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记叙文阅读

五个快递

①董晓强深一脚浅一脚走在湿滑的路上,胸前抱着五个快递。他的右手边,黑龙江在静静地流淌。此刻,他在北紅村——中国最北边的村庄。

②深秋了,头一天下过一场雨,气温下降很快。董晓强走着走着,却觉得身上热起来。迎着寒风,奔波在路上,成为董晓强工作中的常态。今天上午,他开车两小时,走了一百多公里,把五个快递从漠河县城带到了边境线上的北红村。现在他要把五个快递尽快送到村民家中。这里纬度高,天黑得早,他得抓紧。

③董晓强今年48岁,是漠河菜鸟极北驿站的站长。他和六名快递员一起,每天要送两千多件快递。但漠河的北红村、洛古河村都还没有通快递,一般都得村民自己进城办事的时候,捎带着把全村的快递都取回去。可是,谁进城都有自己的事儿要办,还要赶着天黑前回家去,哪有时间挨个点跑遍,帮着所有村民把快递都取上?于是,董晓强担起这份责任。

④第一个快递,收件人是开农家乐的李嫂。快递小小的,不重。北红村这两年一下子冒出好些家客栈、农家乐。原来默默无闻的小村,现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许多游客自驾前来。村里人统计过,全村三百多人,有多半数从事旅游业。董晓强走进一个农家院子,喊了一声“李嫂”,里头有人答应着出来。见是快递,李嫂惊喜地叫了出来:终于到了!打开包裹,是几盒治高血压的药。李嫂家的游客,从山东济南给寄的。夏天时客人在她家住过,就跟热情的李嫂成了朋友。知道李嫂有高血压的毛病,她就给李嫂寄药来了,连钱都不肯收。

⑤说到药,董晓强记起一件事。今年抗击疫情正紧张的时候,董晓强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是一位在外地工作的中年男人,给兴安镇的母亲买了治哮喘病的药。可那时快递没人送,自己又回不了家,还担心七十多岁的老母亲,把他急坏了。他央求董晓强,能不能帮忙把药送过去,顺便看看老人家。

⑥兴安镇距漠河两百四十公里,来回就是近五百公里。董晓强找了运管,找了居委会,找了医院,找了公安局,跑了一圈,拿到了通行路条。就这样,一个人,一辆车,一包药,下雪天,极寒地,他愣是开了六个多小时,把药送到了老人手中。一个快递,快递费用和来回开车的油费比一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董晓强说,当时想到这是老人家急需的药,没考虑那么多,干就是了。

⑦从李嫂那儿离开,第二个快递是寄给北红小学王老师的。董晓强听说过,王老师来的时候是2009年,学校操场还是一片荒草:没水,没电,没网络。王老师挑水、打井,晚上点着蜡烛批作业。北红村三年后才通电。王老师那时年轻,这一晃,十多年了。董晓强把快递送到王老师手中,又加了王老师的微信。快递打开,是几副羽毛球拍,给学生们用的。董晓强对王老师说:“以后只要是学校的、孩子们的包裹,您说一声,我专门送过来。”

⑧第三个快递是北红村王叔的。董晓强给王叔打电话,王叔说他不在家,进山采蘑菇去了。“家里门也没锁,你推一推就开,把东西放桌上就行。”北红村处于大兴安岭地区,蘑菇、木耳、菜干、药材,这些山货以前卖不出去。有了游客之后,山货可以销往全国各地,只要手机上发发朋友圈,就有人买了。董晓强心想,今年一定要争取把把北红和洛古河两个村的网点开通——这样,大伙儿寄东西买东西都要方便多了。

⑨第四个快递,是村里年轻人小冉买的手机壳,从广东番禺寄来的。遗憾的是,拆开以后,发现手机壳开裂,董晓强当场给办了退货手续,下午带到漠河退回。看见眼前的年轻人,董晓强想起自己年轻时候的样子。董晓强生于内蒙古甘河镇,1988年跟着父母来到了漠河。他父亲主要负责给漠河重建绘图纸,母亲从那时候开始做起生意,一家人自此扎根漠河。从懂事起,董晓强就帮家里干活,退伍后接着做生意,几乎跑遍了漠河县的每一个乡镇。2019年,他接手了驿站,为大伙儿送快递。

