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报刊阅读。

学校准备举办“科技创新成就展”,请你参与。

【材料一】

①过去一年里,中国航天砥砺奋进,勇攀高峰,逐梦太空的脚步行稳致远。中国航天正不断书写探索太空的新篇章。

②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深空探测能力显著提升。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我国迈出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2021年2月10日,天问一号探测器顺利进入大椭圆环火轨道,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5月15日,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记。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开始巡视探测,100天行驶距离突破1000米。6月11日,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首批科学影像图发布,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意义的进展,彰显出中国航天的创新自信。

③月球探测任务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轨道器与月球车任务刷新纪录。2021年3月,嫦娥五号轨道器成为中国首个进入日地L1点探测轨道的航天器,开展拓展任务。嫦娥四号着陆3周年之际,玉兔二号月球车行驶里程突破1000米。与此同时,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工作不断推进,中国科学院发布最新研究成果,证明了月球直至19.6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填补了人类对月球晚期演化历史认知的空白。

④中国空间站完成阶段性目标,载人航天实现新突破。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升空,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成为中国空间站首批“访客”。10月16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乘坐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升空,成为中国空间站第二批“访客”。多次出舱、太空授课、在轨实验……太空中的中国速度、中国奇迹让人印象深刻。

(摘编自冯华余建斌《中国航天筑梦苍穹》,《人民日报》2022年4月25日)

【材料二】

①“天问一号”开启火星之旅,“羲和号”实现太阳探测零的突破,“神舟十三号”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2021年,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收获满满。接下来的2022年,如何乘势而上,持续发力?

②持之以恒加大基础研究投入。过去一年,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2.79万亿元,同比增长14.2%,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44%。其中,基础研究投入已经达到了1696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达到6.09%。基础研究做得越好,我们在科技发展上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就越强。筑牢根基,也要夯实人才基础。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了300多个青年科学家项目,助力青年科研人员领衔挂帅;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鼓励支持首席科学家团队勇闯科学的“无人区”。

③为更好地凝聚战略科技力量,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制约科技自立自强最紧迫的痛点难点发力,狠抓改革落实落地。

④推动企业以更大力度投入科技创新。国家将着力加强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加强在科技重大顶层设计重大决策方面企业的参与,在项目形成、项目投入项目组织、项目评价方面,进一步加强参与度、话语权。在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的860余项中,企业牵头或参与的有680余项,占比高达79%。同时,使更多的企业加入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等方面的科技创新活动中。

(摘编自杨舒《2022年,科技创新如何持续发力》,《光明日报》2022年2月26日)

【材料三】

问:执行本次飞天任务,有什么感受?

陈冬:能够再次执行飞大任务,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更是对我的考验。12年朝夕相处,两年半的任务训练,我们乘组彼此越来越熟悉、配合越来越默契。我们身上虽然有压力,但更多的是完成任务的信心决心。

问:准备此次飞行任务,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如何?

刘洋: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远超想象。出舱活动训练强度最大、训练时长最长。第一次参加舱外服水下试验,在120多公斤的服装中才工作了三四个小时,手就已经抖得拿不住笔,握不住拳。而将来真正的出舱活动,一次就妥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

问:“太空出差”半年,有什么期待?

蔡旭哲:最期待问天舱、梦天舱和天和核心舱对接后太空家园建成的那一刻。

刘洋:我们会心怀山海,眼有星辰,永葆初心,一次次把祖国的荣耀写满太空。

(摘编自余建斌《对话神舟十四号航天员》《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前来报到!》,《人民日报》2022年6月5日)

(1) 展会请你做讲解员,请简要概括材料一中我国航天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2) 根据材料二、材料三,请你探究中国航天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3) 根据上述材料,请你为本次“科技创新成就展”拟一个标题(有一定文学色彩,不超过10个字),并简述理由。
(4) 文雅说科技改变生活,请你联系实际,谈谈科技发展对学习和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

【考点】
创新题型; 材料探究; 见解表述;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陆婉清

    2019年12月以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轰然打响。新型冠状病毒无情肆虐神州大地,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从武汉到湖北,再到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有关国家和地区,都拉响了抗击疫情的警报。“武汉加油”“中国加油”这样鼓舞人心的口号和标语,每天都在我们的眼前呈现,时刻都在我们的耳边回响.加强科技情报服务,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类病毒,因该病毒形态在电镜下观察类似“王冠”而得名。之前,已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有6种,包括:HCoV-229E、HCoV-NL63、HCoV-OC43、HCoV-HKU1、MERS-CoV和SARS-CoV。其中HCoV-229E、HCoV-NL63和HCoV-OC43在人群中较为常见,致病性较低,一般仅引起类似普通感冒的轻微呼吸道症状;另外3种HCoV-HKU1、MERS-CoV和SARS-CoV可引起肺炎,研究发现,冠状病毒仅感染脊椎动物,可引起人和动物呼吸道、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疾病。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潜伏期在十天左右,最短1天,最长约14天,其病原体是一种先前未在人类中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2020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将此病毒命名为2019-nCov,即2019新型冠状病毒,为第7种感染人的冠状病毒。2月11日,WHO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正式命名“COVID-19”。

