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代文阅读

文段一

①徐翔是个诗人。

②最近,他应一家文学杂志社的约稿,正在构思一首描写炊烟的诗。

③不知为啥,他在家里______了多日,始终没有找到以往那种得心应手的感觉。无奈之下,他找来一些有关炊烟的图片和视频,反复播放。

④只是,观看了整整一天,累得两眼发花,脑子里依旧空荡荡的。自己写作十几年了,这种_______的情况还是头一次遇到。徐翔显得十分焦躁和烦闷。难道,深藏在记忆深处的那缕缕炊烟,已被都市的雾霾和沙尘所吞没,变得荡然无存了?

⑤记忆中,他的童年是跟母亲在老家度过的。那时老家生活条件不好,有时他在课堂上读书,或在野外割猪草,肚子饿得咕噜咕噜叫,而每次回家看到屋顶的炊烟升起,咕咕噜噜叫的肚子就像被人安抚了,就变乖顺了,随之也不叫了。

⑥那时的炊烟,是那么亲切,那么温暖,那么充满诱惑力,他远远地凭着嗅觉,就能品味出家中母亲做出的饭菜是啥。

⑦闲着没事,他时常一个人独坐在村外西侧的土坡,遥望炊烟。没有风的时候,炊烟就像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合成一棵参天大树。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家家的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飘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到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饭菜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

⑧徐翔决定回老家一趟,去重新体验一下炊烟。

⑨自从母亲去世后,约有二十年没回老家了。老家的路早已模糊。幸好,有车载导航仪,将徐翔带回了老家。只是,老家面目全非,早没了记忆中的样子。往昔杂乱无序的农舍早已变成了整齐划一的红瓦房。一眼望去,整个村庄却看不到一丝炊烟,徐翔顿感几分失望。

⑩他住进堂叔家后,期待堂婶快些燃起灶火,好尽快看到__________的炊烟。可是,厨房早都改用沼气做饭了。

⑪徐翔恳求堂婶,能不能再用柴火做顿饭?堂婶有些不解,说为啥要用柴火,难道俺烧的饭菜不香吗?徐翔连忙解释,说他就是想看看烟简里冒出的炊烟。堂婶无奈地叹气,唉,这就难办了,家里早就不用柴火烧饭,连灶台也拆了,哪能有炊烟冒出来啊。

⑫果然,徐翔整个村庄转了几圈,家家户户都没有冒出炊烟。他不死心,又到四周邻村寻找一番,也是如此。最后,在堂叔家小住了几天,就怏怏地离开了老家。

⑬无奈之下,徐翔想出一个办法,在城里自家的别墅,按照老家灶台的样子,依葫芦画瓢雇民工垒造了一个。他又买来木柴,在灶膛里燃起。整得屋里烟熏火燎,直呛得妻子一个劲儿地骂他犯了哪门子神经。他却不顾这些,跑到屋外,仰头一看,却见别墅烟简里冒出来的是一股浓烟,直直往上冒。他不明白,城里的柴火怎么就冒不出老家一样袅袅的炊烟呢?

⑭一次偶然,苦闷的徐翔被一个文友约去参加了农家乐一日游。

⑮那是一个偏僻的小村,还保留着农家原始的样子。虽然无人居住,却被开发成了农家乐旅游区,游客们可随意游览观光。

⑯徐翔兴趣大增。很快,他在一间老石屋内意外地看到了儿时的灶台。兴奋之下,他恍若回到了童年,急忙跑到附近的路沟旁。柴草是现成的,随手可拾。片刻,就抱回一捆。他燃起柴草塞进了炉灶。

⑰很快,炊烟钻过老石屋的烟筒在屋顶袅袅升起,徐翔手忙脚乱地操弄着相机,不停地变换着角度,拍摄着炊烟袅袅飘起的样子。看着越升越高的炊烟,他脑海里的那些闭塞的思路瞬间灵动起来。他好久没有这种感觉了,他手舞足蹈,诗兴大发,脱口而吟:炊烟是故乡平缓的呼吸/飘曳在一个个游子的心房/如今,已触手不及……

⑱见此,游人们纷纷驻足,围在老石屋旁看起热闹。

⑲突然,几个保安匆匆赶来,挤开人群,手里拎着灭火器,冲进屋内,厉声呵斥徐翔赶紧将炉火灭掉,并根据旅游区的安全条例,处以他200元的罚款。

⑳徐翔连忙灰头土脸地解释,对不起,我只想看看炊烟。

㉑这时,徐翔隐隐听到人群中有个小男孩在问,炊烟是啥?

