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山无烟云,如春无花草。

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

③山有三远:自山下而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 , 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

④山有三大,山大于木,木大于人。山不数十重如木之大,则山不大。木不数十重如人之大,则木不大。木之所以比夫人者,先自其叶。而人之所以比夫木者,先自其头。木叶若干可以人之头,人之头自若干叶而成之,则人之大小,木之大小,山之大小,自此而皆中程度,此三大也。

⑤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盖山尽出不惟无秀拔之高,兼何异画碓嘴?水尽出不惟无盘折之远,何异画蚯蚓?

⑥正面溪山林木,盘折委曲 , 铺设其景而来,不厌其详,所以足人目之近寻也。傍边平远峤岭,重叠钩连缥缈而去,不厌其远,所以极人目之旷望也。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人无目。非无也,如无耳。

(选自宋代郭熙《林泉高致》)

(1) 下列关于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 B. 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 C. 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 D. 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
(2)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山下而山颠谓之高远 仰:仰视 B. 高远之势突兀 突兀:耸立挺拔 C. 木叶若干可以人之头 敌:敌对 D. 盘折委曲 委曲:弯弯曲曲
(3) 把文中两个画横线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①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②水尽出不惟无盘折之远,何异画蚯蚓?

【考点】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翻译; 古今异义; 常用文言实词;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说疫气

(三国)曹植

    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 , 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人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

瘟疫

(清)俞樾

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盈野,通都大邑,悉成丘虚。乱定之后,孑遗之民稍稍复集,扫除胔骼,经营苫盖,时则又有大疫。疫之将作,其家之鼠无故自毙,或在墙壁中,或在承尘上,人不及见,久而腐烂,人闻其臭,鲜不病者。病皆骤然而起,身上先坟起一小块,坚硬如石,颜色微红,扪之极痛。旋身热谵语,或逾日死,或即日死,诸医束手不能处方。有以刀割去之者,然此处甫割,彼处复起,其得活者,千百中一二而已。

【注】①疠(lì):疠气又名戾气,系病因学名词,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②殪(yì):意为死亡。③罹:遭受。④被褐:身穿短褐,指生活贫苦。茹藿:以橡树的果实为饭,豆类的叶子为羹,喻饮食之粗劣。⑤荆室蓬户:用荆条搭建的房子,用蓬草做的门。形容居所简陋,家境贫寒。⑥重貂累蓐:用貂毛皮制作的衣服和厚重的被褥,表示生活的奢华。⑦胔(zì):带有腐肉的尸骨;也指整个尸体。

(1) 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若 夫 殿 处 鼎 食 之 家 重 貂 累 蓐 之 门 若 是 者 鲜 焉。

(2)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覆族而丧

成丘虚

③白骨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

(小贴士)

厌:(yàn)①憎恶;②满足;(yā)③堵塞:④抑制。

(4) 根据两篇短文的内容,请分别概述作者认为两次疫情发生的原因,并简要分析两篇短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异同?
文言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