⑩但是没多久,他就发现,在漠河,送快递这活儿不好干。天太冷了。漠河一年有七八个月是冬天,最冷的时候,零下四五十度。“必须开烧火炉的三轮车,手机必须焐在胸口的兜里才能用,要不然就开不了机。快递员们的手、耳朵,都被冻伤过,天黑得早,路面全部结冰,安全系数也低……”董晓强说。人手不够时,他自己也顶上去,为送快递,他翻过雪墙,钻过森林,不方便开车时也跑过步,一年下来瘦了二十斤

⑪最后一个快递,收件人是冉大姐。冉大姐的家不好找,打了三个电话,又找人问路,终于找到冉大姐家。冉大姐说,她身体不好,最近出门不方便,幸亏董晓强把东西送上门来了。冉大姐买了些生活用品,她说,要是咱们北红村每天都能有快递送到,大伙就开心了。“你能不能想想办法?”她问董晓强。董晓强说,办法他已经在想了,争取早一点把咱北红这条线开起来。

⑫当过兵的董晓强很喜欢一部叫《士兵突击》的电视剧,他最认同剧里的一句台词:“不抛弃,不放弃。”北红村这样一条快递线路,如果按照当下流行的所谓“大数据”和“算法”来看,开辟的性价比不高——路远,单子又少,跑一趟只有亏钱。但是董晓强的个性“倔”,他冲到小镇客运站,跟负责人一顿理论,“谈判”的结果是,让班车帮着村民们把快递带过来,所有的费用,董晓强自己掏腰包。

⑬董晓强也明白,对于大城市的人,网上点个外卖,或许半个小时热乎乎的饭菜就送到客户手中了。一早在网上下个单,没准儿下午快递就送到你面前了。这就是物流发达的魅力。董晓强感慨,如果让北红村能享受到这样的物流便利,这个小村庄一定会发展得更好。村子发展得越好,快递物流的业务也就会越来越多。“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正是因为董晓强认准了这个理儿,他才倔强地坚持把快递业务做起来。

⑭送完最后一个快递,董晓强终于松了一口气。但他还不能马上休息,忙碌了一天,此刻的他并不觉得劳累,反而浑身充满了干劲。他的目光里分明流露着满满的信心和希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如果你是董晓强,请完整讲述你送这五个快递的经过和完成工作后的感受。
(2) 请你自选角度,赏析第⑩段中画线的句子。

人手不够时,他自己也顶上去,为送快递,他翻过雪墙钻过森林,不方便开车时也跑过步,一年下来瘦了二十斤。

(3) 请你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⑦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董晓强听说过,王老师来的时候是200年学校操场还是一片荒草,没水,没电,没网络。王老师桃水、打井,晚上点着增独批作业。北红村三年后才通电。王老师那时年轻,这一晃十多年了。

(4) 读完文章,你认为董晓强是个怎样的人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考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记叙顺序;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未接来电

水竹

    ①清晨,起床去卫生间,下了床却习惯性去拿手机,先看下时间6:20,然后就瞄到有个未接来电,上面显示“老王”,脑子里立即血往上涌,心里咯噔一下,一边回拨电话,一边胡乱地想着,是不是我爸脑梗又犯了?未接来电是二十分钟之前,可千万别有什么事呀!

    ②这么害怕的原因是,前段时间,我爸来我家小住,可能是由于天气突然变冷,有天中午,他突然觉得左侧的手脚发麻,说话也说不清楚,我赶紧把他送去了医院。

    ③医生说这是一过性的脑梗,有的自己能恢复过来,像我爸这种,持续二十分钟就自己好了,有的恢复不过来,就比较麻烦……

    ④记不清我爸这是第几次因为类似的情况住院,说真的,每次都把我吓个半死。医生说,也不要过于紧张,现在老年人这种情况多,也没有很好的根治办法,只说清淡饮食,适度运动,这次发现血糖也有点高,让尽量少吃米面。

    ⑤住院一周后出院休养了段时间,我爸说在城里住得憋得慌,感觉像坐牢,坚持回老家了。

    ⑥在电话拨通等待的期间,我非常懊恼睡前没有检查手机,可能是白天开会把手机设成静音忘记调回来。我不停地祈祷老爸赶紧接电话,每嘀一声,一分一秒都是无比漫长和煎熬,心想别晕过去了,不然老年手机的声音响起来,震耳欲聋的他不可能听不到啊。越想越怕,眼泪都急出来了,电话还是没人接。

    ⑦紧接着又打了一遍,很快就接通了,听到我爸熟悉的声音,心里顿时轻松了一些,我哽咽着问:“爸,你没事吧?!”