(1) 根据文意,第③段、第④段和第⑩段横线处应填的词语依次是(    ) A. 朝思暮想    苦思冥想    才思枯涸 B. 才思枯涸    苦思冥想    朝思暮想 C. 苦思冥想    朝思暮想    才思枯涸 D. 苦思冥想    才思枯涸    朝思暮想
(2) 文中的徐翔为了构思一首描写炊烟的诗,用了以下方式寻找灵感,请将其补充完整。

;②在老家的村庄和堂叔家寻找炊烟;③在城里自家别墅垒灶台造炊烟;④

(3) 第⑦段画线句写徐翔回忆童年时看到的炊烟,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 对文章结尾小男孩问“炊烟是啥”的情节,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随着乡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孩子们平时看不到炊烟了。 B. 说明炊烟已经消逝了很久,孩子已经不认识炊烟了。 C. 侧面表达徐翔对孩子不认识炊烟而产生的失落。 D. 借孩子的提问引发读者对如何保留乡村特点的思考。
(5) 有人认为,本文题目可以拟作“又见炊烟起”,也有人认为应该拟作“寻不回来的炊烟”。你会选择哪一个作为题目?请说说理由。
【考点】
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 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记叙性散文; 梳理、概括文章情节; 文章标题及其作用;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比喻;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温暖的小刀

①那年春末,我到一所中学去监考。

②发卷的时候,我发现,靠近讲台的一个女生怪怪的,左手藏在袖口里,遮遮掩掩的,不愿伸出来。和我一起监考的,是另一所学校的一位女老师。大约她也注意到了这个细节。随后,我俩便开始留意这个女生。在我们想来,她袖口里的那只不愿示人的手里,一定藏着什么秘密。

③考场里静悄悄的,学生们都在全神贯注地答题。只有这个女生,一边答题,一边有意紧藏着她的那只手,一边还不自觉地环顾着左右,神色紧张而怪异。这愈加坚定了我们的怀疑:她的手里一定攥着小抄或者其他用来作弊的什么东西。

④然而,我们错了。半小时后,也许女生做题做得太过专注,一不小心,她露出了自己的左手——天哪,这个女生的左手居然没有手指头。

⑤原来。她竟是一个有残疾的学生!

⑥这多少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愧怍之余,不禁心生悲悯。那位女老师更是一脸的痛楚,小声地嘟囔着:“怎么会是这样,多可怜的孩子啊,多可怜的孩子。”

⑦考试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有一道地理题需要改动。办公室送来了一沓纸片,纸片上,印着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地形图。我们分发给学生们,然后让他们各自粘贴在试卷的答卷纸上。由于是临时赶印出来的,太过匆忙,这些纸片裁剪得很粗糙,考生们只有自己动手把四个毛边撕去,使大小合适,才能贴在试卷上。

⑧这下,可难为了这个女生。大约,她还是不愿让别人看到她的那只手,就用左胳膊使劲压紧纸片,右手一点一点地撕。然而,那张小纸片仿佛不听话似的,只要她一用力,就从她的胳膊下跑出来,再压下去,再跑出来。她急得都有些冒汗了。

⑨“这位女同学,我可以帮你吗?”女老师走过去,俯下身子,声音低低地征询女生的意见。女生抬起头。看了看,迟疑了一下,还是把纸片给了她。

⑩然而,女老师并没有立即动手,她把那张纸片放在讲台上后便在满考场里寻找着什么。我有些纳闷,这不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吗?她究竟想要干什么呢?

