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人 饷 魏 武 一 杯 酪 魏 武 啖 少 许 盖 头 上 题“合”字 以 示 众 众 莫 能 解。

(2) 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3) 文中的杨修和魏武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