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小题。

文明宝藏——三星堆遗址

①“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2021年3月,作为发现范围较广、考古时间较长、文化内涵丰富的古文化遗址——三星堆遗址。再度以辉煌的新发现震惊世人。

②2021年初,重启后的三星堆考古工作再次引起世界瞩目。与以往相比,这次考古工作不仅发掘有大量的精美器物,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工作中的运用也是此次发掘工作的亮点之一。据参与考古工作的相关人员回忆,20世纪80年代的考古环境就是一片田野,如今的考古发掘现场被大跨度钢结构大棚覆盖,里面数个通透的玻璃房子,将新发现的“祭祀坑”罩住。这些玻璃房子由探方工作舱、现场考古实验室、文物应急保护室、文物修复实验室、仪器分析实验室等组成。这些科学技术的运用,一方面可以实现考古发据、系统科才研究与现场及时有效的保护相结合,确保考古工作高质量、高水平推进;另一方面,种也便于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让广大网友实时收看考古发掘进展。

③本次考古发掘工作极为复杂,难度极大,国家尤为重视。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10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纷纷加入此次考古发掘工作之中,涵盖考古学,历史学、文物保护技术、环境生等9个专业,甚至为了探明祭祀坑的“火燎”情况,还邀请数十位专业消防人员参与研究。

④从目前的考古进展可知,三星堆遗址断发现有6座“祭祀坑”,出土重要文物500余件,加上20世纪80年代所发现的2个祭祀坑,专家们普遍认为这8个“祭祀坑”总体构成了三星堆祭祀区,是古蜀国专门用来祭祀天地、祖先,祈求国泰民安的场所,正如《左传》所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我”,三星堆祭祀坑的发掘体现了三星堆遗址已具备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以及独特的技术、艺术和精神信仰。

⑤可以说,三星堆遗址的考古远不止对古蜀文化本身的了解,它对我们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三星堆遗址的众多未解之谜将逐一被世人揭晓。

(原文有改动)

(1) 选文第①段写“三星堆遗址新发现震惊世人”有什么作用?
(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相的?

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工作中的运用也是此次发掘工作的亮点之一

(3) 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 请简要概括三星堆遗址的考古意义。
【考点】
说明文语言分析; 文章标题及其作用;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用“氢”洁理念塑造未来交通

    ①随着亚洲地区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上升,交通拥堵已经成为许多地方无法避免的“大城市病”。

    ②目前,人们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混动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层面,但是人类对于各种能源和电池的探索一直都在进行。比如,氢就是一种能量密度很高的清洁可再生能源。从补充速度的角度看,充氢比充电的速度快得多,但是长期以来,氢的存储和输运难题一直都阻碍着氢能的大规模应用。锂电池的发展经过多年的井喷目前已经开始趋缓,而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提升,氢燃料电池将成为最具潜力的新一代能量提供系统之一。理论上,燃料电池车的排放物只有水,因此被称为“终极环保车”。

    ③欧美等发达国家在2000年以后才加速对氢气能源的开发和基础构建,而现代汽车集团无疑是氢燃料电池车研发领域最早取得显著成绩的汽车制造商:1998年开始研发,2000年11月首次推出了圣达菲氢燃料电池车;2006年独立研发成功途胜氢燃料电池车;2013年2月,第三代车型ix35 FCEV首次量产,对全球汽车进入环保时代意义深远。现代汽车还参与了英国首个氢燃料电池车的网络和基建项目,英国政府将与现代汽车合作,向公共机关和个人出租氢燃料电池车辆。

    ④值得一提的是,核心零部件难以量产一直是制约各大厂商的瓶颈,攻克这一难题并不容易。如今,现代在包括驱动马达、电子功率零部件、锂电池包及燃料电池集成模块等在内的零部件均成功实现全球首家量产。据悉,现代汽车未来还将投入150亿韩元“氢气基金”来开发燃料电池零件。

    ⑤由于氢燃料电池车的理论唯一排放物是水,因此较传统汽车,它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产物——水作为使用资源。现代FE燃料电池概念车名称中的“FE”全称为Future Eco,即未来生态的意思,这体现了其运用创新型新技术,并契合了这款车本身的生态友好特性——也是对其独特燃料源的认可。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在于,它加装了内部空气加湿装置,循环利用由该车氢能循环设备所转化出的水,以创建更舒适的乘坐环境。

    ⑥氢燃料汽车市场推广的最大障碍是加氢站不足,但是这一问题未来有望改观。目前,欧美等国已启动了相关推广和建设充电站等战略。德国计划到2023年建成400个氢燃料站;日本计划到2025年构建1000家氢燃料站;韩国计划到2025年增加到200个。此外,价格也是氢燃料电池车推广的拦路虎。但是,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加速建设,未来的人类交通,将变得更加“氢”洁。

(选自《科技博览》2019.4)

(1)     说说本文标题的作用?
(2)     为何氢燃料电池车被称为“终极环保车”?
(3) 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氢燃料电池将成为最具潜力的新一代能量提供系统之一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中国第五大发明——汉字

    ①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从甲骨文算起,已有3500年以土的历史了。古埃及的圣体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古玛雅文字等相继成为历史的陈迹,唯汉字独存。中国人用数千年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奇迹,在世界文字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它承载了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至今仍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汉字计算机输入的优越性,使 汉字的奇迹更令世人惊叹和信服。汉字堪称中国“第五大发明”。

