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家乡茶的清香

厉彦林

①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迎一缕山风,煮一壶热茶,仔细品一口,是多么惬意。

②我的故乡山东沂蒙山区,乡亲们有早晨喝茶的习惯,尤其上了年纪的人,这是必须的。“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茶水融合着亲情友情,待客敬茶成为沂蒙山区城乡人家的礼仪风尚。

③原来乡下生活条件差,我记得早年间,乡亲们喝大碗茶,后来兴起搪瓷茶缸,有的直接放到火炉上烧。麦收时节,有的用做饭的铁锅煮茶水,盛进木筲或铁桶担到地头上。后来条件好了,喝茶也讲究起来,好多人家用上当年比较时尚的“快壶”烧水泡茶。

④快壶,是沂蒙山区农村的一种烧水工具,如今基本见不到了。它全身都是铝皮做的。底部三条腿,壶的主体是圆柱形,中间竖着上细下粗的圆锥形内胆,也是烟筒。外层铝皮与烟筒之间能盛一两瓢水,盖上铝皮盖,既卫生又保温。壶的一边是壶嘴,另一边是壶把。可用木柴、树根、树枝或庄稼秸秆作燃料,点上火从上而下放进烟筒,一会就能听到水的响声和沸腾声。水烧开后,先倒掉壶嘴里不开的那截水,再倒入暖瓶,然后冲进放好茶叶的茶壶,闷上几分钟,就能倒出茶香扑鼻的茶水。

⑤记得有一年“五一”假期,我和妻儿回到沂蒙山区的老家厉家泉村。天刚蒙蒙亮,院子里大公鸡的啼鸣声、呱嗒呱嗒的风箱声和快壶里木柴燃烧的噼里啪啦声,就把我吵醒了。我赶忙起床,只见爷爷正坐在木墩子上,用斧头劈一根老槐木往快壶里填,要烧水泡茶喝。父亲刚担回两桶清冽的泉水,在洗刷茶壶和茶碗。母亲则在忙着做早饭。

⑥“这是咱村炒的新茶,咱尝尝吧。”父亲递给我一包用粗糙的牛皮纸包着的茶叶,我小心翼翼地打开,一股淡淡的茶香扑面而来。我按长辈示范的规矩,开始往茶壶里放茶叶、倒开水。待茶叶在茶壶里闷了几分钟,把最先倒出的半碗茶水重新倒回茶壶里,轻轻晃了晃,然后用蜻蜓点水的方式先“点一下”,再边抬高茶壶边倒茶水,漫过半茶碗就好。那茶水黄绿明亮,清香诱人,我双手把第一碗端给正在得意地看我倒茶的爷爷。爷爷捋了捋胡须,高兴地喝了一口,烫得一激灵。我被吓了一跳,爷爷仍然直夸:“好茶,好喝。”然后我依次给全家人每人倒了一碗茶。习惯“粗茶淡饭”的人家,小院里立刻茶香萦绕,欢声笑语。这一壶热茶,把这个山村的早晨泡得暖意融融。

⑦我们村东、北、西三面有山,尤其东侧的南北山云雾缭绕,这里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合长茶。这些年,人们生活品位提高,喝茶越来越讲究。种茶、卖茶叶成为我们村父老乡亲的重要营生。村四周全是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茶园,迈出家门就能看到翠绿养眼的茶树丛。清明时节,光滑油泽的茶芽在春风春雨中摇曳。茶芽尖上,晶莹的水珠,闪动一丝微亮的光芒。

⑧无论回到故乡还是身在外地,不管是忙于工作还是闲读写作,我养成每天都喝一杯地道家乡茶的习惯。每天清晨,迎着第一缕阳光,煮一壶故乡的茶。沸腾的茶水如云雾翻滚,那味道满室飘散,清甜醇香。茶水入口的瞬间,顿感与故乡血脉相通、根脉相连,身心一时澄澈清明起来。

故乡,让我念念不忘的,何止是这一壶热茶呀!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5月25日 )

(1) 围绕着“家乡的茶”作者回忆了哪些事情?
(2) 赏析以下句子的表达效果

沸腾的茶水如云雾翻滚,那味道满室飘散,清甜醇香。茶水入口的瞬间,顿感与故乡血脉相通、根脉相连,身心一时澄澈清明起来。

(3) 谈谈对划线句内容的理解。

故乡,让我念念不忘的,何止是这一壶热茶呀!

