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缺图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教育部门以某市为样本,随机选择农村中学45所,农村中心小学41所,对其相关美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图表来源于网络)

【材料二】

要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贯穿艺术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挖掘教学内容多方面的育人价值,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把握显性和隐性、近期和远期、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指向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发展进行教学目标设计,使学生通过艺术学习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活力,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功能。

(节选自《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学校是美育的摇篮,有责任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推广美育也是家庭和社会的义务,家庭的熏陶与化育,公共空间的艺术呈现,都能让美进入日常生活,使美的种子生根发芽。葆有创新意识、开放精神,善用互联网和虚拟技术,积极突破传统美育的时空隔阂,也有利于在实践中开拓美育新天地。学校、家庭,社会携手共进,强化美育育人实效,在春风化雨中不断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就能助力广大少年儿重在成长中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味的人生,在未来拥抱更加美好的生活。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5月31日)

(1) 对上述三则材料概括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当前中小学校不重视美育课程的开设。 B. 材料二指出了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艺术教学过程中注重核心素养的培育。 C. 材料三明确了学校是美育的摇篮,应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 D. 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党和国家对美育的高度重视。
(2) 根据材料一,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3) 新时代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学校向同学们征集将传统文化融入美育的可行性建议。小美同学提出了“皮影艺术进校园”的建议。请你根据材料三,再提出两条。
【考点】
表述题; 材料探究; 见解表述; 语言连贯; 语言简明;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很多人调侃,手机支付发展太过迅猛,有两类群体深受打击,一是乞丐。以前出门很多人都会备点零钱,当看到路上的乞丐,产生怜悯之心时,便会顺手将口袋中的零钱给乞丐。可是现在很多人随身都不带现金。二是小偷。人们不带钱包,小偷就无钱可偷;改偷手机吧,一个个走到哪儿都机不离手,哪有下手机会啊!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花”钱”不用现金是再普通不过的事。

    虽然“扫一扫”“刷一刷”发展越来越快,但仍有不少人习惯买东西付款时花“钱”。郝阿姨说,孩子多次教她用手机支付,但她都记不住操作,听了那么多被盗刷的新闻,担心自己上当受骗,还是感觉用现金安全。“尤其是逢年过节的时候,作为一种传统习俗,取点新钞票,包个现金大红包给孩子更喜庆,更能表达心意。”像郝阿姨这样的老年人,以及一些对新技术还不熟悉的人,觉得移动支付的操作方法还很复杂,相比传统看得见、摸得着的现金,只是账户数字的变化让他们缺乏安全感。

【材料二】

    “现金支付与非现金支付,其实各有利弊。“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认为,现金不依赖于任何介质,不同于刷卡需要POS机、手机支付需要网络,现金使用起来更简单便捷。从现实情况看,还有不少人依赖现金支付,对一些中老年人以及农村或偏远地区的消费者来说,现金支付仍将是重要的支付方式。同时不可否认,现金在印制、运输、存储等方面与非现金支付相比确有其劣势。

    如今,不少人会遇到这种情况:买东西付款时,扫微信或支付宝经常会有优惠,但用现金基本上什么活动都没有,甚至还会有一些商贩直接明确表示“拒收现金”。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根据相关规定,现金是合法货币,商家不能强行要求消费者只能用某种支付方式,否则就是触犯法律的行为。

【材料三】

【材料四】移动支付的操作流程图

(1)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乞丐和小偷的事例说明,只要以后都是“非现金支付”,那么这两类人就会消失。 B. 董希淼认为,现金与非现金支付各有利弊,但目前这两种支付方式都有存在价值。 C. 中老年人以及农村或偏远地区的消费者都喜欢用现金支付不喜欢使用非现金支付。 D. 材料三说明,移动支付安全隐患种类多,危害大,不利于移动支付的可持续发展。
(2) 阅读材料四“移动支付的操作流程图”,请任选一种,向郝阿姨简要介绍使用手机付费的基本步骤。
(3) 王奶奶在便利超市买了2罐牛奶,给了店家100元的纸币,店家借口说没钱找零,要求王奶奶扫码支付。请你结合上文,为王奶奶提供解决方案并说明理由。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低碳,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生活就是指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生活和工作中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的排放量,达到减少大气污染、减缓生态恶化的目的。“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代表着一种更为健康、更为自然的生活态度,意味着人类要负起保护地球的责任和义务。

