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

有温度的梦想

禹仁杰

ㅤㅤ①珍道尔老师离开学校经商的那一年,向所有不愿让他离去的孩子们许下一个诺言,他要帮助每个孩子都实现一个梦想。

ㅤㅤ②同学们都觉得这是一个好玩的想法,于是各自写下自己的愿望,有的想要一个漂亮的文具盒,有的想要一个能飘出烟的玩具房子,有的想要一个足够结实的网球拍,有的想要一把上好的小提琴……

ㅤㅤ③11岁的埃文一口气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一串梦想:第一,25岁之前,游览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到澳洲看大碉堡,登上中国的长城;第二,35岁之前,乘船穿越苏伊士运河,看埃及的金字塔,再到意大利看比萨斜塔;第三,40岁之前,到日本看樱花,拍摄富士山的雪景。

ㅤㅤ④同学们都认为埃文的愿望不够现实,而且也难为了珍道尔老师。有的同学劝埃文收回自己的愿望,重新写下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因为即便是老师有心帮助他实现这些愿望,然而对于一条腿有残疾的埃文来说,去这些地方,会遇到多大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ㅤㅤ⑤一年以后,同学们陆续收到了珍道尔老师的礼物:文具盒、玩具房子、小提琴,甚至是其他贵重的东西。唯独埃文什么也没有收到,哪怕是老师的一封安慰信。大家都劝埃文不要伤心,因为那样一个庞大的旅行计划,对于谁来说都是不可实现的。

ㅤㅤ⑥10年以后,少年时的伙伴们有的还在上学,有的早已走上社会,许多人已经搬到了遥远的地方,各奔东西了。埃文也长成了一个大小伙子,他经营着一家杂货铺,生活并不宽裕,但尚可维持生计。一次,同学博杰来看他,带来珍道尔老师的一些消息。据博杰讲,珍道尔老师的生意很不景气,已经面临破产的边缘。说完后,两人不禁唏嘘感叹。那次,埃文没有向博杰提到他从前的梦想,或许他早把自己的梦想忘了。

ㅤㅤ⑦有一天,埃文正整理着杂货铺,一个人推门进来。开始的时候,埃文并没在意,以为只是一个普通顾客,便问对方需要些什么。对方摘下眼镜,轻拍埃文的肩膀,说:“你不认识我了吗?”埃文定睛一看,又惊又喜,是珍道尔老师,看上去,老师苍老了许多,不过精神还可以。老师说:“如果你没有忘记从前的旅行计划,那么现在开始我们的旅行计划吧。”由于埃文此前已经知道老师经济上的窘迫情况,便推说自己现在不想去旅游了,只想平平淡淡地在家里过安闲的日子。

ㅤㅤ⑧然而,珍道尔还是坚持领着自己的学生,去了位于坦来尼亚的乞力马扎罗山,随后他们又到了澳大利亚观看了大碉堡,最后登上了中国的长城。在感受了大自然的雄奇和壮美之后,埃文觉得,这次旅行给他的最大感受是,他可以像其他的正常人一样,去游览名山大川,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自己虽然有一条腿残疾,但并不意味着丧失了人生的一切快乐。旅行回来,埃文在市中心租下了一个更大的铺面,扩大经营:又在郊外买下了几块地皮,等待有合适的机会,用来发展地产。不满于现状的他,为自己制订了一个详细的发展计划,他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人生所有的梦想。

ㅤㅤ⑨埃文53岁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大财团的总裁了。一天,他专程去拜访了他的老师珍道尔。他问老师,为什么在那样艰难的情况下,还要努力帮助一个腿有残疾的孩子完成一个或许并不可能完成的梦想呢。

ㅤㅤ⑩坐在沙发深处的珍道尔老师,已经是白发苍苍。他说:”生意惨淡的那几年,因为一时无法从困境中摆脱出来,我也就无暇去顾及你的梦想了,并且,当时也并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然而几年之后,当我在出差的路上听到一个让我慨叹和震惊的故事,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故事很简单:有几个在野外滑雪的孩子迷了路,在恶劣的天气里他们很快冻僵了,当被人发现送到医院之后,大多数孩子已经不治而亡,只有一个孩子奇迹般的活了下来。那个孩子回忆说,当时他快冻僵的时候,他心里一直有一个念头支撑着他:他不能死,因为还有一个梦想等着他去实现,他要为病中的妈妈去实现这个梦想,并准备和妈妈一起去分享梦想带来的快乐。就是因为这样一个梦想,给了他温暖,也给了生命一种激发和振奋,就像一床棉被,一味药,一束光亮,他坚持了下来。”讲完故事后,珍道尔老师接着说,“那个故事给了我很深的感触。那一天,我第一次真实地触摸到梦想对人生产生的不同寻常的意义。是的,不瞒你说,那一年我带你旅游,是背负着债务去的,我不想因为生意的惨淡,而让你因此放弃了人生的梦想。”

