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节选自《陈涉世家》)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而攻之而不胜( ) 亲戚之( )

扶苏以谏故 ( ) 为天下(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攻之而不胜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B. 多助至               甚矣,汝不惠 C. 使外将兵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D. 闻无罪             王命急宣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4)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句式整齐,多用排比,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 B. 甲文举守城而不胜之例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举攻城而不胜之例证明了“地利不如人和”。 C. 乙文中“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正好印证了甲文中的“失道者寡助”。 D. 乙文中陈胜、吴广顺应天道讨伐暴秦,“宜多应者”,是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最好诠释。
(5) 结合我国与其他国家疫情防控现状,谈谈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
【考点】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 文言文翻译; 一词多义; 常用文言实词;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普通
课时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各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 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

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治国第四十八》)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非不深也       委而         
亲戚          必先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②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奚以知其也/公欣 B. 畏罪/横柯 C. 治也/寒暑 D. 是以为国者/陈康肃公
(4)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三处)
凡 治 国 之 道 必 先 富 民 民 富 则 易 治 也 民 贫 则 难 治 也
(5) 【甲】【乙】两篇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请分析其异同点。 
文言文阅读 困难
2.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小题各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楚庄王欲伐陈 , 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陈:国名。②洫(xù):护城河。③宁国:楚国大臣。④罢:同“疲”。

(1) 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非不深也       护城河 B. 民不以封疆之界     定居 C. 取陈焉           于是 D. 寡助之           极点
(2) 下列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寡助之至,亲戚 B. 往之家,必敬必戒 C. 乱其所为 D. 困于心,于虑
(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攻之而不胜/委去之 B. 然而不胜 ,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 C. 固国不以山溪险/威天下不以兵革 D. 舜发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是人也
(4) 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

B.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翻译: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也并不是不充足。

C.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能够实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

D.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5)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指出“寡助之至”会众叛亲离,而“多助之至”则天下归顺。一反一正,对比鲜明。 B. 文章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结,将“人和”的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C. 文章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D. 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层层深入,逻辑性强;还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气势非凡,具有说服力。
(6)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述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观点。 B. 甲文先用守城而不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再从攻城而不胜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 C. 乙文中对楚庄王伐陈这件事,使者和宁国的意见截然相反的原因是二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使者看重的是“地利”,而宁国看重的是“人和”。 D. 两篇文章均阐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得人和”即“得道”,“得道”则“战必胜”。
(7) 翻译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

文言文阅读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