(4) 标题是“家乡茶的清香”,但是第④段却写了泡茶的工具“快壶”,分析第四自然段的作用。
(5) 某文学刊物《腾飞》设有“人间亲情”“山水游踪”“古今论坛”等栏目。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请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
【考点】
记叙性散文;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温暖的小刀

①那年春末,我到一所中学去监考。

②发卷的时候,我发现,靠近讲台的一个女生怪怪的,左手藏在袖口里,遮遮掩掩的,不愿伸出来。和我一起监考的,是另一所学校的一位女老师。大约她也注意到了这个细节。随后,我俩便开始留意这个女生。在我们想来,她袖口里的那只不愿示人的手里,一定藏着什么秘密。

③考场里静悄悄的,学生们都在全神贯注地答题。只有这个女生,一边答题,一边有意紧藏着她的那只手,一边还不自觉地环顾着左右,神色紧张而怪异。这愈加坚定了我们的怀疑:她的手里一定攥着小抄或者其他用来作弊的什么东西。

④然而,我们错了。半小时后,也许女生做题做得太过专注,一不小心,她露出了自己的左手——天哪,这个女生的左手居然没有手指头。

⑤原来。她竟是一个有残疾的学生!

⑥这多少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愧怍之余,不禁心生悲悯。那位女老师更是一脸的痛楚,小声地嘟囔着:“怎么会是这样,多可怜的孩子啊,多可怜的孩子。”

⑦考试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有一道地理题需要改动。办公室送来了一沓纸片,纸片上,印着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地形图。我们分发给学生们,然后让他们各自粘贴在试卷的答卷纸上。由于是临时赶印出来的,太过匆忙,这些纸片裁剪得很粗糙,考生们只有自己动手把四个毛边撕去,使大小合适,才能贴在试卷上。

⑧这下,可难为了这个女生。大约,她还是不愿让别人看到她的那只手,就用左胳膊使劲压紧纸片,右手一点一点地撕。然而,那张小纸片仿佛不听话似的,只要她一用力,就从她的胳膊下跑出来,再压下去,再跑出来。她急得都有些冒汗了。

⑨“这位女同学,我可以帮你吗?”女老师走过去,俯下身子,声音低低地征询女生的意见。女生抬起头。看了看,迟疑了一下,还是把纸片给了她。

⑩然而,女老师并没有立即动手,她把那张纸片放在讲台上后便在满考场里寻找着什么。我有些纳闷,这不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吗?她究竟想要干什么呢?

⑪不一会儿,女老师从一个学生那里,找到了一把小刀。然后,她坐在讲台前,一点一点小心翼翼地裁剪那张纸片。“哧——哧——”小刀割裂纸片的声音,很好听,我和女生看着她做这一切。说实话,那一刻,女老师慈祥得像坐在讲台前的一尊佛,她专注的神情,仿佛是在完成一件精致的手工艺品。

⑫随后,她微笑着把这张小纸片轻轻地放在女生的桌子上。女生欠了欠身子,低低地说了声谢谢。她拍了拍女生的肩膀,说,赶紧答题吧,便走开了。

⑬然而,我还在纳闷着。一张小纸片,手也完全可以撕得很整齐,为什么一定要找把小刀来呢?