ㅤㅤ⑪听完珍道尔老师的一席话,埃文已是泪眼模糊,他说:“谢谢您了,只是,您完全可以等到手头宽裕的时候再帮助我。”“不,孩子!”珍道尔老师说,“我必须及早让你知道,梦想不可能等人一辈子,而沸腾的人生是从给梦想升温开始的。”

(选自《精品文摘》,有删改)

(1) 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1岁的埃文一口气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一串梦想。

(2) 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⑥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3) 第⑩段中珍道尔老师讲述的故事有何用意。
(4)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埃文是一个怎样的人。
(5) 为什么说梦想是有“温度”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考点】
梳理、概括文章情节; 文章标题及其作用; 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记叙顺序;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一篇文学作品,完成问题。

弱种子也要发芽

刘克升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1) 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写出主要故事情节。

→议种瘪种→→给儿新生

(2) 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①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一一”、“只”可以看出农民对瘪种子怎样的态度?)

②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农民为什么要做出“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

(3) 文中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4) 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你觉得文中谁是农民儿子“再塑生命”的人呢?并说明理由。

(5) 选文的标题“弱种子也要发芽”有什么深刻含义?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摆渡

杨崇演

    ①老家有一条小河,一条东西流动的河———熟悉,安静,亲切。河边的柳树每到春天都会抽出许多柳丝来,整个村庄总是充满着诗情画意。彼时,最应景的一首诗是:“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②我上学时,要过河,没有桥,只有摆渡。渡船可坐二三十人,依次上船,船边可坐人,但摆渡时艄公不让我们坐。你在左岸,我在右岸,篙一撑,人一跳,还算相对简便。

③如果是去5公里远的集市买一些物什,摆渡起来,就颇有风情和故事了。

    ④常见一景:尚未等摆渡船靠岸,大家便争先恐后上船,唯恐落下,再等上半天。艄公倒显得较为淡定和慈祥,总是说:“不要争,慢慢来,都会载下的。”若逢下雨天,艄公还会帮忙拉一把,温馨提醒着:“船板易滑,放横脚走哦!”好生热情。

    ⑤艄公的住处是单间的小平房,距我家不足500米。在我的印象里,艄公俨然像小河的主人----五十开外,黝黑的脸庞,两眼炯炯有神,透露出坚定与执着。

    ⑥艄公做事讲究规矩,并拥有一颗工匠心----摆渡从不超载,遇上涨大水时,任何人求他也不允许摆渡;河埠头也很讲究,砌有石条,石条上锉有纹路,下雨天人们踩在上面也不滑,上下船都很方便。

    ⑦艄公最大的善心,就是摆渡不收费。当然,南来北往的乡人馈送萝卜、白菜、鸡蛋什么的,他也不会做过多的推辞,直言:“笑纳了。”

    ⑧摆渡船靠岸了,艄公插了竹篙,下了船,一屁股坐在田埂上,点上一支旱烟,吧嗒吧嗒的,边抽边和当地农田里的庄稼人讲上几句笑话。阳光落满一身,满地的菜苗啊秧苗啊什么的在笑声里一个劲儿---愣头愣脑地长。

    ⑨说说笑笑的空隙里,需要摆渡的人三三两两地回来了。上了船,找一个位子坐下----婶婶阿姨腰板直,挎着篮子,迈着碎步,篮子尽放着些洗衣粉之类的日常用品,布袋子里呢,则是新扯的衣料。汉子呢,则穿着解放鞋或拖鞋,裤脚高高卷起,粗野不堪。

    ⑩他们彼此熟悉,你招我一下,我呼你一声。今天镰刀卖什么价?你的豆芽卖完了没有?对方要不是得了便宜还卖乖的模样,要不就摇着头叹气---卖不起价哩。有人跟着点头,有人叹息陪两声,一阵短暂的沉默过后,或换了话题,或继续着、延伸着刚才的话题,每一个字眼、每一句话里都是烟火气息。

    ⑪看看人差不多齐了,烟也抽得差不多了,艄公丢了烟屁股回到船上,喊一声:“注意安全喽!”劲一使,篙又一撑,橹又一摇,掉转船头,归去兮。但见艄公站立船头,船橹使出浑身解数,尽情撒欢,搅得水面哗哗作响,直把一个个枯涩的日子摇得水花四溅。

    ⑫村里人对艄公特别敬重---他摆渡过多少货物,只有小河知道;他摆渡过多少行人,只有渡船知道;他流过多少汗,只有撑篙知道……

    ⑬艄公“上班”准时,“下班”也准时,唯独拿我们这群读书郎没办法。有一次,我伙同隔壁三个学生很晚才赶到渡口。天色已暗,我们焦急地朝河对岸的那座小屋狂喊,“艄公!过河啊!”没一会儿,就见一个模糊人影出来了:“狗崽子,读书可要认真啊!”

