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比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红军过草地、保尔修铁路

【阅读点睛:革命的生活充满了种种难以言喻的艰辛。无论是红军艰苦卓绝的长征之旅还是保尔和修路工人困难重重的筑路工程,都浸透着革命党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甲】在大草地一连走了十天还不见人烟。在这个沼泽地带几乎大雨连绵不断,只有沿着一条为红军当向导的本地  山民才认得出的像迷宫一样的曲折足迹,才能穿过它的中心。沿途又损失了许多牲口和人员。许多人在一望无际的一些水草中失足陷入沼泽之中而没了顶,同志们无从援手。沿途没有柴火,他们只好生吃青稞和野菜。没有树木遮阴,轻装的红军也没有带帐篷。到了夜里他们就蜷缩在捆扎在一起的灌木枝下面,挡不了什么雨。但是他们还是胜利地经过了这个考验,至少比追逐他们的自军强,白军迷路折回,只有少数的人生还。

红军现在到达了甘肃边境。前面仍有几场战斗,任何哪仗如果打败,都可能是决定性的失败。在甘肃南部部署了更多的南京、东北、回民军队要阻他们,但是他们还是闯过了所有这些障碍,在这过程中还俘获了回民骑兵的几百匹马,原来一般都认为这些骑兵能一举把他们消灭掉的。他们筋疲力尽,体力已达到无法忍受的程度,终于到达了长城下的陕北。一九三五十月二十日,即他们离开江西一周年的日子,一方面军先锋部队同早在一九三三年就已在陕西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小小根据地的二十五十六十七军会师。他们现在只剩下了二万人不到,坐下来以后方始明白他们的成就的意义。

【乙】小车站孤独地隐在树林里。一条新修的路基从车站的石头货台伸向森林。路基周围是蚁一样密集的人群。

讨厌的粘泥在靴子底下扑哧扑哧直响。路基两旁的人们狠劲地挖着土。铁器发出沉重的撞击声,铁锹碰着石头,铿然作响。

雨像用筛子过的一样,又细又密,下个不停。冰冷的雨水渗进了衣服。雨水也冲走了人们的劳动成果,泥浆如同稠粥从路基上淌下来。

湿透了的衣服又重又冷,但是人们一直干到天黑透了才离开工地。

修筑的路基一天比一天延长,不断伸向密林深处。

离车站不的地方,有一座石头房的空架子,凄凉地立在那里。里面的东西,凡是撬得下、拆得开、砸得动的,早就被洗劫一空了。门窗成了张口的大洞;炉门成了黑窟窿。房顶也破烂不堪,好多地方露出了椽子。

唯一没有遭劫的是四个房间里的水泥地面。每天夜里,四百个人就穿着里外湿透、溅满泥浆的衣服躺在上面睡觉。大家在门口拧衣服,脏水一股股流下来。他们用最难听的话咒骂这恶劣的天气和遍地的泥泞。水泥地面上薄薄地铺了一层干草,他们紧挨着睡在上面,相互用体温取暖。衣服冒着气,但是从来没有干过。而水渗过挡窗洞的麻袋,滴落到地上。雨点像密集的霰弹敲打着屋顶上残留的铁皮。冷风不断从破门缝里吹进来。

厨房是一座破旧的板棚。早晨大家在这里草草吃完茶点,就到工地上去。午饭是单调得要命的素扁豆汤和一磅半几乎跟煤一样黑的面包。

(1) 联系原著,说说红军长征过草地的原因以及保尔筑路的原因。(内容理解)
(2) 从两段选文来看,红军与筑路工人面对的困难主要来自哪些方面?(内容理解)
(3) 从红军过草地和筑路工人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
【考点】
作品的人物形象; 作品的基本内容; 作品的综合评价;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骆驼祥子》节选部分,回答问题。

祥子始终没言语,呆呆的立在那里。听到老车夫说肚子里空,他猛的跑出去,飞也似又跑回来,手里用块白菜叶儿托着十个羊肉馅的包子。一直送到老者的眼前,说了声:吃吧!然后,坐在原位,低下头去,仿佛非常疲倦。

“哎!”老者像是乐,又像是哭,向大家点着头。“到底是哥儿们哪!拉座儿,给他卖多大的力气,临完多要一个子儿都怪难的!”说着,他立了起来,要往外走。

“吃呀!”大家几乎是一齐的喊出来。

“我叫小马儿去,我的小孙子,在外面看着车呢!”

“我去,您坐下!”那个中年的车夫说,“在这儿丢不了车,您自管放心,对过儿就是巡警阁子。”他开开了点门缝:“小马儿!小马儿!你爷爷叫你哪!把车放在这儿来!”