⑪不一会儿,女老师从一个学生那里,找到了一把小刀。然后,她坐在讲台前,一点一点小心翼翼地裁剪那张纸片。“哧——哧——”小刀割裂纸片的声音,很好听,我和女生看着她做这一切。说实话,那一刻,女老师慈祥得像坐在讲台前的一尊佛,她专注的神情,仿佛是在完成一件精致的手工艺品。

⑫随后,她微笑着把这张小纸片轻轻地放在女生的桌子上。女生欠了欠身子,低低地说了声谢谢。她拍了拍女生的肩膀,说,赶紧答题吧,便走开了。

⑬然而,我还在纳闷着。一张小纸片,手也完全可以撕得很整齐,为什么一定要找把小刀来呢?

⑭考试结束后,我道出了心中的不解。那位女老师笑了,她说:“这个女生所残缺的,是一只手。我不想在她面前,用自己灵巧的手指头去撕那张纸片,那样的话,会撕碎这个女孩的心。我满考场去寻找一把小刀,就是想借助小刀,避开对她的这种伤害。”

⑮一直以来,小刀在我心中,不过是一片冰冷的铁片而已。而那年春天,我懂得了,原来,即便是锋利而冰冷的一片小刀,也会裁剪出人性的温暖来。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说说题目“温暖的小刀”的含义。
(3) 从女老师留意女孩、裁剪纸片等细节,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4) 自选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①那一刻,女老师慈祥得像坐在讲台前的一尊佛,她专注的神情,仿佛是在完成一件精致的手工艺品。

②原来,即便是锋利而冰冷的一片小刀,也会裁剪出人性的温暖来。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家乡茶的清香

厉彦林

①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迎一缕山风,煮一壶热茶,仔细品一口,是多么惬意。

②我的故乡山东沂蒙山区,乡亲们有早晨喝茶的习惯,尤其上了年纪的人,这是必须的。“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茶水融合着亲情友情,待客敬茶成为沂蒙山区城乡人家的礼仪风尚。

③原来乡下生活条件差,我记得早年间,乡亲们喝大碗茶,后来兴起搪瓷茶缸,有的直接放到火炉上烧。麦收时节,有的用做饭的铁锅煮茶水,盛进木筲或铁桶担到地头上。后来条件好了,喝茶也讲究起来,好多人家用上当年比较时尚的“快壶”烧水泡茶。

④快壶,是沂蒙山区农村的一种烧水工具,如今基本见不到了。它全身都是铝皮做的。底部三条腿,壶的主体是圆柱形,中间竖着上细下粗的圆锥形内胆,也是烟筒。外层铝皮与烟筒之间能盛一两瓢水,盖上铝皮盖,既卫生又保温。壶的一边是壶嘴,另一边是壶把。可用木柴、树根、树枝或庄稼秸秆作燃料,点上火从上而下放进烟筒,一会就能听到水的响声和沸腾声。水烧开后,先倒掉壶嘴里不开的那截水,再倒入暖瓶,然后冲进放好茶叶的茶壶,闷上几分钟,就能倒出茶香扑鼻的茶水。

⑤记得有一年“五一”假期,我和妻儿回到沂蒙山区的老家厉家泉村。天刚蒙蒙亮,院子里大公鸡的啼鸣声、呱嗒呱嗒的风箱声和快壶里木柴燃烧的噼里啪啦声,就把我吵醒了。我赶忙起床,只见爷爷正坐在木墩子上,用斧头劈一根老槐木往快壶里填,要烧水泡茶喝。父亲刚担回两桶清冽的泉水,在洗刷茶壶和茶碗。母亲则在忙着做早饭。

