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陇西李幼卿,字长夫,右庶子滁州,而滁人之饥者粒,流者召,乃至无讼以听。居多暇日,常寄傲此山下。因凿石引泉,酾其流以为溪。溪左右建上下坊,作禅堂、琴台,以环之。予状述曰:自有此山,便有此泉。山不过十仞,溪不袤数丈,怪石皑皑,涌湍潺潺。洞壑无底,云兴其间。仲春气至,万木华发。公登山乐,乐者毕同。无小无大,乘兴公。公举觞酒,酒酣气振。舍瑟咏歌,同风舞雩。时时醉归,与夕鸟俱。

(节选自独孤及《琅琊溪述》,有删改)

①右庶子:皇帝的侍从官。②领:治理。③讼:案件。④酾(shī):疏导

(1)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伛偻提携                 伛偻:老人 B. 太守之其乐             乐:以……为乐 C. 居多暇日               故:旧的、原来的 D. 乘兴公                 从:跟随
(2)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前陈者             则北通巫峡 B. 宴酣乐                 常寄傲此山 C. 醒能述文者             右庶子领滁州 D. 不知人之乐             予状述曰
(3) 下列对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幼卿和欧阳修都是滁州的地方官,在任期间励精图治,均作出了造福一方的政绩。 B. 李幼卿和欧阳修都做过滁州的知州,都有相同的雅趣喜好:寄情山水,开怀畅饮。 C. 两文都提到了“乐”,都写到了山水之乐、宴饮之乐、歌舞之乐、禽鸟之乐等。 D. 李幼卿和欧阳修都有与民同乐的情怀,两文都写到了他们与百姓其乐融融的画面。
【考点】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一词多义; 常用文言实词;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 下列划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又何焉  间:参与 B. 小大之  狱:监狱 C. 小惠未  徧:通“遍”遍及 D. 克之    故:所以
(2) 下列各项中划线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视辙乱    安陵君许寡人 B. 小大狱      公将鼓 C. 衰        濯清涟不妖 D. 不能察      我之死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 B. 文第一段中曹刿认为:士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C. 本文第二段运用对比,表现了曹刿的镇定自若和鲁庄公的急功冒进。 D. 本文在剪裁上别具匠心,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
文言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 通: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壮丽景象) B. 宠辱忘,把酒临风(一并、一起) C. 暮冥冥,虎啸猿啼(迫近) D.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度)
(2)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览物情,得无异乎/先天下忧而忧 B. 重修岳阳楼/见渔人,大惊 C. 强饮三大白别/杂然前陈者 D. 岳阳楼之大观也/居庙堂之高忧其民
(3) 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B. 文中“其喜洋洋者矣”的“喜”和“后天下之乐而乐”中“乐”含义是相同的。 C.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体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 D. “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段以阴暗凄凉之景烘托迁客骚人内心的悲伤,第四段则以明媚绚丽之景烘托迁客骚人的喜悦之情。
文言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湖心亭看雪》,完成下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 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住西湖    拉同饮    味无穷    游刃有 B. 人鸟声绝    万籁寂    面面到    声色 C. 人鸟声俱    哀转久    络绎不    巧妙 D. 饮三大白    自不息    博闻记    国富民
(2) 《湖心亭看雪》中“痴”字意蕴丰富,下列对“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痴行: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表现出特立独行、率性纯真的一面。 B. 痴景:作者执着于欣赏这大雪无痕、天地一白的世界,可以看出他对高洁人格的追求。 C. 痴情:作者“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的记述,透露出无限的怅惘和淡淡的哀愁。 D. 痴人:作者因偶遇知音而喜,因家国败亡而悲,表现出随心、随性、随缘的痴人风范。
(3) 根据《湖心亭看雪》及下面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①,余携众登龙山。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②。坐久清冽,苍头③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④ 之,竟不得醉。马小卿⑤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   寝。余坐一小车,拖冰凌而归。

(取材于张岱《陶庵梦忆》卷七《龙山雪》)

注:①霁:雪后转晴。②呆白:苍白。③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④欱:吸吮。⑤马小卿:与下文的李岕生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

二文都写了雪后奇景和冬夜赏雪的雅趣,一上龙山,一下西湖,构思奇巧,别有情致。《龙山雪》中“大雪深三尺许”,大觥饮酒“竟不得醉”,吹箫唱曲①”等细节描述真实,掩卷犹觉寒气逼人;《湖心亭看雪》中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极言堤、亭、舟、人之渺小,让人顿时产生② 的感慨。

文言文阅读 普通