老者用手摸了好几回包子,始终没往起拿。小马儿刚一进门,他拿起来一个:“小马儿,乖乖,给你!”

……

“对呀!好小子,吃吧;吃完,咱们该溜达着了!”说着,老者立起来,绕着圈儿向大家说:“劳诸位哥儿们的驾啦!”伸手去拉小马儿,小马儿把未吃完的一个包子整个的塞在口中。

大家有的坐着没动,有的跟出来。祥子头一个跟出来,他要看看那辆车······

祥子呆呆地立在门外,看着这一老一少和那辆破车。老者一边走还一边说话,语声时高时低:路上的灯光与黑影,时明时暗。祥子听着,看着,心中感到一种向来没有过的难受。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内容。
(2) 请根据选段内容,概括祥子的个性特点。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非遗蜀绣

①2023年7月28日20时,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灯光缓缓亮起,光影变幻中,运动员沿着七彩丝线流淌的“锦绣之路”依次入场。身着宋代“灯笼锦”纹样服装的引导员“小辣椒”高举引导牌走在队伍最前面,引导牌上的回形纹、如意纹都是蜀绣的传统工艺纹样,寓意吉祥如意、福寿绵延。素有“巴蜀瑰宝”之称的蜀绣,作为巴蜀地区非物质文化的代表,成为本次开幕式的一大亮点。

②蜀绣又名“川绣”,盛行于四川成都一带,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古蜀时期。古蜀国的“蜀”字就与蚕桑有很大关系,清代汉学家段玉裁所著《荣县志》记载:“蚕以蜀为盛,故蜀曰蚕丝,蜀亦蚕也。”由此可见,“蜀”便是“蚕”。西汉文学家扬雄《蜀都赋》中的“锦布绣望,芒芒兮无幅”描述的就是当时蜀地纺织、刺绣的繁盛景象。到了宋代,蜀绣美名更是扬遍神州,当时的文献称蜀绣技法“穷工极巧,冠于天下”。

③蜀绣传统的题材以芙蓉锦鲤和鸳鸯为代表,把绣上鸳鸯的荷包送给另一半是一种婚恋习俗,荷包上绣的鸳鸯尽显闺阁女儿心思。巴蜀地区独有的珍稀动物,如憨态可掬的“国宝”大熊猫、敏捷灵动的金丝猴,在蜀绣作品中也频频“露脸”。不仅如此,通过一帧帧蜀绣,人们还能领略巴山蜀水的自然风光,读到关于巴蜀民俗文化的故事。

④用于欣赏的蜀绣多为条屏和座屏,所绣的花草鱼鸟,极富诗情画意。人民大会堂四川厅里悬挂的巨幅“芙蓉鲤鱼”座屏和蜀绣名品“蜀宫乐女演乐图”挂屏、双面异色的“水草鲤鱼”座屏,就是蜀绣中欣赏性绣品的代表作。此外,蜀绣还广泛用于四川人的日常生活,四川人家中的被面、枕帐帘,身上的衣服、鞋帽,不少都有蜀绣的装饰图案。

⑤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并称四大名绣。如果说苏绣精细素雅,湘绣艳丽鲜明,粤绣雍容华那么蜀绣则劲气生动。严谨的针法、平齐的针脚、鲜活的形象、精巧繁复的染色、富有立体感的面,使之被誉为工艺美术领域的一朵奇葩。古往今来,无数巧夺天工的蜀绣作品化丹青浓彩于谓之上,如精妙绝伦的画卷,又如引人入胜的乐曲,一针一线都在讲述着不朽传奇。

(1) 文章介绍了蜀绣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2) 文章第①段介绍成都大运会开幕式场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 下面这段歌词放在文章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山光水色染图案,岷山的雪白九寨的蓝。峨眉日出走一线红,竹海飞一针绿浪翻。绣一个太神鸟飞高远,一轮明月照雄关。

现代文阅读 困难
3.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杨德祖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槐桷 , 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之,曰:“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

(二)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三)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斎臼”八字。魏武谓修曰:“卿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斎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选自《世说新语·捷悟第十一》)

【注释】①杨德祖:即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人。②魏武:曹操。③槐桷:椽子,屋椽。④饷:赠送。⑤啖:吃。⑥齑臼:捣粉末的器具。⑦同“较”,相差之意。

(1)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人 饷 魏 武 一 杯 酪 魏 武 啖 少 许 盖 头 上 题“合”字 以 示 众 众 莫 能 解。

(2) 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3) 文中的杨修和魏武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