⑥“这是咱村炒的新茶,咱尝尝吧。”父亲递给我一包用粗糙的牛皮纸包着的茶叶,我小心翼翼地打开,一股淡淡的茶香扑面而来。我按长辈示范的规矩,开始往茶壶里放茶叶、倒开水。待茶叶在茶壶里闷了几分钟,把最先倒出的半碗茶水重新倒回茶壶里,轻轻晃了晃,然后用蜻蜓点水的方式先“点一下”,再边抬高茶壶边倒茶水,漫过半茶碗就好。那茶水黄绿明亮,清香诱人,我双手把第一碗端给正在得意地看我倒茶的爷爷。爷爷捋了捋胡须,高兴地喝了一口,烫得一激灵。我被吓了一跳,爷爷仍然直夸:“好茶,好喝。”然后我依次给全家人每人倒了一碗茶。习惯“粗茶淡饭”的人家,小院里立刻茶香萦绕,欢声笑语。这一壶热茶,把这个山村的早晨泡得暖意融融。

⑦我们村东、北、西三面有山,尤其东侧的南北山云雾缭绕,这里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合长茶。这些年,人们生活品位提高,喝茶越来越讲究。种茶、卖茶叶成为我们村父老乡亲的重要营生。村四周全是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茶园,迈出家门就能看到翠绿养眼的茶树丛。清明时节,光滑油泽的茶芽在春风春雨中摇曳。茶芽尖上,晶莹的水珠,闪动一丝微亮的光芒。

⑧无论回到故乡还是身在外地,不管是忙于工作还是闲读写作,我养成每天都喝一杯地道家乡茶的习惯。每天清晨,迎着第一缕阳光,煮一壶故乡的茶。沸腾的茶水如云雾翻滚,那味道满室飘散,清甜醇香。茶水入口的瞬间,顿感与故乡血脉相通、根脉相连,身心一时澄澈清明起来。

故乡,让我念念不忘的,何止是这一壶热茶呀!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5月25日 )

(1) 围绕着“家乡的茶”作者回忆了哪些事情?
(2) 赏析以下句子的表达效果

沸腾的茶水如云雾翻滚,那味道满室飘散,清甜醇香。茶水入口的瞬间,顿感与故乡血脉相通、根脉相连,身心一时澄澈清明起来。

(3) 谈谈对划线句内容的理解。

故乡,让我念念不忘的,何止是这一壶热茶呀!

(4) 标题是“家乡茶的清香”,但是第④段却写了泡茶的工具“快壶”,分析第四自然段的作用。
(5) 某文学刊物《腾飞》设有“人间亲情”“山水游踪”“古今论坛”等栏目。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请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收花生

王法长

①秋天一到,田间就丰沃起来。霜降前后,泛着绿色的花生秧子就幽暗起来了。恰是收花生的日子。

②清晨,露水泠泠。

③“现在收花生最好,土软乎,不用大劲就可以薅出花生。”母亲说着话,父亲已经把三轮车推出院子,在青灰色的光里,我们出发了。

④一棵一棵的槐树筋骨凛然,水泥路透着青砖的颜色,沟上的石板小桥有些湿滑、路两边的芦苇、黄蒿在堆垒的时光中满是沧桑。父母在前边走,脚步声错落,秋天一声不响地铺展岁月的印痕和芳香。

⑤十分钟后,我们就到了田间。

⑥“半个月前一场雨把花生秧子打趴下了,不然今年花生会有更好的收成。”父亲说。

⑦“要是一直不下雨,花生旱死不也是常有的事吗!”母亲回应。

⑧大地静默,雾气弥漫。偶有低飞的鸟雀掠过,大地之上的雾气便翕动一下,之后又沉入静寂。

⑨多少年了,这种场景依然浸润我心。趁着父母规划下年种什么的当口,我不自觉地向前走去。

⑩向前走,空气凉沁沁,湿漉漉的,起伏着的雾气掺杂着土地的味道。一条南北小溪悄无声息地流淌,输送着从芦苇根部沁出的草木营养,濡化着两岸的生灵。

⑪父母已经把扑倒的花生秧子扎束起来等着我来薅。手贴着秧子的根部使劲一提,便带出一串串的花生。花生饱满,大如拇指,沾满湿泥,沉甸不可估量。我剥开一串花生,里面红红的花生粒挤在一起,合着泥土的味道,花生孕育的元气也就弥散开来。

