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绍兴书圣故里:老街走出文艺范

①书圣故里历史街区是绍兴市区历史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区域,这里景区与社区交织,2500户8000余人生活在景区中。 众多名胜古迹散落在社区的四街六弄之间。 而书圣故里之名,则源于1700多年前,书圣____曾居住于此。

文旅资源最“厚”的街区

②绍兴被yù(    )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在书圣故里,这一感受格外深切。行走在街巷间,一不小心就会与“历史”相撞,书圣故居、戒珠寺、题扇桥、笔飞弄……每一个名称背后都有一段 A.大家都知道的民间传说。

③书圣故里包含四街六弄,“四街”指蕺山街、西街、蕭山街和题扇桥直街,“六弄”指斜桥弄、槐花弄、白华庵弄、笔飞弄、大园弄和躲婆弄。 蕺山街、西街、萧山街构成历史街区“工”字型的建筑风貌。

老街植入年轻基因

④冬日暖阳下,从书圣故里南入口步入蕺山街,只见围炉煮茶的文艺中,青年与白发苍苍的晒太阳的原住民老人,构成一幅慢生活的惬意图景。走在古老的青石板上,眼前是各式各样的文艺小店、文创工作室,门口摇曳的花草,从门缝里飘出的咖啡香,让人 B.控制不住自己想要停下脚步。

⑤蕺山街上有许多网红咖啡茶室。猫的骑士主义、西西里等,各有特色,满座率向来很高,每逢节假日,更是火爆,店家经常要wǎn(    )拒很多客人。 2022年冬天,这里的青石板路上,摆满了“围炉煮茶”,客人们聊着天、煮着茶水、烤着茶点的照片刷遍很多人的朋友圈。

⑥书圣故里的人气潜质也引来了民宿资本的青睐。花筑奢书圣故里民宿,由创新型 C2B投融资服务平台藏元汇投资。一楼本是客人不愿意住的地方,却以曲水流觞的理念,打造成了露台庭院水雾景观房,住客常常“一房难求”。

“大景区”如何引来“大流量”?

⑦面对如此厚重的一笔文旅资产,绍兴格外珍视。1998年制订第一轮规划设计时,设计理念就是“能保则保”,尽可能保留完整的区域肌理和街巷结构,保持历史建筑原有的风貌,留存符合绍兴古城文脉与自然环境的历史情境。

⑧目前,我市正在编制《书圣故里片区城市设计》,以“古城创智门户,山水书享圣地”的总体定位,拟将书圣故里历史街区打造为“书法文创研学地、书香运河体验地、山水潮街时尚地、创智交汇ju(”)集地”。

⑨如今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趋向于“慢旅游”“沉浸式旅游”,注重体验,感受当地独特的艺术氛围,品味属于“她”的特别文化气息,而这正是书圣故里的优势,也是开发的方向。随着古城北入口、南入口项目相继落地,王羲之纪念馆及配套的古城旧改等项目相继启动。后续景区也将通过梳理街区肌理,打造新型城市阅读空间、历史街区民宿群落,沉浸式体验空间等方式来满足各类人群的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选自《绍兴晚报》2023 年 2月 14日,有删改)

小文对绍兴的书圣故里向往已久,你作为绍兴“土著”小越,热心地为她做起了向导。

(1) 下载资料时出现错误,请你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yù(       )           wǎn(    )拒             jù(     )集

(2) 你根据已有文学常识,推测出材料第①段横线处的“书圣”是指 。 
(3) 美化材料时,你发现文中 AB两处画横线的短句可以用成语代替,分别是:A. ; B. 。 
(4) 书圣故里浓缩了山、水、桥、酒、街、台门、书法等各种文化,小越在设计行走线路时犯了难,怎样才能让好朋友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感受书圣故里的多元文化呢? 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参考“书圣故里导览图”,挑选2—3个合适的打卡点设计一个路线,并作简略的说明。 (80字左右)

备选:文笔塔、蕺山书院、尚德当铺、戒珠寺、躲婆弄、题扇桥、墨池、越酿工坊、铜雕馆、猫的骑士主义、西西里、花筑奢书圣故里民宿等。

(5) 小文如约而至,被书圣故里深深吸引了,作为一个手账爱好者,她情不自禁地将书圣故里的一张张照片装进了自己的手账本里,请你任选其一,为她的照片配上一两句合适的文字,来记录风景和心情。(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我选择(    ),配文(     )

(6) 你和小文寻了一处临河的露台聊天,听到邻桌的女生嘀咕:“原来书圣故里最吸引我的就是普通人间烟火气,但每来一次,都觉得商业渗透又多了一些,这样下去,市井生活气息肯定愈行愈远,也太可惜了!”请你结合文本内容,劝解一下她吧! 
【考点】
常用易错字字音; 其他常识; 概括说明内容; 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语言得体; 其他文学性文本;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信

                                                                                    胡耕

      ①人言即信.