如何辨别新型冠状病毒

表1新冠肺炎与普通感冒、流感的区别

项目

普通感冒

流感

COVID-19

致病源

呼吸道病毒(非传染性)

流感病毒(具传染性)

新型冠状病毒(具传染性)

发病时间

全年均发,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冬、春季为高发季

2019年底冬季新近发病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人群普遍易感

人群普遍易感

严重程度

几乎没有致死病例

可致死

可致死

临床症状

发热

少见

常见,通常高于正常体温,持续3~4天

常见

头疼

少见

常见

常见

全身疼痛

轻微

多见,通常会更严重

常见

极度疲惫

从不

多见,通常在开始发烧的时候

常见,部分患者表现为轻微乏力

鼻塞

常见

有时

少见

打喷嚏

多见

有时

少见

喉咙痛

常见

有时

少见

胸部不适/咳嗽

轻微/干咳

轻微到中度/可能会变得严重

常见/常见

肺炎

罕见

少见

常见

怎么应对新型冠状病毒

1 灭活病毒

    对新型冠状病毒理化特性的认识多来自对SARS-CoV和MERS-CoV的研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2 预防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以呼吸道传播和接触式传播为主,首先应尽量避免接触已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其次做好个人防护,合理佩戴口罩,可有效阻挡飞沫,能阻断病毒直接进入体内;另外勤洗手,在外出归来、咳嗽打喷嚏之后、上厕所之后、吃东西之前用流水和肥皂洗手,洗手后要擦干,研究发现使用擦手纸是最卫生的干手方式;还应吃熟食,肉蛋类食品必须煮熟再吃,不要购买来源不明的禽类,不吃野味.

3 关注密切接触者

    密切接触者是指与病例(观察期和确诊)发病后有以下接触情形之一者:(1)与病例共同居住、学习、工作等;(2)诊疗、护理、探视病例时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医护人员、家属等;(3)与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4)现场调查人员调查后经评估认为符合条件的人员。

    如被认定为密切接触者,按照要求进行居家医学观察14天,期间不要随便外出,定期接受社区医生的随访,如出现发热、咳嗽等异常临床表现,及时向当地疾控机构报告.

4 隔离治疗疑似和确诊病例

    结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具体参照《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病例后,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同时采集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疑似病例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方可排除。目前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没有特异治疗方法,一般是处理症状,因此需根据患者临床情况进行治疗。此外,对感染者的辅助护理可能非常有效。

    一个伟大的民族,要经得起磨难。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仍然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战胜疫情,共克时艰。请坚信,中国的明天会更好!

(选自《安徽科技·科普之窗》2020年第2期,有删改)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导语】内容来看,作者是一名科学技术情报研究工作者,写作此文是为了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B. 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可有效灭活病毒,所以我们不妨用56℃的热水泡澡30分钟来杀死病毒。 C. “预防病毒”中,做好病毒预防的四个方面是按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的,不能调换顺序。 D. “隔离治疗疑似和确诊病例”中,“目前”表时间限定,“可能”表推测,“非常”表示程度,这些词语都能体现本文语言的准确性。
(2) 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密切接触者要“按照要求进行居家医学观察14天”的原因。
(3) 疫情期间,同学小明出现了鼻塞、打喷嚏、喉咙痛等症状,就觉得自己感染了新冠肺炎,非常恐慌,请根据文章内容对其进行劝慰并给出合理的意见。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问题。

正读初三的小帆是“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的忠实粉丝,他正参与粉丝团的义务科普工作,以下是他搜集的“三科”资料。本文的“三科”指科研、科幻、科技。

中国“三科”腾飞,让世界刮目相看

【材料一】科研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9日在北京发布了2022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我国热点论文世界占比持续增长,数量首次排名第1位,高被引论文数量继续保持世界第2位,占世界份额提升了近3个百分点;我国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论文数量世界排名继续保持在第2位,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排名保持在第1位。

(数据来源: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SCI)