    ⑭花开花落,雁去雁来,艄公一直陪伴着这条小河以及舒展开来的大河,厮守着这只渡船,像厮守着一个人生的诺言。

    ⑮后来,我去外地求学并参加工作。再后来,陆陆续续从父亲口中得知,艄公还捐献出一辈子的积蓄,在小河上造了一座漂亮的小桥。一桥飞架南北,艄公和大家的心情并非完全一致----失乎?得乎?再后来,艄公去世了,只留下一艘摆渡船停留在岸边。

(选文有删改)

(1) 本文的题目为“摆渡”,文中写了艄公“摆渡”时的哪些场景?请分点简要概括。
(2) 结合文章理解“艄公一直陪伴着这条小河以及舒展开来的大河,厮守着这只渡船,像厮守着一个人生的诺言”一句的含义。
(3) 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对故乡的眷恋,也有人认为是对艄公优秀品质的赞扬。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结合小说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的暖,一寸长

    ①这是个身着工作服,满身油漆和泥土,满面灰尘,约莫40岁的中年男子。

    ②他隔着车窗,朝我弯弯腰,腼腆地笑着,给我递了根香烟。

    ③看我接了烟,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④我一听,有点蒙。

    ⑤他好像瞧出了我的心思,憨憨一笑,说:“俺这烟差,你们城里人瞧不上眼。您是第一个接俺烟的人,俺激动哩。您绝对是一个瞧得起俺们乡下人的好人。”

    ⑥“有事吗?”我笑笑,为这个中年男子的“油嘴滑舌”。

    ⑦“是这样的,大哥,”男子搓搓手,不住地点头,“俺就是想,能坐坐您的车不?”

    ⑧“你要到哪里?”我轻轻皱了皱眉,不是我小气不让他搭车,而是他那一身的油漆和泥土,实在是让我心有芥蒂。

    ⑨“不不不,”他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俺哪儿也不去,就在上面坐一会儿就行。今儿不坐,明天坐一回就行,还是今儿这个时间。”

    ⑩说完,他那布满血丝的大眼睛,充满着乞求。

    ⑪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头,说:“行!”我话音刚落,还没来得及问他我心中的疑惑,他就一连向我说了几个谢谢便离开了。临走前,还特意向我的前车牌望了一眼。

    ⑫第二天,他准时到了学校门口。看我在,他一脸兴奋,轻轻坐上了副驾驶座位,和我聊了起来。

    ⑬还没聊五分钟,放学的孩子们便冲出了校门。他透过玻璃,紧张地看着人流。过了一阵,他飞快地推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不一会儿,一个小男孩跑到他的面前,他让小男孩喊了我一声“叔叔好”,然后还介绍说我是他在城里刚认识的朋友。他递了根香烟给我,便带着孩子匆匆离开了。临走的时候,他望向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

    ⑭我实在不明白,他为什么只坐这么一小会儿。直到三天后,在学校门口又遇上他,他才告诉了我答案。

    ⑮原来,孩子刚进城读书,因为农村和城里的生活习惯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一些同学很瞧不起他的孩子。孩子的心理因此出现了阴影。

    ⑯“其实俺明白,大多数城里人也像您一样,待俺们如亲兄弟般的好,只是孩子小,暂时还不能理解。”他笑笑说,“俺上次坐您的车看着孩子向我跑来,然后我就告诉孩子,您和我是顺路的,常免费载着我一起来学校!”

    ⑰他搓着手,又憨憨地补充道:“别的家长给自己孩子的温暖那么长!”他张开双臂,比画了一段很长的距离,然后又接着说,“俺不中用,俺只能给孩子这么点的暖!”说完,他用手指比画了一个大约一寸的长度。

    ⑱“一寸长的暖!”这形象的比画瞬间击中了我的灵魂,我深深地震撼,被它的朴实,又被它的深沉!

(1) 文中的“他”为孩子做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 文章第①段使用了人物描写的哪种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②他搓着手又憨憨地补充道:“别的家长给自己孩子的温暖那么长!”

(4) “一寸长的暖”深深地震撼了“我”,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一寸长的暖”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