      ②从字的结构可见,仓颉老祖用意深远.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理念中,有五个非常重要的字﹣﹣“仁、义、礼、智、信”,可以说这五个字涵盖了中国人理想的人 格精神.其中“信”字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其它四个字的基础.“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很难想象一个不诚实的人能够有仁爱之心,做一起之举,讲礼貌之言.因 此可以说,“信”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最推崇和最依赖的精神理念,它是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一种至高人格标准.

      ③中国历史上就不乏“信”的经典,孔子的学生曾子,因为妻子随口答应要杀猪给孩子吃,他不愿言而无信,也不管乡亲笑他迂腐,说服妻子,并一起杀猪,煮了肉 分给孩子和乡邻们吃;《喻世明言》中的汉朝书生范式与张勋约定两年后在他家见面,范式游魂千里迢迢赶来赴约;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宣布谁能搬动立在门口的木 头就有赏金,后来他果然给搬动木头的人以重赏…

      ④言而有信,性而有果.信,必然使人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

      ⑤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国无信比衰,当今社会,“信”尤显重要.一个人要时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说了就要做,做不到就不要说,“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一言百系”就须“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可以说,在人际交往中,“君无戏言”,更不可信口开河,信口雌黄,失信必寡,寸步难行.时下,流行信 用卡,有人说,它是一种时尚潮流、个人身份的象征,有人却戏谑:有信不用卡,无信才用卡.信用被卡住了,就需要这张卡片当通行证.

      ⑥“信”的丧失,常常让人言中的陷阱机关显得太多,现如今,很多时候人言不仅不可信,而且是“人言可畏”,怎样让人言不仅不可畏而且可信呢?前日,与一位 诗友谈论信息,他高深莫测地进行了一番剖析,让人醍醐灌顶:“人言”为信,“自心”为息,对信息发布者来讲,若想确保自己的信息算得上可信的“人言”,就 要进行一番“自心”的检点,对信息的接受者来说,若想确保自己的信息算得上可信的“人言”,就要进行一番“自心”的检点,对信息的接受者来说,“人言”是 否有诈,是否可信,尚需用“自心”做出冷静清醒的判断.信息能让你发达,也能让你败家破产、身陷囹圄.人言固然不少,鬼言也很多,否则怎么会有“信息垃 圾”和“信息战”之说呢?

      ⑦人言若非信,自心当忏悔.如今懂得“信”的人太少了,许许多多的人一方面在谴责社会种种恶劣行为的同时,自己却偏偏忘了“信”的根本,心外求心,误入歧途.

      ⑧信,就是一面亮澄澄的镜子,每个人对着照一照,其又早已说得清清楚楚,只是人们在一旁谁也不愿意去揭穿而已.

      ⑨子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我们在召唤“信”的回归时,切莫忘了自己.

                                                                                                                               (选自《汉字悟语》,略有删改)

【链接材料】

      ①近日,上海某白领打车,答应下车后用手机付款,但司机一直未收到36元车费.司机找到该白领所在单位,单位因此将其开除,36元给了白领一个警示,也给大家拉响了“警钟”.

                                                                                                                              (摘自《中国剪报》2016年第55期)

      ②成都一家卤味店采用自助售卖形式,购买者自行选购,自觉付费,营业两天,顾客的自助付款额还不足商品总价值的百分之三十.人们没有意识到“信”的重要性,而把占便宜当成了自然的事.

                                                                                                                               (摘自《作文素材》2016年第1期)

(1) 下列选项中的“信”,与文章标题“信”的含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信口开河 B. 愿陛下亲之信之 C. 通风报信  D.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 第③段列举中国历史上“信”的经典事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 文章通篇围绕“信”展开论述,其中第⑤、⑥段的顺序能否调换?并说明理由.

(4) 当前形势下如何营造“信”的社会风气?细读文本并结合“链接材料”,阐述你的观点.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翻新。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做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也不夸张。

(1) 第②自然段划线句子中的“这样”指代什么?这句话在本段起何作用?
(2) 下面划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在完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还可以改成哪种书面形式表示?

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

(3) 第④自然段使用了分类别等多种说明方法来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其中有一个句子使用了三种说明方法,这个句子是,其作用是
(4) 第⑥自然段划线句子,结合第④自然段“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的意思,似乎需要增加一个词,其表意更准确些,这个词应该是
(5)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的④﹣⑥自然段,具体地说明了未来粮仓的粮食﹣﹣海藻、浮游生物及鱼虾等。 B. 这是一篇浅显的事理说明文,阐释了海洋能成为未来粮仓的主要原因及结果。 C. 文章的语言浅显明白,通俗易懂,适合于初中生阅读理解,这也是文章的语言特色之一。 D. 文章的标题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形象生动,便于理解。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