⑫“生花生可是宝,对治疗高血压等疾病有效果。”母亲也剥开一串花生说。

⑬“不赖,不赖,这样的花生出油率高。”一位路过的邻居说。他拉着一辆板车,板车上放着的竹筐一抖一抖,抖出缕缕草木的清香和秋天的忙碌。“等天气好了,把花生晒一晒,保准能卖出好价钱。”

⑭母亲没有言语,她不紧不慢地扎秧子,一束束扎起的秧子像田间的主角,殷勤地等待指令。

⑮“薅秧子不能用太大的力,不然根断了,花生还在土里,等以后再挖,费时费力不说,关键是很多花生都会找不到的。”母亲说。

⑯在这黄淮海平原的普通角落,花生仿佛是一部生动巨著,秋风一来,就掀开它的封面,无数勤劳的人也就专心阅读。它们是大地的天然标识,是农人汗水的无量结晶。

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花生没有辜负父母的勤恳和土地的馈赠。一顿饭的工夫我们便清理出一小块空地。

⑱父亲开始把花生秧子码齐,摊开,铺匀,以便潮湿散去。裸露的花生灰白色,一嘟噜一嘟噜的。再微小的生命都有自己展现华丽的方式。

⑲一阵风来,不知哪里的云聚拢一起,天空飘起了细雨。

⑳“赶紧把摊开的花生秧子垛起来,看样子一时半晌雨不会停。”父亲整平一块地,铺上塑料布、四角压实,一搂一抱的花生秧子带着潮湿垛起来了,在邻人的帮助下,不大会儿一个圆鼓鼓的花生垛就堆好了。

㉑萧瑟秋雨中,大平原上的廪仓显得愈发沉实。“以前咱们这里没有人种花生,说花生只有在沙土地上才能活,旱地活不了。七八年前,我从你四姑家带来一点花生种子,没想到花生落地就生根,生根就有果,风调雨顺年景,种花生最划算。”父亲说,做啥事都要有闯一闯的精神。父亲的语气漫不经心,又气度不凡。

㉒回家路上,沟上的石板桥深黝深黝,雨水流淌得慢条斯理,一道道的小雨柱投身溪沟、合着雨花转瞬就消失了……

㉓炊烟升起、厨房里雾气腾腾,我烧火、母亲做饭。灶膛里的火苗扑闪着,把潮湿的衣服烘干。母亲有条不紊地择菜切菜、父亲坐在灶膛前的木凳上剥着花生。院子里安静,只有树叶落地的声音、秋天的气氛饱满朴素,涌动不息。

㉔“今年的花生很饱满,就像眼前的日子越来越好。”父亲说。

㉕一碟花生、一盘咸鸡蛋、一盆地锅鸡、摆在桌子上,我和父母“把酒话桑麻”,一会儿说到教育,一会儿谈到健康,一会儿转到屋舍,无论从哪个话题展开,总也离不开家乡和土地。这些话显得杂乱但有章序,它们交织一起,相生风光和景致,就像花生,在紧贴泥土的部分全身心地深入息壤,汲取营养,回馈辛勤的人们以丰收的喜悦。

(选自2023年10月20日《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亲说完“要是一直不下雨,花生旱死不也是常有的事吗!”后,父亲没有再应答,体现了父亲性格的隐忍。 B. 文章第㉑段运用插叙,通过父亲的回忆,交代了种花生的契机,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C. 本文以“我”为视角,叙述一家人收花生的过程,亲切自然,表现了温馨的氛围,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D. 本文语言质朴而又不失典雅,使文章富有乡土气息,同时营造了一种意境美,使读者获得一种美享受。
(2) 请结合文章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环境变化

人物行为

我们出发去田间收秧

雾气起伏

飘起细雨

父亲追忆为何种花生

院内安静

“我”和父母“把酒话桑麻”

(3) 请按要求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花生饱满,大如拇指,沾满湿泥,沉甸不可估量。(从句式的角度)

②雨水流淌得慢条斯理 , 一道道的小雨柱投身溪沟,合着雨花转瞬就消失了……(从加点词的角度)

(4)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5) 本文“花生”的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