    ⑧爸说:“怎么了?没啥大事呀,不是医生说不让喝米粥嘛,你给买的豆浆机收到了,但我按照说明书使用,为啥响了一会儿,又停了,然后再响一会儿又停了,是不是寄的路上被摔坏了!?”

    ⑨我听后彻底松了口气说:“没事儿,停下来的时候是在加热,反复几次,等滴滴的声音响了以后就完全熟了,也打好了,倒出来冷一下就可以喝了。”

    ⑩他说“那我挂了,我得赶紧盯着去。”

    ⑪“不用盯。”我说。

    ⑫“不看着哪能行?”他坚持道。

    ⑬我说:“好,那你看着吧。”

    ⑭挂了电话,我打了个冷战,才发现身上寒意彻骨,寒冬清晨,我只穿了件单层的睡衣,站着那么久也没觉得冷,也忘记原本起来是要去卫生间的。

    ⑮再躺回床上,几乎冻僵的身体被一点点地暖回了知觉,我却像婴儿般缩成一团,仍心有余悸。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每一个深夜或者是清晨,特别害怕听到手机铃响,最害怕的是我爸打来的,他年纪大了,又一个人独住,生怕他哪儿不舒服,我没有在身边,不能及时送去医院而发生不测。

    ⑯思来想去,我总结了一下这么焦虑害怕的原因,是平时对父亲的关心太少了。如果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陪在他左右,现在通讯这么发达,经常打个电话问候一下,随时掌握情况,或许我就不会胡思乱想,也或者是平时父亲打电话来时,我能多点耐心,不要问有事没事,没事挂了忙着呢,这样敷衍应付,他可能会多打几次电话过来,也不至于他不到万不得已才会偶尔一个电话过来,就把我吓破了胆。

    ⑰如果你和我一样,害怕听到父母的电话,那也恰恰说明,你对父母关心度不够。因为所有的恐慌和胡猜乱想,都是因为茫然和未知。凡事用心努力,就会知己知彼,自然胸有成竹,也能泰然处之,做事如此,孝心亦是啊。

(《亳州晚报》2018年12月3日,有删改)

