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周敦颐)

[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 “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用处,赐好说“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出自《孔子家语》)

[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④贤己者:比

自己贤良的人。⑤说:谈论。⑥视:看,比照。⑦化:融和。⑧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可爱者甚蕃:

②不蔓不枝:

③赐好说不若己者:

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与善人居,如人芝兰之室。

(3) 认真阅读[甲] [乙]两文,对比“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与“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两种处世原则有何异同?
(4) [乙]文中“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考点】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文言文翻译; 常用文言实词;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战国】 《孟子·告子下》)

【乙】

吾观史蝤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 , 故有身后之谏;萧何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宜如此也。夫国以(因为)一人兴,以一人亡 , 贤者(贤能的人)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一定)复(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宋】苏洵《管仲论》)

【注释】①史蝤:蝤qiū。春秋时卫国大臣,以敢谏闻名。②蘧伯玉:蘧qú。春秋时卫国大臣。③弥子瑕:春秋时卫国将军。

(1)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必先其心志   ②行拂其所为

③萧何   ④宜如此也

(2)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

(3) 【甲】文用舜等先贤的例子证明要担当大任,必须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练,简要谈谈你从这段话受到的启发。
(4) 【甲】 文中点到的“管夷吾”,即是【乙】文中的管仲。对这位担当大任的人,苏洵说“彼管仲者,何以死哉?”(那个管仲呀,为什么可以没有荐贤自代就死了呢?),包含了委婉批评色彩。说说批评了管仲什么。
文言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河中石兽(节选)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石钟山记(节选)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 , 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①彭蠡(lí):即今翻阳湖。②郦元:即郦道元。③李渤:唐代人。曾作《辨石钟山记》。④函胡:厚重模糊。⑤枹(fú):鼓槌。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必于石下迎水处沙为坎穴()      ②求之地中,不更乎(

③故能知()                      ④余是以记之(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 乙文作者是如何评价郦元、李渤的观点的?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为何这样评价。
(4) 甲、乙两文共同阐释了一个什么道理?
文言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