⑭考试结束后,我道出了心中的不解。那位女老师笑了,她说:“这个女生所残缺的,是一只手。我不想在她面前,用自己灵巧的手指头去撕那张纸片,那样的话,会撕碎这个女孩的心。我满考场去寻找一把小刀,就是想借助小刀,避开对她的这种伤害。”

⑮一直以来,小刀在我心中,不过是一片冰冷的铁片而已。而那年春天,我懂得了,原来,即便是锋利而冰冷的一片小刀,也会裁剪出人性的温暖来。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说说题目“温暖的小刀”的含义。
(3) 从女老师留意女孩、裁剪纸片等细节,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4) 自选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①那一刻,女老师慈祥得像坐在讲台前的一尊佛,她专注的神情,仿佛是在完成一件精致的手工艺品。

②原来,即便是锋利而冰冷的一片小刀,也会裁剪出人性的温暖来。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收花生

王法长

①秋天一到,田间就丰沃起来。霜降前后,泛着绿色的花生秧子就幽暗起来了。恰是收花生的日子。

②清晨,露水泠泠。

③“现在收花生最好,土软乎,不用大劲就可以薅出花生。”母亲说着话,父亲已经把三轮车推出院子,在青灰色的光里,我们出发了。

④一棵一棵的槐树筋骨凛然,水泥路透着青砖的颜色,沟上的石板小桥有些湿滑、路两边的芦苇、黄蒿在堆垒的时光中满是沧桑。父母在前边走,脚步声错落,秋天一声不响地铺展岁月的印痕和芳香。

⑤十分钟后,我们就到了田间。

⑥“半个月前一场雨把花生秧子打趴下了,不然今年花生会有更好的收成。”父亲说。

⑦“要是一直不下雨,花生旱死不也是常有的事吗!”母亲回应。

⑧大地静默,雾气弥漫。偶有低飞的鸟雀掠过,大地之上的雾气便翕动一下,之后又沉入静寂。

⑨多少年了,这种场景依然浸润我心。趁着父母规划下年种什么的当口,我不自觉地向前走去。

⑩向前走,空气凉沁沁,湿漉漉的,起伏着的雾气掺杂着土地的味道。一条南北小溪悄无声息地流淌,输送着从芦苇根部沁出的草木营养,濡化着两岸的生灵。

⑪父母已经把扑倒的花生秧子扎束起来等着我来薅。手贴着秧子的根部使劲一提,便带出一串串的花生。花生饱满,大如拇指,沾满湿泥,沉甸不可估量。我剥开一串花生,里面红红的花生粒挤在一起,合着泥土的味道,花生孕育的元气也就弥散开来。

⑫“生花生可是宝,对治疗高血压等疾病有效果。”母亲也剥开一串花生说。

⑬“不赖,不赖,这样的花生出油率高。”一位路过的邻居说。他拉着一辆板车,板车上放着的竹筐一抖一抖,抖出缕缕草木的清香和秋天的忙碌。“等天气好了,把花生晒一晒,保准能卖出好价钱。”

⑭母亲没有言语,她不紧不慢地扎秧子,一束束扎起的秧子像田间的主角,殷勤地等待指令。

⑮“薅秧子不能用太大的力,不然根断了,花生还在土里,等以后再挖,费时费力不说,关键是很多花生都会找不到的。”母亲说。

⑯在这黄淮海平原的普通角落,花生仿佛是一部生动巨著,秋风一来,就掀开它的封面,无数勤劳的人也就专心阅读。它们是大地的天然标识,是农人汗水的无量结晶。

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花生没有辜负父母的勤恳和土地的馈赠。一顿饭的工夫我们便清理出一小块空地。

⑱父亲开始把花生秧子码齐,摊开,铺匀,以便潮湿散去。裸露的花生灰白色,一嘟噜一嘟噜的。再微小的生命都有自己展现华丽的方式。

⑲一阵风来,不知哪里的云聚拢一起,天空飘起了细雨。

⑳“赶紧把摊开的花生秧子垛起来,看样子一时半晌雨不会停。”父亲整平一块地,铺上塑料布、四角压实,一搂一抱的花生秧子带着潮湿垛起来了,在邻人的帮助下,不大会儿一个圆鼓鼓的花生垛就堆好了。

