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文联读

【甲】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 [唐]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乙】《小石潭记》(原文略)

【丙】初自马岭入龙山,小径崎岖,有倦意。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逸观②俯览,遂忘篓辔①之。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 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①,憩环翠亭,四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③,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

【注释】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②遠(rào)观:四顾,环视。遮,同“绕”。③釜(chuí)辔:马鞭和缰绳。④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⑤物外:尘世之外。

(1) 阅读甲诗,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① “诗眼”是诗词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关键词。本诗的诗眼是“”。

②“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2) 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潭中鱼可百  ②以其境过

③遂忘筆辔之④四气象潇洒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

(4) 同学们针对以上诗文展开讨论,请你参与。

乙、丙两文均为游记,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或“定点观察”的写法。我认为丙文以“移步换景”为主,因为⑴;乙文以“定点观察”为主,因为⑵

古诗文表达的情感往往是复杂的,我们可以借助一些方法来解读作者情感的变化。我根据乙、丙两文整理出了下表,请你帮我补充完整吧!

文章

选择方法

结合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前文“心乐之”、下文“悄怆幽邃”可见作者心情由乐转忧。

②⑤

方法

链接

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情感;②抓住直接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句;③借助典故探

寻情感;④根据意象掌握情感;⑤从人物行为分析情感。

甲诗、乙文都是柳宗元在永州写的作品,我觉得这些作品都透着悲凉郁悒之情,你赞同我的说法吗?

我赞同你的说法。⑸(结合诗文具体分析)

【考点】
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文言文翻译; 常用文言实词;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普通
课时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

[甲]赠 汪 伦

[唐]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乙]小石潭记(节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丙]游青碧溪记

溪在点苍山马龙峰之南,予尝游焉。 嘉靖丙辰,又同马公元冈、任公积斋,深其源。

源出山下石涧,涌沸为潭,深丈许,明莹不可藏针。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 , 青绿白黑,丽于宝玉,错如霞才有坠叶到潭面,鸟随衔去。潭三面石崖,其净如拭,纤尘不住。

观玩久之,乃侧上左崖石中,避雨而坐,俯瞰潭水,中潭深两丈许,以水明见底,人多易之,不知其叵测也。 下潭水光深青色,中潭鸦碧色,上潭鹦绿色;水石相因,水光愈浮,石色愈丽。 予每至溪上,縠纹壁影,印心染神,出溪虽涉人事,而幽光在目,屡月不能忘。

溪而出,水之所经,因地赋形,圆者如镜,曲者如初月,各有姿态,皆可以赏其趣。

(选自《山水人物》,有删改)

【注释】①点苍山:位于云南大理。 ②沸:泉水涌出的样子。 ③石(xià):石缝。 ④縠(hú)纹:绉纱的纹路。 常比喻水的波纹。

(1) 甲诗前两句中“”和“”这两个字传神地写出诗人由不舍到欣喜的心理变化过程。
(2)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的词。

方 法

联系内容

释 义

成语推测法

水尽

其源( )

字典查阅法

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①亲近而不庄重;②轻视,忽视;③安于,习惯于;④更迭,交替。

人多易之( )

(填序号)

课文迁移法

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溪而出( )

词类活用法

乃侧左崖石罅中:爬上。

皆可以赏其趣(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出溪虽涉人事,而幽光在目,屡月不能忘。

(4)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景物描写极为精彩,请加以赏析。

源出山下石涧,涌沸为潭,深丈许,明莹不可藏针。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青绿白黑,丽于宝玉,错如霞绮。才有坠叶到潭面,鸟随衔去。

(5) “潭”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寄托着作者的主观情思。 请结合三则材料,以此探究“潭”的丰富意蕴。
文言文阅读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