近2年间发表的论文在最近两个月得到大量引用,且被引用次数进入本学科前1%的论文称为热点论文。各学科论文在2011—2021年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论文称为高被引论文。根据《报告》,裁至2022年9月,中国的热点论文数为1808篇,占世界总量的41.7%,数量比2021年统计时增加了19.3%,世界排名升至第1位。美国的热点论文数为1730篇,居第2位。中国高被引论文数为4.99万篇,占世界份额为27.3%,数量比2021年统计时增加了16.2%,世界排名保持在第2位,占世界份额提升了近3个百分点。美国的高被引论文数量为7.85万篇,占世界份额为42.9%,仍居第1位。

2021年被引次数超过10万次且影响因子超过30的国际顶尖期刊有18种,2021年共发表论文3.21万篇。其中,中国发表2045篇学术论文和述评文章,排在世界第2位,与2020年持平。将各学科影响因子和总被引次数同居本学科前10%,且每年刊载的学术论文及述评文章数大于50篇的期刊,遴选为世界各学科代表性科技期刊,在其上发表的论文属于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2021年共有371种国际科技期刊入选世界各学科代表性科技期刊,发表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22.87万篇。按第一作者第一单位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发表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8.05万篇,占世界份额的35.2%,排在世界第1位。

按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统计,22个学科中,中国在农业科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5个领域排在世界第1位——比上年度增加了农业科学领域,生物与生物化学、环境与生态学、地学、数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综合类、药学与毒物学、物理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等10个领线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2位。

根据《报告》,2021年中国发表的国际论文中,国际合著论文为14.92万篇,比2020年增加0.46万篇,增长3.3%。国际合著论文占中国发表论文总数的24.4%。中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国际合著论文占中国全部国际合著论文的68.3%,合作伙伴涉及173个国家(地区),排在前6位的分别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和日本。2021年我国作者参与发表的国际论文中,作者数超过100人且合作机构数大于50个的论文有532篇,增长9.7%,涉及的主题为粒子与场物理、天文与天体物理、多学科物理研究、核物理研究等。

(节选自《我国热点论文数量世界排名升至第1位》,有删改)

【材料二】科幻

从科学到科幻,再从科幻到科学,这场文艺作品与科学科技的碰撞,创造出了无数的意想不到,国家级科学家团队全程护航国产科幻影视向世界远航鸣笛,在这个过程中,也向更大的受众群体播撒了科学的种子。

最近上映的《流浪地球2》有宏大的叙事场景,比肩世界的科幻场面,影片中出现了一款垂直起降的“歼20C”战斗机,体现我国科幻迷与军事爱好者对于拥有一型短距、垂直起降飞机的期待。

那么具有短距、垂直起降能力的特殊飞行器到底有什么独特的魅力呢?

短距、垂直起降飞机是一种能够垂直或在很短距离内起飞和着陆,甚至可以在狭小场地垂直起降,并能快速飞行、具有典型固定翼飞机特征的一类飞行器的总称。该装备既有比肩固定翼飞机的作战能力,又对起降条件要求较低,可在空间狭窄的甲板、简易机场、公路甚至简单修整的平地上完成起降作业,大大提高了战时部署的灵活性和生存能力。

完成短距、垂直起降飞机的设计与研制不仅需要大推力发动机,还需要研发轻质、高效的升力推力与姿态控制组合系统。在大气扰动、地面效应、“喷泉”效应,以及燃气吸入的不利影响下,做到精准的姿态与位置控制,实现安全、快速的过渡飞行,这对飞行综合控制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开展实际飞行试验前,需要开展悬停系留试验,获取悬停状态的气流场,评估动态姿态控制能力等。因此为实现飞机的设计与研制需要,需要技术体系、系统设备与试验配套条件的同步跨越式发展与革新。

“你们负责想象,我们负责实现。”中国人在航空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向前。

(节选自《(流浪地球2〉中的飞机:“歼20”垂直起降的奥秘》,有删改)

【材料三】科技

神舟载人飞船返回舱、高端芯片模块、中国自主研发疫苗、高精度工业六轴机器人、5G智慧灯杆、AR智能制造产品系统……10月27日,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外国专家们纷纷驻足观看这些科技感十足的实物、模型,感受中国科技创新的非凡成就。

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阿米尔侯赛因·卡拉移兹安表示,此次展览为在华外国专家提供了相互交流、了解中国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全面了解中国过去十年取得的进步,他对于中国在太空探索和新冠疫苗研发方面取得的成就印象深刻。

“中国科技在很多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就职于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的西班牙籍专家胡安告诉记者,机器人等新兴技术已应用于他所从事的考古领域,同时,5G等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也让他在中国的生活非常便利。

(节选自《中国十年成就:举世瞩目 惠及全球》,有删改)

【材料四】科技、科研与科幻一一刘慈欣谈“三科”(节选)

科幻作家刘慈欣对未来的科技、科研与科幻如何看,怎么想?记者就此对他进行了采访。

问:未来科技有望在哪些领域取得突破?或者哪些科技领域发展潜力巨大?

