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文联读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游琅琊山记

宋濂

自驿西南出,过平皋约三里所,望丰山盘亘雄伟出琅琊诸峰上。居人指云:山下有幽谷,地形低洼,四面皆山,其中有紫微泉,宋欧阳公修所发。泉上十余步即丰乐亭,直丰乐亭之东数百步,即醒心亭。由亭曲转而西入天宁寺。今皆废,惟凉烟白草而已。濂闻其语,为怅然者久之。

复西行约三里许,有泉泻出于两山之间,分流而下,曰让泉,潺潺清澈,可鉴毛发。傍岸有亭曰“渐入佳境”,今已废,惟四大字勒崖石间。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亭久废,名人石刻颇夥 , 兵后焚炼为垩尽。亭后四贤堂,亦废。亭侧有玻璃泉,又名六一泉,石栏覆之栏下压以巨石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手掬饮之,温。

(选自《历代山水游记选》,有删节)

【注释】①(凉烟白草)苍凉的烟雾荒草。②(颇夥)非常多。③(兵后)战乱后。

(1)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望西都,意踌躇                      (踌躇)志得意满的样子 B. 得之心而之酒也                       (寓)寄托 C.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D. 树林阴翳                                     (翳)遮盖
(2)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醉翁意不在酒/居庙堂高则忧其民 B. 望之蔚然深秀者/野芳发幽香 C. 休于树/杂然而前陈 , 太守宴也 D. 醒能述文者/光先帝遗德
(3) 下面对《山坡羊·撞关怀古》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聚”一“怒”,群山若动,大河有情,作者赋予自然山水以人格化的强烈感情。 B. 一“表”一“里”,外写黄河,内写华山,生动表现潼关一带雄奇险要的地理位置。 C. 一“望”一“意”,前写动作,后写心绪,表现作者对前朝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失望。 D. 一“兴”一“亡”,词句警辟,目光深邃,深刻揭示封建社会颠扑不破的兴亡之理。
(4) 下面对《醉翁亭记》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从全景到远景,再逐层聚焦到泉,到亭,到人,到酒,充满寻幽览胜之趣。 B. 末段抒情以禽鸟之乐烘托众人之乐,众人之乐烘托太守之乐,最后落脚到山水之乐。 C. 文章大量语句用“也”字做句尾,读来顿觉嘴上有醉意,脸上有得意,心中有快意。 D. 以一“乐”字贯穿全篇,表达随遇而安的心境、寄情山水的意趣及与民同乐的情怀。
(5) 下面对《游琅琊山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宋濂一行按当地人指引,先游丰乐亭、醒心亭,再游醉翁亭,最后赏让泉风景。 B. 作者记游的是历经元末战乱之后的琅琊山风景,故所见皆衰草凉烟、断壁残垣。 C. 文中写自然风光往往雄奇清绝,写人文风景则倾覆焚毁,两相比较令人怅惘叹息。 D. 选段以游踪为线,或远跳,或问路,或照清影,或赏题刻,或饮清泉,游兴颇浓。
(6) 用“/”给《游琅琊山记》中划线部分断句(限三处)

石栏覆之栏下压以巨石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

(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考点】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翻译; 一词多义; 常用文言实词;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向之十馀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节选自苏轼《上梅直讲书》)

【注释】①欧阳公:即欧阳修。②梅公:即梅直讲,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时任国子监直讲。后文的“执事”也是梅尧臣的称呼。

(1) 下列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始知读书”与“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两个“始”,意思相同。 B. “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与“当余之从师也”中的两个“从”,意思相同。 C. “既而闻之”中的“既而”与“已而夕阳在山”中的“已而”,意思相同。 D. “人不可以苟富贵”与“苟富贵,毋相忘”中的两个“苟”,意思相同。
(2) 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与“以其境过清”中的两个“以”,意思相同。 B. “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与“一怒而诸侯惧”中的两个“而”,意思相同。 C. “念无与为乐者”与“然而不胜者”中的两个“者”意思不相同。 D. 乙文选自《上梅直讲书》,“书”是书信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3) 下列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结构清晰,先叙事,再写景,最后议论抒怀,意味隽永,复杂微妙的情感尽在其中。 B. 甲文写景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喻手法精当、新颖。 C. 乙文写苏轼与欧阳修和梅尧臣的相遇相知,流露出对欧、梅的敬仰之情。 D. 乙文意在说明苏轼对当时科举制度的看法,认为科举是实现人生价值、结交贤才的重要途径。
(4) 乙文画线句有两处需要断句,请选出需要断句的选项。(多选不得分)

其后A益壮B始能C读其文词D想见E其为人

(5) 翻译句子。
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
(6) 向之十馀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7) 苏轼在甲文中写到“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而在乙文觉得“亦何以易此乐也”,试分析两文中“乐”的内涵有何不同? 
文言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愚溪诗序

(唐)柳宗元

    灌水①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②焉。今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③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 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节选自《古文观止》,略改动)

    【注释】①灌水:水名;后文“潇水”也是水名。②家:安家。③龂龂(yín yín):形容争辩的样子。④见……于:古代汉语表示被动的一种格式。见辱于愚:被愚这个名称污辱。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灌水之 , 有溪焉    本在冀州之南,河之北 B. 之为愚溪    湖中焉得有此人 C. 皆山水之者    邑人之,稍稍宾客其父 D. 大舟不入也    潭中鱼百许头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3) 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

(4) “是溪”“名莫能定”的原因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5) 作者文中说自己“愚”,他的“愚’’和《愚公移山》中愚公的“愚”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文言文阅读 困难
3.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各题。

【甲】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

①王孙圉聘于晋 , 定公飨之。赵简子鸣玉以相 , 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犹在乎?”对曰:“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

②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 , 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 , 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焉?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

(选自《国语·王孙圉论楚宝》,有删改)

【注释】①王孙圉(yǔ)聘于晋:王孙圉访问晋国。聘:访问。②飨(xiǎnɡ):用酒食款待,宴享。③鸣玉以相:弄响身上的佩玉给(王孙圉)看。鸣:弄响。相:本义察看,这里指给……看。④珩(hénɡ):系在玉佩上部的横玉。⑤观射父:楚国大夫。⑥倚相:人名,楚国史官。⑦圣:通达事理。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才美不外         余大喜曰 B. 祗辱奴隶人之手            战长勺 C. 未尝宝            或异二者之 D. 为宝也几何矣              真无马邪
(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楚之白珩犹在乎?

(3) 用“/”为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

(4) 甲文中作者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对待人才?
(5) 甲、乙两文都论述了人才的重要性。甲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乙文用“”揭示人才之所以成为国宝的原因。(请用乙文中原句回答)
文言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