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言文阅读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①司谏:官名,掌议喻规谏。②坐:坐罪,定罪。

【译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奏章解救他,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为此欧阳修写信给高若讷,对他进行谴责,说他不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上交皇帝,因为这事欧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当宋仁宗对在朝大臣进行人事更动,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都参与执政,朝廷增加了谏官,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第一个在入选的行列。他每次进见,宋仁宗都拿治国理政的事向他请教询问,咨询他哪些措施应该施行。因其时国家政事之许多方面都在从事改革。欧阳修担心从事改革的一些好人难以获胜,便也多次分别就有关问题向仁宗上书进言。欧阳修议论政事恳切率直,别人把他看作仇敌。唯独皇帝奖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服。正赶上保州士兵叛乱,朝廷任命欧阳修担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在告别皇上时,仁宗对他说:“到那里去不要作久留的打算,想要说什么,就随时讲吧。”欧阳修回答说:“我做谏官时可以直接论事,现在论事就超过我职务的范围了,是有罪的。”仁宗说:“只管说好了,不要区别在朝还是在地方。”欧阳修当初在滁州时,别号醉翁,晚年改号为六一居士。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帝奖其敢言( )         

范仲淹言事贬(  )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 B. 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 C. 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 D. 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
(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

(4) 小襄和小阳看到这篇文章都想到了《醉翁亭记》,但就选文写作的内容发生的时间是在写《醉翁亭记》前还是后,两人意见不一致,小襄认为选文在前,小阳认为选文在后,你同意哪个的看法,谈谈理由。
(5) 欧阳修为人处世在选文和《醉翁亭记》中有何不同?
【考点】
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翻译; 常用文言实词;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 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唐雎不辱使命》) 

 【乙】 

 秦、魏为与国。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 , 秦救不出。魏人有唐且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老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诺。”遂约车而遣之。 

 唐且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乃远至此,甚苦矣。魏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矣。”唐且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者,是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且夫魏一万乘之国,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者 , 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今齐、楚之兵已在魏郊矣,大王之救不至,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王虽欲救之,岂有及哉?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窃以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 

 秦王喟然愁悟,遽发兵,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魏氏复全,唐且之说也。 

 (《战国策•魏策•秦魏为与国》) 

 【注】①与:同盟者。②冠盖相望:出使(秦国的车辆络绎不绝)。③唐且:又名唐雎。④芒然:疲惫。⑤“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臣服于秦国。⑥遽:马上。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A.亦免冠跣   徒: 

 B.秦王色        挠: 

 C.魏来求救矣  数: 

 D.是一万乘之魏  亡: 

(2) 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 B. 老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 C. 老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 D. 老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
(3)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②魏氏复全,唐且之说也。 

(4) 百度百科将《战国策》定义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但有学者认为《战国策》并不是一本史书,其中记载的故事多有虚构的成分,请你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分析这种说法是否合理。 
文言文阅读 困难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元命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业,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1) 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知其也       旨:    ②教学相也   长:

③朕为群凶未定   向:     ④亲戎事     躬:

(2)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B. 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C. 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D. 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

(4) 甲乙两文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两篇文章都谈到了如何学习,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文言文阅读 普通
3. 文言文阅读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家、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贱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乙】令既具,木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從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徙者子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卫鞅曰: “法之不行, 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成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节选自《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解释】①布: 公布, 公布。②於: 同“于”。③卒: 终究。④嗣: 继承。⑤刑: 处置。

⑥傅:老师。⑦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1) 下句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选贤与能”中的“与”同“举”,推举的意思。 B. “女有归”中的“归”是指女子出嫁。 C. “以明不欺”中的“明”是明白的意思。 D. “秦民大说”中的“说”通“悦”, 高兴。
(2) 【乙】文中画横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B.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C.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D.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②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

(4) 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己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文言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