刘慈欣:3D打印技术发展潜力巨大。3D打印技术的成功实现,意味着人类不仅能从网络上下载数据和软件,还能从网络上下载硬件。虽然3D打印技术热门,但有较为棘手的问题待处理。比如,复杂的东西能否打印出来?即使打印出来,成本会有多高?如果3D打印技术成熟,它会彻底改变人类的商业模式,对商品经济结构与生产、流通环节造成巨大影响。

问:未来科研的方式会怎样?

刘慈欣:随着科学探索深入,科学研究开展的成本越来越高,需要的实验设备投入越来越大,甚至有些科研项目只有国家才能承担,这个和以前不一样。比如,牛顿那个时代,科学实验的设备投资是比较小的,现在不是这样,有的科研项目投入高达上百亿元,这么多的钱靠个人是肯定无法承担的,甚至靠某个公司也难以承担。我认为未来还是以大规模、大工程、群体性协同完成。

(1) 小帆对“三科”材料进行了整理,下列整理记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2022年统计我国热点论文数量比2021年大幅增加,数量世界排名首次夺冠,而高被引论文占世界份额也提升了3个百分点。 B. 我国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的论文数首次突破8万篇,约占世界份额的35%,远超仅有4万多篇的美国,排名位居世界第1位。 C. 2020年度我国22个学科中有4个学科领域的论文被引次数排在世界第一位,包括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 D. 2021年中国发表的国际合著论文中,作者数超过100人或合作机构数大于50个的论文有532篇,主题大多涉及物理学领域。
(2) 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流浪地球2》里出现的“歼20C”战斗机,以我国科幻迷与军事爱好者期待的视角,对短距、垂直起降飞行器进行了大胆想象。 B. 刘慈欣预测3D打印发展潜力大,但需解决棘手问题,且高额的科研成本决定未来的科研方式是大规模、大工程、群体性协同完成。 C. 北京展馆“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呈现了高精度工业六轴机器人等科技感十足的实物、模型,吸引了外国专家们纷纷驻足观看。 D. 外籍专家胡安认为,中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由于机器人等新兴技术已应用于他所从事的考古领域,他在中国的生活非常便利。
(3) 有关科幻与科学的关系,以下论据及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科学是科幻的基础。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2》的成功,离不开科学家团队全程护航支持。 B. 科幻是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专业的科技论文,只有通过科幻形式才能为大众所接受。 C. 科幻对科学有预见性。科幻电影中的3D打印技术现在不仅成为现实,而且发展潜力巨大。 D. 科幻启迪人们对科学的追求。正是因为敢于想象,航空发展道路上有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
(4) “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是深受青少年喜欢的科普自媒体之一。请你结合文本,就“如何向青少年进行科普宣传”向该自媒体建言献策。
现代文阅读 困难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在科幻电影这一领域的起步时间并不晚,早在1963年,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就出品过一部叫《小太阳》的科教片,电影里出现了中国人建造反射镜来增加农作物产量的科幻情节。连科幻作家刘慈欣都曾写文章盛赞《小太阳》“色彩绚丽,风格清新,具有更大的科幻内核”。1977年,中国内地影坛再一次掀起了一阵科幻热潮,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赢得了巨大的反响,影片中那一道红色的激光令很多人难忘。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科幻电影并没有在这道红色激光后迎来曙光,反而越来越暗淡。2009后由于受到欧美市场上映的《阿凡达》、《变形金刚2》、《2012》等美国大片的冲击,中国科幻电影票房一直不理想。之后几年国产科幻电影便处于一个极为尴尬的境遇,国产科幻片虽不致灭绝,却没有一个能拿得出手的片子。在这种国产科幻电影低迷的大环境下,《流浪地球》的成功试水才让中国更多导演和投资方看到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希望。

(材料二)

记者:科幻电影如何进一步发展?

刘慈欣:科幻电影要想进一步发展需要一定的数量,目前科幻影视的数量还太少,当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才能出现经典和优秀的作品。目前中国科幻电影倾向于从科幻小说改编,这个现象不太正常,真正大成本的科幻电影更适合原创,原创可以充分考虑特效等环境。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国内科幻编剧比较少,目前急需培养一大批科幻电影编剧。

(新京报)

(材料三)

(来源:国家统计局)

(1) 能够准确概括(材料一)内容的一项是(   )

(甲)中国科幻电影坎坷的发展历程

(乙)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的内忧外患

(丙)中国科幻电影未来的突围之路

(2) 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说说(材料一)中国产科幻电影低迷产生的原因分别是。(每空限10字以内)
(3) 综合上述三则材料,你对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有怎样的认识?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