    ②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著名学者安子介先生说,“中国由黑龙江到云南,汉字全通。”“中华文化连绵五千年,是用汉字记载的。”“西方字母的形式,根据历史说也是由象形而来,后来变成拼音,各国文字不同,相互联结的纽带断了,结果欧洲分成大小十数个国家。如果中国早年也走这条路,早已出现江苏国、广东国了。我国方言这样多,汉字的语音无法在‘语音学’上统一,但在文字使用上自古及今都是一脉相承的。汉字对汉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凝聚作用。”可见,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这对汉民族的形成和中国的统一具有重要的作用。

    ③汉字可以引发想象和联想。由于汉字以形表意,使用汉字时观其形而得其意,其中必定有想象和联想产生。并非仅仅由象形字直接演化过来的字如此,如“日”“月”等。会意字也是如此,如“休息”的“休”字,由“人”和“木”两部分组成,就是“人”靠着“树”歇息。我们从字形的拼组关系中便可想象出这字的意义。其实,有些形声字的声旁也是表意的,如“文盲”的“盲”字,声旁“亡”既表音也表意,“盲”就是“亡”了“目”。因此,汉字引发想象和联想的强大作用值得我们重视。

    ④汉字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从神经心理学和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看,拼音文字是偏向大脑左半球的“单脑文字”,而汉字是大脑左、右两半球并用的“复脑文字”;拼音文字认知中“语音编码”方式起主要作用,而汉字认知中则是利用“多重编码”方式,语音、字形和语义编码兼用。学习汉字可以开发大脑左、右半球的潜力,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因此,从音、形、义三者结合上去学习汉字是科学的方法。

    ⑤与中华文明共存共荣的古老汉字,具有独特的形式 和经久不息的生命力。我们要重新认识汉字的价值,充分发掘汉字的奥秘,以迎接汉字“发挥威力”的新时代。

(1)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古埃及的文字是圣体字,古巴比伦的文字是楔形文字,而更多西方国家一直都是拼音文字。 B. 我国的方言尽管在“语音学”上统一,但在文字使用上自古至今都一脉相承。 C. 学习拼音文字偏向于开发大脑左半球的潜力,而学习汉字,可以开发我们大脑左、右半球的潜力。 D. 中国人用数千年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汉字,与中华文明共存共荣,具有独特的形式和经久不息的生命力。
(2) 依据本选文,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是“从甲骨文算起”,文章结尾为“以迎接汉字‘发挥威力’的新时代”,由此判断此文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 B. 第③段的说明对象是“汉字以形表意,使用汉字时观其行而得其意”。 C. 拼音文字认知中是利用“语音编码”方式起作用,汉字认知中是利用“多重编码”的方式,语音、字形和语义编码兼用。 D. 本文的语言兼具平实性和生动性的特点,蕴含了作者对中华文明的热爱之情。
(3) 下列对文中说明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甲骨文算起,已有3500年以土的历史了。”该句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汉字的历史悠久。 B. 第②段主要采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引用安子介先生的话说明了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 C. 第③段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是为了生动具体地说明象形字和会意字能引发想象和联想的特点。 D. 第④段主要采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汉字在发展大脑智力上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朱启新的《筷子中的文化》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古人称筷子为“箸”,这个专称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逐渐称“箸”为筷子。如明人陆荣《椒周杂记》载,吴中民间行船时忌说“住”,因箸同“住”音(“住”,慢),所以要把“住”改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以后,一些读书人也渐称“箸”为“筷”。

    ②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早在商代,纣王已用象(牙)箸。在长期的使用中,根据考古资料提供的信息,既有器形的变化,也有制作质地的不同。

    ③筷子的器形,最初,两头同样粗细。先秦时期乃至汉初的“箸”,都是上下一般粗细,分不出手握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已知最早的铜筷出自云南一墓中,整体圆柱形,长约20多厘米,属春秋晚期。安徽出土的一批东周青铜器中也有铜筷一双,细长方形,残长20.3厘米,宽4毫米。及至宋代,筷子的粗细又有了变化。四川发现的一座宋代窖藏出土的一双铜筷,长24厘米,筷首与筷足,粗细已很分清了。

    ④古代的箸,长短并无定制,约20厘米左右。形体有方有圆,其径一般在0.4厘米左右,最粗不会超过0.6厘米,比今日用筷要细——古人之箸用来夹羹汤中的菜。《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者用挟(即“箸”),其无菜者不用挟。”夹羹内的菜,分量不多也不重,不同今日要夹大块食物,或者用劲撕裂食物。箸之细径不碍使用。

    ⑤制箸材料,通常采用竹、木。此外尚有铜、玉、骨、银等。最广泛使用的是竹制和木制。筷子作为我国文化特征之一,源远流长。各地也都有名筷生产,如北京的雕琢玉筷,成都的刻花竹筷,杭州的天竹圆头筷,广州的乌木筷和象牙筷……真是很美。

    ⑥筷子挺直,宁折不曲。唐玄宗李隆基特赐给宰相宋碌一双金筷,以表彰他的秉性耿直如筷。明代程良规的《咏竹箸》诗,写得也很有意思:“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往忙。”此诗语句通俗,热情讴歌了筷子默默为他人奉献的精神。

(有删改)

(1) 结合②③两段的内容,说说能否去掉其中划线的“已知”一词,为什么?

(2) 简要说说第⑤段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3)

阅读全文,在下列方框中的①②两处填写合适的内容。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