㉑萧瑟秋雨中,大平原上的廪仓显得愈发沉实。“以前咱们这里没有人种花生,说花生只有在沙土地上才能活,旱地活不了。七八年前,我从你四姑家带来一点花生种子,没想到花生落地就生根,生根就有果,风调雨顺年景,种花生最划算。”父亲说,做啥事都要有闯一闯的精神。父亲的语气漫不经心,又气度不凡。

㉒回家路上,沟上的石板桥深黝深黝,雨水流淌得慢条斯理,一道道的小雨柱投身溪沟、合着雨花转瞬就消失了……

㉓炊烟升起、厨房里雾气腾腾,我烧火、母亲做饭。灶膛里的火苗扑闪着,把潮湿的衣服烘干。母亲有条不紊地择菜切菜、父亲坐在灶膛前的木凳上剥着花生。院子里安静,只有树叶落地的声音、秋天的气氛饱满朴素,涌动不息。

㉔“今年的花生很饱满,就像眼前的日子越来越好。”父亲说。

㉕一碟花生、一盘咸鸡蛋、一盆地锅鸡、摆在桌子上,我和父母“把酒话桑麻”,一会儿说到教育,一会儿谈到健康,一会儿转到屋舍,无论从哪个话题展开,总也离不开家乡和土地。这些话显得杂乱但有章序,它们交织一起,相生风光和景致,就像花生,在紧贴泥土的部分全身心地深入息壤,汲取营养,回馈辛勤的人们以丰收的喜悦。

(选自2023年10月20日《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亲说完“要是一直不下雨,花生旱死不也是常有的事吗!”后,父亲没有再应答,体现了父亲性格的隐忍。 B. 文章第㉑段运用插叙,通过父亲的回忆,交代了种花生的契机,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C. 本文以“我”为视角,叙述一家人收花生的过程,亲切自然,表现了温馨的氛围,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D. 本文语言质朴而又不失典雅,使文章富有乡土气息,同时营造了一种意境美,使读者获得一种美享受。
(2) 请结合文章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环境变化

人物行为

我们出发去田间收秧

雾气起伏

飘起细雨

父亲追忆为何种花生

院内安静

“我”和父母“把酒话桑麻”

(3) 请按要求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花生饱满,大如拇指,沾满湿泥,沉甸不可估量。(从句式的角度)

②雨水流淌得慢条斯理 , 一道道的小雨柱投身溪沟,合着雨花转瞬就消失了……(从加点词的角度)

(4)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5) 本文“花生”的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蕨草一直在我家门前目送恐龙

李汉荣

①六千万年前的一个黄昏,恐龙集体失踪。

地球浑然不觉,海水依旧傻乎乎地蓝,群山依旧肃立,保持着白垩纪的身姿和风骨。

上苍连眼睛都没眨一下,只有蕨草知道出事了。往日,往年,往世纪,蕨草一直是某类精英、某种著名成功人士——后来被命名为恐龙的特供食物。

④蕨草养活了这庞然大物,也目睹了这庞然大物是如何遭了灭顶之灾,彻底完蛋的。

⑤你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两亿多年前,蕨类和其他众多植物,把地球打扮得葱茏如茵,如碧毯、如绿海,恐龙、飞龙、鱼龙、始祖鸟和它们的众兄弟粉墨登场,奔跑着、追逐着、吼叫着、欢呼着。原始的大地上,生命,上演着粗犷的合唱。

⑥忽然,灾难自天而降,山崩地裂,生灵哭泣,沧海凝固成山岳,高陵下陷为深谷,英雄们还没来得及转身,就已纷纷倒下,连背影也没留下。

⑦被英雄们反复践踏、蹂躏、蚕食和伤害的植物们,覆盖了英雄们的尸骸和坟墓。

⑧它们一如既往地担当起复活大地、绿化荒原的天职。

⑨它们仍然像最初那样,柔弱而谦卑地,匍匐于地母胸前,扎根于群山之间,在阴湿卑微之地,默默地续写大地的葱茏史诗。

⑩就这样,从两亿多年前,它们一路啊,走啊,目睹了无数次地质变迁和物种们轮番上演的喜剧和悲剧,它们锯齿形的书签,一直夹在地质史和生命史最为晦涩费解的段落,向懵懂的时间反复提示着悲怆的含义。

