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吃鲫鱼说》及某同学做的批注,完成各题。

吃鲫鱼说

冯骥才

①鸡不能吃自家养的,鱼必须吃自己钓的。

②前者的缘故是,家禽通人性,吃时下嘴难;后者的缘故是,钓鱼又吃鱼是双倍的乐趣。

深秋晨时,在水塘边择一幽僻处,取香饵一珠,粘于银钩之尖,悄悄下竿于苇草间。水色深碧,鱼漂明亮,尖头露出水面,显得十分灵通。少焉,鱼漂忽地一动,通报了水底的鱼讯。这时千千万万沉心屏息,握竿勿动,待这漂儿再动两下,跟着像出水的潜水艇顶上的天线,直挺挺升起来,一直升到根部。一个生活中那种小愉快将临的关键时刻到了。手腕一抖,竿成弯弓,水里一片惊慌奔突的景象。钓者最大的乐趣也就在这短暂时刻里。倘是高手,必然不急于把鱼儿提上来,而是用欲擒故纵之法,把鱼儿在水里拉近放远,直遛得没了力气,泄了气,认了头,翻过雪白的肚子,再拉上岸来。

④当然这鱼既不是鲤鱼草鱼,也不是武昌白鲢。唯鲫鱼,秋日里最大最肥,而且吃饵的表现,是一种极优美的“托漂”。不像鲤鱼草鱼,吃食时横扫而过,把鱼饵吞下去一拉就走,鱼漂也被一同拉入水中,这称“黑漂”。黑,就是鱼漂在水面上一下看不见了。鲫鱼吃食要文静优雅得多,它们习惯于垂头吸食,待把鱼饵吸入口中,一抬头,鱼漂便直挺挺浮升止来,就叫作“托漂”。天下渔人,一见托漂便知是鲫鱼,一见鲫鱼心中必大喜。唯鲫鱼之味才鲜美也。

⑤若钓到半斤左右鲫鱼,勿烧勿焖,勿用酱油。鱼见本色,最具鱼味。

⑥鲫鱼是最常见的鱼,多种烹调之法中,首推如下:

⑦先把鱼除鳞去肠,收拾干净。愈是银光透亮模样,则愈诱人生出烹调的快感。然后将收拾好的鱼摆在案板上,正反都用刀背轻轻拍打几下。刚钓到的鱼,尽管已把鳃片取掉,眸子仍旧闪闪发亮,时而还会扭动一下身子,把瘪嘴张成一个圆洞。拍打过后,放在油锅煎炸,微黄即止,取出晾在一边。

⑧另取一锅烧白水。待水滚沸,投鱼入水煮将起来。待汤水见白,放入葱花、姜末、精盐、茴香豆,以及加饭酒。此中要点有三:其一,必须等待汤水变白,再放作料,汤水变白,是鱼被煮透的征象。倘若鱼未煮透,作料的味道不能入鱼便被熬尽,失去作料的意义。其二,上述几种作料葱姜蒜盐和料酒必须同时放入。倘若有先有后,先入者则为主,味道则必不能丰富。其三,加饭酒必须是绍兴出产,防止假冒,一假全糟。这样,一煮便要十分钟,煮好即成。

⑨煮好的鱼,分做一菜一汤。

先说菜:用一上好青花瓷盘,将鱼摆好,再把汤中的葱花嫩绿摆在银白鱼腹上作为装饰。不需再加任何作料与附料,只备一小碟老醋在旁,属于蘸用的调料。小碟应与盛鱼的青花盘配套。醋要选用山西或天津独流的老醋为佳,不要加辣。一辣遮百味。

⑪再说汤:锅中鱼汤,盛入小碗,再备瓷勺一只,也应与青花盘配套。若桌布也是青白颜色,则会为这绝好汤菜更添兴味。汤中应加调味品,便是胡椒。

⑫菜以醋调味,汤以胡椒调味,以示区别。然胡椒与醋,都是刺激食欲的开胃品,不败鱼味,反提鱼鲜。

⑬食之时,盛精米白饭一小碗。一边吃米,一边吃鱼。白米亮如珠,鱼肉软似玉,鲜美皆天然。由此可知,一切美味,皆是本味,犹如一切美色,皆是本色。故此鱼之美,胜于一切名师御厨锦绣包装也。

⑭饭菜之后,便饮鱼汤。汤宜慢饮,每勺少半,徐徐入口。鱼之精华,尽在汤中。倘能从中品出山水之清纯乃至湖天颜色,不仅是美食家,亦我此汤之知音者也。

⑮我生来心急怕刺,吃鱼不多,唯此样鱼,却是家常喜爱食物。一是鲜美滋味,天下无双;二是自钓自吃,自食其力,自食其果。我人生中最喜欢尝到这种成果。

⑯君若有意,不妨照方一试。但别忘了,不能不钓而吃,而是先钓后吃。自钓自吃,才是此种美食之要义也。

(选自冯骥才《世间生活》,略有删改)

[批注1]这句话写了深秋早晨去钓鱼的事生动形步象,也表现了作者的心情。

[批注2]“托漂”的“漂”应该怎么读?