(1) 结合选文,说说为什么“越来越害怕接到父母的电话”?
(2) 结合语境赏析第⑮段画线句子。
(3) 请从记叙顺序的角度分析一下②~⑤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打
                                                                                                      阎连科
      ①我每每想起我父亲,都是从他对我的痛打开始的。
      ②我记得的第一次痛打是我七八岁的当儿。那时候,每年的春节之前,父亲都会千方百计存下几块钱,换成一沓儿簇新的一角的毛票,放在他的苇席下,待到了初一那天,发给他的儿女和正月来走亲戚的孩娃们。可是那一年,父亲要给大家发钱时,那几十上百张一毛的票儿却没有几张了。那一年,我很早就发现那苇席下藏有新的毛票儿。每天上学时,我总是从那席下偷偷地抽走一张,在路上买一个烧饼吃。
      ③从初一到初五,父亲没有给我脸色看,更没有打我和骂我,他待我如往年无二,让我高高兴兴过完了一个春节。可到了初六,父亲问我偷钱没有。我说没有,父亲便厉声让我跪下了。反复问我偷没有,我都说没有,父亲便狠力地朝我脸上掴起耳光来。我的脸又热又痛,到了实在不能忍了,我才说那钱确是我偷的,全都买了烧饼吃掉了。然后,父亲就不再说啥儿,把他的头扭到一边去。不看我,可等他再扭头回来时,我看见他眼里含着的泪。【批注:一个“扭”,是父亲下意识的掩饰,但“眼里含着的泪”让我们窥见他严厉外表下的内心世界,那时对儿子的心疼,也有一个父亲无奈的辛酸。】
      ④第二次,仍是在我十岁之前,我和几个同学到人家地里偷黄瓜。仅仅因为偷黄瓜,父亲也许不会打我的。主要是因为我们其中还有人偷了人家那一季卖黄瓜的钱。那钱是人家一年的口粮,不把钱还给人家,人家一家就无法度过那年的日子。
      ⑤父亲知道后,也许认定那钱是我偷的,毕竟我有前科。他让我跪在院落的一块石板地上,先噼里啪啦把我痛打一顿后,才问我偷了人家的钱没有。我说没有,父亲就又噼里啪啦地朝我脸上打,直打得他没有力气了,才坐下直盯盯地望着我。那一次,我的脸肿了。因为心里委屈,夜饭没吃,我便早早地上了床去。睡到半夜父亲却把我摇醒,好像求我一样问:“你真的没拿人家的钱?”我朝父亲点了一下头。然后然后父亲就拿手去我脸上轻轻摸了摸,又把他的脸扭到一边,看着窗外的夜色和月光。一会儿他就出去了,坐在院落里,孤零零地坐在我跪过的石板地上的一张凳子上,望着天空,让夜露潮润着,直到我又睡了一觉起床小解,父亲还在那儿静静地坐着没有动。
      ⑥第三次,父亲是最最应该打我的,应该把我打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的,可是父亲没打我。那时我已经十几岁。到乡公所里去玩耍,看见一个乡干部屋里的窗台上,放着一个精美铝盒的刮脸刀,我便把手从窗缝伸进去,把那刮脸刀盒偷出来,回去对我父亲说,我在路上拾了一个刮脸刀。
      ⑦父亲不是一个刨根问底的人,我也不再是一个单纯素洁的乡村孩子了。到后来,那个刮脸刀,父亲就长长久久地用将下来了。每隔三朝两日,我看见父亲对着刮脸刀里的小镜刮脸时,心里就特别温暖和舒展,好像那是我买给父亲的礼物一样。多年后,我当兵回家休假时,看见病中的父亲还在用着那个刮脸刀架在刮脸,心里才有一丝说不清的酸楚升上来。我对父亲说:“这刮脸刀你用了十多年,下次回来我给你捎一个新的吧。”父亲说:“不用,还好哩,结实呢,我死了这刀架也还用不坏。”
      ⑧听到这儿,我有些想掉泪,也和当年打我的父亲样,把脸扭到了一边去。【批注:          
      ⑨两年后,我的父亲病故了。回家安葬完了父亲,收拾他用过的东西时,我看见那个铝盒刮脸刀静静地放在我家的窗台上,黄漆脱得一点都没了,铝盒的白色在锃光发亮地闪耀着。
      ⑩算到现在,父亲已经离开我二十四五年了。我不停地想念他。而每次想念父亲,又似乎都是从他对我的痛打开始的。我没想到,活到今天,父亲对我的痛打,竟使我那样感到安慰和幸福。可惜的是,父亲最最该痛打、暴打我的那一次,却被我遮掩过去了。而且是时至今日,我都还没有为那次正本真切的偷盗而懊悔。只是觉得,父亲要是在那次我真正的偷盗之后,能再对我有一次痛打就好了。在父亲的一生中,要能再对我痛打十次八次就好了。觉得父亲如果今天还能如往日一样打我骂我,我该有何样的安慰、幸福啊。
                                                                                                                     (节选自《我与父辈》,有删改)

(1) 文中写了三次“打”,为什么作者说第三次是“最最该打我的”?

(2) 参考第③段的批注示例,对第⑧段的画线句加以品析,完成批注。

(3) 结合语境,说说第⑨段画线句详细描写刮脸刀的作用。

(4) 读书交流时,同学们对父亲的“打”有以下不同的认识。请你也发表看法,并结合文章内容作适当的阐述。
同学A:这个父亲有些粗暴,他教育孩子主要靠“打”。
同学B:“打是亲,骂是爱”,父亲的“打”,其实就是爱的表现。
同学C:只有经过多年,作者才能明白父亲的“打”是一种安慰和幸福。
我的看法和阐述: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陪母亲磨面

    ①快过年了,母亲决定回老家淘麦磨面。今冬把父母亲接过来一起住后,家里的面吃得格外费,勤劳的母亲照顾完父亲和小女儿后,坚持压面条、蒸馍吃,母亲说:“买的面条馍没面味儿。”再加上妹妹一家要从广州回来过年,母亲坚决不让买面,执意要回老家磨面,我知道母亲是想让千里之外的女儿吃上自己亲手磨的面。