⑪从两亿多年前,它们一直锯啊锯啊,走啊走啊,它们葱翠的脚步覆盖了无数英雄的骸骨和坟墓,覆盖了我们有限的智力和想象力,无法理解和想象的无穷往事和无边荒原,覆盖了那只有经过充分覆盖才能最终被猜想的一切。

它们葱茏的步履,走啊走啊走啊,一直走到我老家的门前

⑬今天早晨,在我家乡李家营,我轻轻推开老屋的木门,在门外小路,我低下头,就看见父亲的菜园旁,路边石缝里,从汉朝以及从更久远的源头流来的溪水边,长满了柴胡、灯芯草、麦冬、鱼腥草,还有那深蓝色、锯齿形的蕨草。此时,它正向我招手,是诚恳谦卑的手势。

⑭我忽然想到:亿万年前,恐龙们也曾看见这样的手势。

⑮——这就是蕨的简史。

⑯中午,我吃着母亲做的好吃的蕨粉,我想着一个不太好想的问题。无疑,人类是现今地球的霸主、精英和成功人士,也即现代恐龙。

⑰那么,蕨,这古老的植物,这时间的见证者,沧海桑田的目击者,你究竟能陪我们多久呢?或者,我们究竟能陪你多久呢?

⑱此时,正午的阳光照在老屋前的菜园,闪烁着三亿年前的那种炫目光斑。

⑲父亲正在菜园锄草、培土、浇水,白菜、芹菜、葱、菠菜、莴笋们长势良好。

⑳母亲在菜园旁边长满蕨草的小路上,拄着拐杖看着菜园,慢慢地来回踱步。

㉑看着母亲的身影和一明一暗的蕨草,我心里有一种暂且的安稳

㉒我且安于这有母亲、有父亲的日子。

㉓我且安于这一碗蕨粉、一盘素食、一身布衣的日子。

㉔门外,那蕨草,从我家老屋门前的小路旁、菜园边、溪流畔,一直向远处葱茏着,汹涌着,蔓延着,漫向大野,漫向远山,漫向苍穹,漫向时间尽头……

(2021年第6期《意林》)

(1) 根据提示,为蕨草“简史”填写相关内容。

时间

状态

身份

两亿多年前

地球的美化者

被恐龙食用

食物的提供者

六千万年前

见证恐龙灭亡

灾难之后的修复者

今天早晨

长在菜园旁、石缝里

无人问津的沉默者

(2) 同学们对本文展开了讨论,以下见解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 我觉得恐龙在文中是极富戏剧性的角色,“奔跑着、追逐着、吼叫着、欢呼着”的高调出场与“连背影也没留下”的落寞结局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B. 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就深深吸引了我,“六千万年前的一个黄昏,恐龙集体失踪”,把恐龙灭绝的大事件浓缩到“一个黄昏”,消除了读者与远古时代的隔膜。 C. 我认为文中的植物比动物具有更加强韧的生命力,比如菜园里“长势良好”的“白菜、芹菜、葱、菠菜、莴笋们”。 D. 我发现,文中的“地球”“海水”“群山”“上苍”都被赋予了人的个性,在它们的映衬之下,蕨草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了。
(3)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⑫段划线句子。

它们葱茏的步履,走啊走啊走啊,一直走到我老家的门前。

(4) 文章第㉑段,作者感受到“一种暂且的安稳”,其中包含了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5) 请你从“小、大”、“刚、柔”、“强、弱”、“瞬间、永恒”、“回顾、展望”“远古、当下与未来”中任选一组,结合本文与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它的思考。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