材料二

为实现中国在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峰的目标,近年来,我国政府积极推动产业减排。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居民能源消耗的增速就开始逐渐超过工业能耗,占总能耗的比例一直维持在20%以上。

材料三

2020年1月,中国能源基金会和南方周末在北京联合发布了《家庭低碳生活与低碳消费行为研究报告》。报告中有如下一些结论:①公众对于全球变暖和气候问题的认知度较高,各项认知平均分都在4.1分以上(满分5分),但是对“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知识储备不足,平均分和认同度较低。②对于低碳生活的意义,公众相信它可以“对地球负责”“造福后代”,但对低碳生活能带来的经济利益和个人愉悦感认同度相对较低。③公众对低碳生活与消费存在困扰,其中对“低碳产品辨识困难”最多,其次是对其功用存疑、担心影响生活质量。④受访者中,每月都会网购的人数占比高达85%,每周网购1~3次的接近30%。这其中有不少是不必要的消费,因“网购的便利和快捷”“拼团/拼单”而产生的不必要消费高达61%。⑤公众更接受的减碳方式是“省着用”而非“省着买”,相比消费减量,公众更愿意在使用过程中节约。

材料四

中国矿业大学陈红教授说:“早在2009年,原环保部就启动了‘中国环境标志低碳产品’认证的研发工作,随后从中央到地方都相继出台了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在国际贸易中,越来越多的进口方要求提供碳标识。低碳标识的确立,可以减少中国出口型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受到冲击。绿色供应链发展起来,消费者也能更好地识别并选择低碳产品。”

[以上材料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及《南方周末》2020年6月4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低碳生活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它要求我们减少生活和工作中的能耗,避免碳的排放。 B. 居民能耗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逐渐超过工业能耗,占总能耗的比例一直在20%以上。 C. 低碳生活践行难的主要原因是公众对低碳生活的现实意义认识不足和难以辨识低碳产品。 D. 各地相继出台低碳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就能确保消费者有效识别和选择低碳产品。
(2) 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请你就如何让公众有效践行低碳生活提三点建议。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疫情期间,出行不便催生了人们多样的云端生活。首先,各种生鲜APP一夜诞生。各大电商通过云端为家庭配送生活物资,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买菜、买米。其次,过去只有一部分人选择的线上教育,如今开展得如火如荼。成年人举办各种“云培训”云沙龙”,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也都开设了“云课堂”此外,各种“云会议”也成为特殊时期的办公常态,就连G20国际峰会也开通全球视频端,从线下转到了线上。直播带货更是如①。2月以来,有100多种线下职业在直播中找到了新商机,房产顾问“云卖房”,律师“云问案”,医生“云问诊”,农民“云卖菜”一场疫情将生活的方方面面带入云端,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数字技术。虽然我们可能仍然对云储存、云计算等名词还不甚了解,但无可置疑的是,我们已然“腾云驾雾”,开启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材料二】

    与传统生活模式相比,“云生活”模式具有②、时间减省、服务精准等优势。“云医疗”让每一个医院不再是信息的孤岛。数据渠道畅通,有效缓解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难题。以往病人在医院排长队挂号、缴费的苦恼,也将随着一些多功能医疗APP的出现而烟消云散。有了电子健康档案和数据分析,医生可以随时精准诊疗。“云办公”让优质资源得以共享,重复资源能够被迅速发现,合理的配置避免了源的浪费。灵活的办公地点节省了通勤的时间,灵活的办公时间更便于及时准确地处理突发问题。当下的“云课堂”也配置了丰富多样、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取资料,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弥补了以往学习方式中用时过长、效率不高的缺陷。

    【材料三】

2020年2月中旬之后,全国各大中小学相继开启“云课堂”。从面对面、面对黑板到面对屏幕,从教室空间到网络空间,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线上教学中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教师很难及时全面地掌握课堂情况。因为网络上教师与学生存在着距离,无法与学生直面交流,不知道学生是否还在课堂现场,不了解学生的思路是否与自己的教学思路相伴而行。另一方面,   △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云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如何调整并适应这一全新的教学场景和模式,“课堂”如何发展得更完善,这是我们仍需深入思考的问题。

(1) 结合语境,在【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山雨欲来②配置合理 B. ①雨后春笋②配置合理 C. ①山雨欲来②资源丰富 D. ①雨后春笋②资源丰富
(2) 综合图1和图2的信息,在【材料三】的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3) 依据三则材料的内容,你对“云课堂”的认识是什么?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