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三)时光里的陶渊明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肴,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其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速,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潜传(节选)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出自《晋书》)

【注释】①属文:作文章。

(1) 下面对《饮酒》(其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以草庐开篇,叙免除喧扰的归田生活,起笔舒缓,“在”—“无”,转折有势。 B. 三四句巧用设问,转换叙事角度发问,颇富情趣,答语精炼,一语中的,超凡脱俗。 C. 以“采菊”“见山”造悠然之境,寄情山水,投身自然,物我分离,不工而工。 D. 全诗集叙事、议论、绘景于一体,自然理趣与个人志趣相映,言有尽而意无穷。
(2) 下面对《桃花源记》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渔人“缘溪行”拉开故事序幕,溪水通幽、桃林奇美,为桃花源的出现自然铺垫。 B. “皆叹惋”怠维丰厚,从中感受到渔人所说的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巨大。 C. 渔人辞别桃花源后,得其船并循来时路而返,这与渔人入桃花源的情节形成照应。 D. 作者通过真实存在的桃花源,寄托政治理想,反映美好愿望,笔多曲致,富有波澜。
(3) 用“/”给《陶潜传》(节选)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义 熙 二 年 解 印 去 县 乃 赋 《归去来》

(4)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时殊世异,有些词语沿用至今,但词义已发生变化。请写出《桃花源记》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妻子

对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

绝境

无论

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5)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

(6) 《桃花源记》三处出现过历史时间名词,即“晋太元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请联系上下文,分别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7) 时光流转,四季更迭,古往今来,陶渊明备受推崇,成为跨越时代的“大家”。唐朝的李白、杜甫、孟浩然,宋朝的苏轼、欧阳修、朱熹,现代的鲁迅、朱光潜等都言之谆谆。请联系以上诗文,探究陶渊明受推崇的原因。
【考点】
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翻译; 古今异义; 常用文言实词;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山无烟云,如春无花草。

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

③山有三远:自山下而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 , 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

④山有三大,山大于木,木大于人。山不数十重如木之大,则山不大。木不数十重如人之大,则木不大。木之所以比夫人者,先自其叶。而人之所以比夫木者,先自其头。木叶若干可以人之头,人之头自若干叶而成之,则人之大小,木之大小,山之大小,自此而皆中程度,此三大也。

⑤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盖山尽出不惟无秀拔之高,兼何异画碓嘴?水尽出不惟无盘折之远,何异画蚯蚓?

⑥正面溪山林木,盘折委曲 , 铺设其景而来,不厌其详,所以足人目之近寻也。傍边平远峤岭,重叠钩连缥缈而去,不厌其远,所以极人目之旷望也。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人无目。非无也,如无耳。

(选自宋代郭熙《林泉高致》)

(1) 下列关于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 B. 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 C. 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 D. 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
(2)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山下而山颠谓之高远 仰:仰视 B. 高远之势突兀 突兀:耸立挺拔 C. 木叶若干可以人之头 敌:敌对 D. 盘折委曲 委曲:弯弯曲曲
(3) 把文中两个画横线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①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②水尽出不惟无盘折之远,何异画蚯蚓?

文言文阅读 困难
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说疫气

(三国)曹植

    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 , 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人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

瘟疫

(清)俞樾

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盈野,通都大邑,悉成丘虚。乱定之后,孑遗之民稍稍复集,扫除胔骼,经营苫盖,时则又有大疫。疫之将作,其家之鼠无故自毙,或在墙壁中,或在承尘上,人不及见,久而腐烂,人闻其臭,鲜不病者。病皆骤然而起,身上先坟起一小块,坚硬如石,颜色微红,扪之极痛。旋身热谵语,或逾日死,或即日死,诸医束手不能处方。有以刀割去之者,然此处甫割,彼处复起,其得活者,千百中一二而已。

【注】①疠(lì):疠气又名戾气,系病因学名词,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②殪(yì):意为死亡。③罹:遭受。④被褐:身穿短褐,指生活贫苦。茹藿:以橡树的果实为饭,豆类的叶子为羹,喻饮食之粗劣。⑤荆室蓬户:用荆条搭建的房子,用蓬草做的门。形容居所简陋,家境贫寒。⑥重貂累蓐:用貂毛皮制作的衣服和厚重的被褥,表示生活的奢华。⑦胔(zì):带有腐肉的尸骨;也指整个尸体。

(1) 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若 夫 殿 处 鼎 食 之 家 重 貂 累 蓐 之 门 若 是 者 鲜 焉。

(2)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覆族而丧

成丘虚

③白骨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

(小贴士)

厌:(yàn)①憎恶;②满足;(yā)③堵塞:④抑制。

(4) 根据两篇短文的内容,请分别概述作者认为两次疫情发生的原因,并简要分析两篇短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异同?
文言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