    ②在一个晴朗的周末,我早早地陪母亲回了老家。家里虽有邻居的照看,仍缺了点人气。我先帮母亲把院子打扫干净,然后从厢房的粮仓中拿出筛子和薄箩等淘麦工具,看着粮仓靠墙的一排粮缸,我觉得既熟悉又陌生,我已想不起来自己上一次进粮仓是哪一年的事了。打开一缸压得严严实实的麦缸,母亲抓起一把麦子放在手掌间揉搓着,沙沙作响。“这是去年的麦子!”母亲自言自语,像摩挲着自己的孩子,脸上放着光芒。母亲说新麦暴,陈麦好吃养人,家里总存着二三年的麦子。小时候,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家中有粮心里不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母亲那简单的话语里蕴含着做人的哲理,只有自己内心富足了,才能在岁月的洗练下沉静、悦己、怡人。

    ③淘麦子就是把麦子倒入一个盛满清水的大盆里,水要满而不溢,麦子要完全沉入水中,只见母亲先用笊篱伸入水中的麦子里充分搅动几圈后,麦子里混杂的麦壳等杂物就浮到了水面上,母亲用笊篱把浮在水面的麦壳捞干净后,用笊篱水平在水面沿盆沿顺时针划圆,水中的麦子就听话地排起队,跟着母亲的笊篱舞动起来,麦子中混杂的小石子等杂物就留在了盆底,等水中的麦子舞得正欢时,母亲灵巧得把笊篱后沿往下一倾,突然停止转动,麦子就鱼贯而入到笊篱中。母亲就这样一笊篱一笊篱地捞满一筛子,由我端起倒入放在小桌上的大薄箩里,用一大块白棉布蒙在手上,插入麦子里反复正反转着圈擦,擦一会儿把棉布掂起来,抖落上面的麦子,拧干再擦,如果拧出来的水浑浊,就把棉布洗干净再擦,直擦到棉布拧不出水,就可以把麦子摊到反铺的竹席上晾晒了。没多大一会儿,两袋麦子就淘完了。母亲一边收拾家什儿一边说:“现在的麦子都是机器收得,干净,不像麦场上打的那么脏,好淘。”看着阳光下泛着金光的麦子,母亲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的心里也体验到了一种久违的踏实。

    ④在五叔家吃过午饭,唠了一会儿家常,太阳已经偏西,冬天天短,我和母亲就动手收拾,装好麦子往城里赶,天黑前赶到了家。

    ⑤磨面用的是机器,相对轻松,只是找磨面的磨坊倒费了一番周折,多方打听,才在远郊的一个偏远村子找到了一个小磨坊,幸好麦子湿,又在冬日的小院里晾晒了两天才拉去磨。看着雪白的面粉,母亲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了。我要把磨好的面粉搬到车上,母亲不让,母亲说:“你没干惯活,别弄脏衣服,咱俩抬着。”

    ⑥在我弯腰和母亲抬面粉的刹那,母亲的白发像针尖一样刺在我的心上,生生地疼。每次母亲都准确地计算好我回老家的时间,把要带的油、面等菜蔬准备得停停当当,做好好吃的等着我们,而我总是匆匆地回、匆匆地去,不是工作忙,就是孩子要上辅导班,从来没考虑过那菜和面里饱含着母亲多少的艰辛。父母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已经身为人父的我,又为父母做了些什么呢?今年春节可以和父母在一块儿过年了,我想关掉手机、关闭微信、宅在家里,跟母亲学做两样家常菜,陪父亲好好唠唠……

(1) 文章题目是“陪母亲磨面”,但文中却详写母亲淘麦子,对淘麦这一过程进行细致的描写有何作用?
(2) 请选一个角度对第③段的句子进行赏析。

水中的麦子就听话地排起队,跟着母亲的笊篱舞动起来,麦子中混杂的小石子等杂物就留在了盆底,等水中的麦子舞得正欢时,母亲灵巧得把笊篱后沿往下一倾,突然停止转动,麦子就鱼贯而入到笊篱中。

(3) 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母亲是怎样一个人?
(4) 请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并结合第⑥自然段中画线句子,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