[批注3]这段话极富画面美。

[批注4]

④段写得妙极!读起来很有味道!

[批注5]

把这篇文章选入《世间生活》真有眼光!

(1) 解决[批注2]的疑问。下面是《现代汉语词典》中“漂”字的读音及释义,据此推断“托漂”的“漂“的读音是

酒①piāo,停留在液体表面不下沉。②piǎo,漂白;用水冲去杂质。③piào,(事情、账目等)落空。

(2) 挑战[批注1],赏析语言。请你自选角度,对第③段划横线句也做一赏析。
(3) 阐释[批注3]。第10段划波浪线句子富有画面美,请作出阐释。
(4) 回应[批注4]。根据理解,为下面语句设计朗读的重音或语速(一处即可),请陈述你的设计和理由。

饭菜之后,便饮鱼汤。汤宜慢饮,每勺少半,徐徐入口。鱼之精华,尽在汤中。

(5) 联结[批注5]。冯骥才的散文集《世间生活》有下面四个专题,本文归入哪个专题最适合?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①人生感怀

②生活雅趣

③人间生灵

④旅行印象

【考点】
常用易错字字音; 语速与语调; 停顿与节奏; 重音; 活动设计; 见解表述; 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信

                                                                                    胡耕

      ①人言即信.

      ②从字的结构可见,仓颉老祖用意深远.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理念中,有五个非常重要的字﹣﹣“仁、义、礼、智、信”,可以说这五个字涵盖了中国人理想的人 格精神.其中“信”字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其它四个字的基础.“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很难想象一个不诚实的人能够有仁爱之心,做一起之举,讲礼貌之言.因 此可以说,“信”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最推崇和最依赖的精神理念,它是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一种至高人格标准.

      ③中国历史上就不乏“信”的经典,孔子的学生曾子,因为妻子随口答应要杀猪给孩子吃,他不愿言而无信,也不管乡亲笑他迂腐,说服妻子,并一起杀猪,煮了肉 分给孩子和乡邻们吃;《喻世明言》中的汉朝书生范式与张勋约定两年后在他家见面,范式游魂千里迢迢赶来赴约;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宣布谁能搬动立在门口的木 头就有赏金,后来他果然给搬动木头的人以重赏…

      ④言而有信,性而有果.信,必然使人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

      ⑤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国无信比衰,当今社会,“信”尤显重要.一个人要时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说了就要做,做不到就不要说,“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一言百系”就须“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可以说,在人际交往中,“君无戏言”,更不可信口开河,信口雌黄,失信必寡,寸步难行.时下,流行信 用卡,有人说,它是一种时尚潮流、个人身份的象征,有人却戏谑:有信不用卡,无信才用卡.信用被卡住了,就需要这张卡片当通行证.

      ⑥“信”的丧失,常常让人言中的陷阱机关显得太多,现如今,很多时候人言不仅不可信,而且是“人言可畏”,怎样让人言不仅不可畏而且可信呢?前日,与一位 诗友谈论信息,他高深莫测地进行了一番剖析,让人醍醐灌顶:“人言”为信,“自心”为息,对信息发布者来讲,若想确保自己的信息算得上可信的“人言”,就 要进行一番“自心”的检点,对信息的接受者来说,若想确保自己的信息算得上可信的“人言”,就要进行一番“自心”的检点,对信息的接受者来说,“人言”是 否有诈,是否可信,尚需用“自心”做出冷静清醒的判断.信息能让你发达,也能让你败家破产、身陷囹圄.人言固然不少,鬼言也很多,否则怎么会有“信息垃 圾”和“信息战”之说呢?

      ⑦人言若非信,自心当忏悔.如今懂得“信”的人太少了,许许多多的人一方面在谴责社会种种恶劣行为的同时,自己却偏偏忘了“信”的根本,心外求心,误入歧途.

      ⑧信,就是一面亮澄澄的镜子,每个人对着照一照,其又早已说得清清楚楚,只是人们在一旁谁也不愿意去揭穿而已.

      ⑨子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我们在召唤“信”的回归时,切莫忘了自己.

                                                                                                                               (选自《汉字悟语》,略有删改)

【链接材料】

      ①近日,上海某白领打车,答应下车后用手机付款,但司机一直未收到36元车费.司机找到该白领所在单位,单位因此将其开除,36元给了白领一个警示,也给大家拉响了“警钟”.

                                                                                                                              (摘自《中国剪报》2016年第55期)

      ②成都一家卤味店采用自助售卖形式,购买者自行选购,自觉付费,营业两天,顾客的自助付款额还不足商品总价值的百分之三十.人们没有意识到“信”的重要性,而把占便宜当成了自然的事.

                                                                                                                               (摘自《作文素材》2016年第1期)

(1) 下列选项中的“信”,与文章标题“信”的含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信口开河 B. 愿陛下亲之信之 C. 通风报信  D.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 第③段列举中国历史上“信”的经典事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 文章通篇围绕“信”展开论述,其中第⑤、⑥段的顺序能否调换?并说明理由.

(4) 当前形势下如何营造“信”的社会风气?细读文本并结合“链接材料”,阐述你的观点.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